身處寒潮,陽氣嚴重不足,中醫教你怎麼禦寒補陽

這段時間,大家的朋友圈都被“寒潮”、“下雪”刷屏。談論得最多的莫過於:今年的冬天可是太冷了。

身處寒潮,陽氣嚴重不足,中醫教你怎麼禦寒補陽

每次氣溫驟降,不少人群都因為“寒潮病”而進醫院。

寒潮病,就是因為氣溫迅速降低,誘發或引發的各種疾病症狀,包括呼吸道系統疾病、骨性關節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等。

每年一到冬天,甚至還沒入冬,就會有人覺得怕冷,雖然穿的厚厚的,帽子、圍巾、手套全副武裝,自己家門窗也關的緊緊的,但也無濟於事。

如果你是這麼怕冷,也可能是自身陽氣不足的表現。

《黃帝內經》中就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它很明白地告訴人們,人體的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沒有它就沒有生命。

“陽氣對人體意味著什麼”

我們的生命即是一團陽氣,治病或養生總需在陽氣上下功夫。

疾病之所以康復,是因為邪退而陽氣得安;

身體之所以健康,是因為陽氣旺盛而邪不能客。

因此說,陽氣是本,病邪是標。

治病時往往需要標本兼顧,但切記勿失其本。

不管任何醫療手段都不能只盯住病邪而忽視陽氣,祛邪固然要緊,扶陽才是康復的關鍵。

◎生命與陽氣

生命即是一團陽氣,是一團源自太陽的陽氣。

陽氣不散,則生命不息。

養生,即是養自己機體內蘊的這團陽氣,使之不受陰邪而變弱,不因五志過而熄滅。

古賢有“法於陰陽,合於術數”的養生方法,其根本即在於扶陽。

因此說,只要陽氣養得充足了,生命之火就會持續不息,活到天年亦有可能。

陽氣是生命的根本,養生就是要扶陽。

正常情況下,我們的飲食寒熱要平衡,涼的與溫的混雜著吃,這樣才能保持陽氣不損。

但若體質已經偏虛偏寒,就要多吃些溫性的食物,以提高機體的陽氣。

因此說,

陽虛的人當重視扶陽扶陽,晨起喝薑糖水,平時少吃寒涼食物

人的生命即是一團陽氣,陽氣旺則生命力旺,陽氣弱則生命力弱。

心神是生命的表現形式,生命力旺,其心神必旺;反之,生命力弱,其心神亦弱。

心神內則由心所主,心火明亮則心神足;外則顯示於眼睛,眼睛明亮則心神足。

小兒陽氣旺盛,因此能整天蹦蹦跳跳而不覺疲勞;其實心神充足,背誦東西最不容易忘記。

生命是一團陽氣,要想生命力旺盛,就要養好這團陽氣。人生在世,籍此一團陽氣而能有所作為。

因此,陽不能妄耗,需保陽扶陽扶陽。

睡眠是扶陽的最好方法

,需適時休息,夜則入眠,晨則起床,使起居合乎天地規律。

夜晚睡覺是斂藏陽氣,讓陽氣休息,至早晨一覺醒來,人體陽氣隨太陽而升發,充滿朝氣與活力。

生命有陽氣,若陽氣宣通,則陰霾自散,周身不病。

偶爾陽氣不足或不通時,機體會暫時把陰濁瘀毒水飲痰溼等代謝產物打包放在某處,表現出來的可能是脂肪瘤、結石、增生、囊腫、脂肪肝、腫瘤等等。若檢查發現此類東西,這都是暫時的生理變化。一旦陽氣充足了,氣化功能加強,這些產物就會自然消失。

只要生命存在,機體就會有陽氣,也就會有氣化功能。我們每天飲食而能獲得食物中的能量,全都依賴陽氣的氣化功能,同時,代謝之後的濁毒糟粕等能正常排洩,也依賴氣化功能。若陽氣健旺,氣化功能正常,則體內濁毒都能順利排出;若陽氣已虛,氣化功能異常,即會產生病理代謝產物,鬱滯於體內,即是疾病。

◎寒邪傷人,百病之長

健康必需有合適的體溫,人有體溫,即是陽氣所化;而寒邪襲人,最傷陽氣。

仲景著《傷寒雜病論》,把傷寒作為百病之源,其因概原於此。

寒邪入體,與陽氣交爭,或正勝而邪去,病體康復;或正弱而邪進,由表及裡,而有六經傳變。

仲景以六經鈐百病,探索寒邪致病的規律,亦即陽氣在六經不同層次的強弱盛衰。

生命是運動著的,我們的身體處於不斷地變化之中,每天都需要飲食,也會代謝出“垃圾”,需排出體外。若身體陽氣不足或臟腑功能減弱,則排濁功能會減退,結果就是垃圾蓄積在了體內。若一段時間之後身體陽氣恢復或臟腑功能正常了,則會把以前蓄積的垃圾統統排出體外。——腫瘤的發生與治療也正是此理。

身處寒潮,陽氣嚴重不足,中醫教你怎麼禦寒補陽

◎陽氣:升降出入

人身陽氣有升降出入,則生機活潑,生命不息。

陽氣在上以散為主,氣由內而外散以能舒暢精神;

陽氣在下以合為主,氣由外而內合則能固攝根本。

心氣在上要軟,腎氣在下要堅,軟則氣散,堅則氣聚。

凡陽氣升發無力或氣下而不上者,可用鹹味以軟心。

反之,若陽氣過升而不降或氣上而不下者,需用苦味以堅腎。

有人擔心,由於工作原因長期不見陽光,會影響健康。一方面,生命是一團陽氣,而太陽是陽氣的源頭;另一方面,太陽每天東昇西降,同時影響著我們機體的陽氣左升右降。

因此,我們要經常曬曬太陽,既有利於升發陽氣以順應天地規律,又能平衡陰陽,升清降濁。久不曬太陽的人,特別容易抑鬱,其原因即在此。

◎神足不思眠

俗語:神足不思眠。心主神,神為一團陽氣。心氣健旺則陽氣充足,光明普照,精神不減,不眠亦不累。而心氣不足之人則神氣衰弱,晦暗不明,自然昏昏欲眠。我觀察不少痰溼偏盛之人多易入睡,且能久睡。有人開車等紅燈時竟然已經睡著,有人頭落在枕頭上三秒鐘就發出鼾聲,這都是陽神不足而陰霾彌散的反應。

◎陽氣能固攝陰津

若周身一處陽虛失於固攝,則一處會汗出,是為虛汗。這是汗出的另外一種情況。陽氣內擾而汗出,需斂陽;陽氣不足而汗出,需扶陽。陽加於陰謂之汗,因此治汗的關鍵總在治陽。抓住陽氣的虛實盛衰與六經部位,即可抓住汗症的本質。推之,汗症需治陽,疼痛、癢麻、功能障礙等不適亦當如此。

陽氣的重要性怎麼強調也不過分。一網友說的非常好:

“陽虛是現代人普遍的問題,百病之源。眾多男性耗損過度、飲食不節、壓力山大、四體不勤,所以脾溼不化、腸胃積弱、虛胖難抑、畏寒懼熱。許多女性愛美虛榮、衣不蔽腹、盲目減肥、多食寒涼,是故氣血不調、寒邪經痛、子宮肌瘤發病率暴增。”

“最需要補陽的四種人”

人的生命即是一團陽氣,陽氣旺則生命力旺,陽氣弱則生命力弱。下面這幾種情況的人,基本上是需要補陽的:

慢性疾病患者:

慢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咽炎等等這些慢性疾病,根源大多與體虛寒冷,陽氣不足有關,以至於病邪無法祛除。

體虛多病:

臉色蒼白、肌肉鬆弛、軟綿綿的、口唇顏色淡、脫髮嚴重、喜歡咳嗽流鼻涕的人,大多缺乏陽氣。

怕冷:

這是老生常談的了,怕冷是陽氣不足的最明顯的表現之一,秋冬四肢冰涼,衣服穿得比別人多,還總是覺得不暖和,都是陽虛導致的。

容易拉肚子:

吃冷的涼的就拉肚子,或在外面吃飯後拉肚子,都是陽氣不足,無法承受一些食物的刺激,被迫拉肚子。

陽氣足的人是怎樣的?

首先就是

心神好、頭腦清晰

。心神是生命的表現形式,生命力旺,其心神必旺;反之,生命力弱,其心神亦弱。

心神內則由心所主,心火明亮則心神足;外則顯示於眼睛,眼睛明亮則心神足。小兒陽氣旺盛,因此能整天蹦蹦跳跳而不覺疲勞;其心神充足,背誦東西最不容易忘記。

“補陽之法”

灼艾,還可以化瘀

不少女性有卵巢囊腫、子宮肌瘤,這是怎麼回事呢?

中醫認為:陽化氣,陰成形。若陽氣不足,則氣化不利,痰濁水飲等陰邪就會凝滯,滯塞不通,即變成囊腫、增生、腫塊等陰性病理產物,且往往發生在機體陽氣最虛的地方,若胞宮陽虛則成子宮肌瘤;卵巢陽虛則成囊腫等。其正確治法是扶陽以化氣,通陽以排濁。

不少陰濁瘀血凝滯所形成的疾病(如各種腫瘤、囊腫、增生、脂肪瘤、血管瘤等等)都需要通陽排濁。如何通陽呢?或用溫熱性的中藥,或用艾灸,最能養陽、壯陽、扶陽、通陽,最善化陰濁。再者,平時生活中需避風寒、慎起居、節飲食,可使陽氣不損,有利於康復。

當前有血瘀的人很多,在皮則為血絡,其色或青或紫或黑或紅,

在內則為腫塊、增生、諸痛等

。預防血瘀不僅僅是服些活血化瘀的湯藥,更需重視養陽。使陽氣充足並宣通,則氣能化,血能散,經絡通暢,自然不至於留瘀。通陽之法,或用溫藥,或用針灸,特別是用灸法,最能扶陽逐寒,行氣通絡,活血祛瘀。

睡覺——補陽第二法

身處寒潮,陽氣嚴重不足,中醫教你怎麼禦寒補陽

睡眠是養陽的最好方法,需適時休息,夜則入眠,晨則起床,使起居合乎天地規律。夜晚睡覺是斂藏陽氣,讓陽氣休息,至早晨一覺醒來,人體陽氣隨太陽而升發,充滿朝氣與活力。

睡子午覺,即保證每天子時(晚23時至凌晨1時)和午時(中午11時至下午13時)的睡眠時間。

“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黃帝內經》如此詮釋了睡子午覺對調養陰陽的重要性。子時在一天中陰氣最盛,這時睡眠質量最好,最能養陰。

而午時陽氣最盛、陰氣衰弱,睡午覺有助於緩解壓力、保持一天飽滿精力。

睡子午覺要遵循“子時大睡,午時小憩”的原則。

睡前應減少刷手機、玩電腦等興奮活動,儘量在晚上11點前入睡,同時中午也要小憩15-25分鐘。

泡腳——補陽妙法

寒邪是消滅陽氣的急先鋒,它侵犯人體,從表到裡,由淺至深,故養陽勢必就要驅寒,這裡有個特別簡單的辦法,誰都能辦到。

泡腳是御外寒的上佳方法。

腳離心臟遠,缺乏血液滋潤,更易被寒邪附著。泡腳可以促進腳部血液迴圈,讓寒氣排出體外。同時,泡腳還能加快體內的新陳代謝速度,有助於緩解疲勞、改善睡眠狀態。

在洗腳水中加入一些艾草或是生薑(先煮沸再泡更佳),連泡一兩週,排寒祛溼的功效更好。

但是泡腳時需要注意,泡腳的水溫不宜過高,40-45℃左右為宜;每次泡腳的時間也不宜過長,持續15-20分鐘即可。

另外,腳部有傷口的糖尿病患者、患有靜脈炎或靜脈曲張等血管病患者不宜泡腳。

給大家介紹一個驅寒補陽的足浴方:

艾葉、老薑、黨參、當歸、川芎、桑枝、桂枝、益母草、臧紅花、雞血藤、伸筋草、夜交藤。

氣血是人體的兩大類基本物質,在人體生命活動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這個方子中,黨參既能夠補氣又能夠補津液,能夠補五臟氣機的虛損,補氣能夠生血;當歸能夠補血,能夠活血,黨參和當歸組成一對,起到補氣養血的作用。

川芎是血中之氣藥,它既能夠補血又能夠行氣,用於治療心腦血不足和氣機阻塞,它能夠養血,還能夠推動血液的執行。一味川芎就能夠治療頭痛,一味川芎就能夠治療心臟,著名的速效救心丸就是以川芎為君藥的。

藏紅花既能夠活血又不傷血,入血又能夠行氣,對於調暢全身的氣血經絡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益母草內服調經活血,外用能夠消水腫,能夠清熱解毒,也是內服和外用均有效用。

這個方子補氣血的同時還考慮通經絡,祛風溼病邪。

雞血藤既能夠補血,又能夠活血,內服能夠治療閉經,月經不調;外用能夠通經絡,能夠除風溼痺痛,雞血藤是屬於一個外用除風溼,內用調血的藥。

桑枝取其象,能夠通經絡,強壯關節;伸筋草能夠養筋,舒利關節,改善關節活動受限;夜交藤既能夠有安眠的作用,同時又能夠通經絡,祛風溼痺痛。

這個方子中,老薑、桂枝、艾葉是一個溫陽的陣營,在這個寒冷的冬季,泡腳方中配入這個系列的溫陽藥,配合祛風溼病邪的藥物驅除病邪,提升身體陽氣。

老薑能夠溫通經脈,桂枝能夠溫經除痺,這兩個溫藥能夠治療關節經絡受寒,祛除寒邪,使經脈流通,止痛,消關節腫脹。

艾葉能夠溫經止血,能夠溫經止痛,還能夠這個外用止癢,是一個非常好的除足部寒溼,溫通足部經脈,改善血液供應不足的補陽藥。

在數九寒冬用這個方子泡腳,可以溫經暖宮,驅溼驅寒、理氣養血、安神助眠、舒經利關節,全家人都能泡。

身處寒潮,陽氣嚴重不足,中醫教你怎麼禦寒補陽

曬太陽——冬季老天爺給你做艾灸

冬天的太陽,陽氣精純而溫潤,特別適合人體吸收,冬天除了艾灸,還可以曬太陽,等於老天爺給你艾灸,免費的黃金。

曬頭頂:補百脈之陽

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首”,也就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凡五臟精華之血、六腑清陽之氣,皆匯於頭部。

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過兩耳直上連線中點),是百脈所會之處。曬太陽時,一定要讓陽光曬過頭頂,

曬太陽時間最好11—13點之間

。這時的日光陽氣最充足。

上班族在午飯後,不妨走到室外,讓陽光灑滿頭頂,可以通暢百脈、調補陽氣。

曬後背:養五臟之陽

人體腹為陰,背為陽。

背部有一條不可忽視的經絡——督脈。

它有“陽脈之海”之稱,總督一身之陽氣。把背曬熱、曬舒服了,人體的陽氣也就充足了。

曬腿腳:祛寒氣之根

俗話說:“寒從足下起”。

陽虛體質的人一年到頭腿腳都是冷冰冰的。這種情況最應該曬曬腿腳。

陽光可以帶走腿腳的寒氣,還能加速鈣質吸收,幫助預防骨質疏鬆。

此外,小腿的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是人體非常重要的保健穴,平時常按揉和艾灸可強壯身體、調理脾胃。

曬手心:清心促睡眠

手心有一個很重要的穴位——勞宮穴(自然握拳,中指尖下所指)。

勞宮穴為心包經腧穴,五行屬火,按揉此穴位有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

手心朝向太陽,讓陽光照進勞宮穴,可以釋放壓力,舒緩疲勞,促進睡眠,還有強心益氣的作用。

TAG: 陽氣扶陽能夠心神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