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爬山,八種危險情況下的自保指南

戶外運動是一項伴隨風險的運動。

尤其在秋冬季氣候多變的情況下,可能會帶來更嚴重的事故。

小編特地整理了以下八種危機情況的急救知識,供山友們參考參考。

行走野外,謹防迷路

迷路是在行走野外,無論四季都會發生的危險。

尤其發生在天氣多變的季節

(或準備不充分下)

,若是遇見山中大霧瀰漫的情況下,就極易發生迷路的風險。

戶外爬山,八種危險情況下的自保指南

靠記路的方法在地形複雜的路線不一定可靠,因為植被是不斷變化的

安全指引——

行前詳細計劃行程,儘量做到對線路心中有數,並且留意近期天氣避免在不佳時出行。

攜帶必備物品,如:地圖(最好是有等高線的地形圖)、指南針(或GPS)、水、食物、頭燈(手電筒)、雨具、急救藥品、哨子、手機、筆和紙等。

應對措施——

相比GPS、地圖、指南針,使用兩步路下載好軌跡更易幫助山友操作。

使用兩步路能讓山友們提前對地形、爬升和營地等有所瞭解。即便是不小心走錯路,也能及時幫你找回到正確的軌跡上。

戶外爬山,八種危險情況下的自保指南

兩步路大五臺軌跡 | photo by ooO

若發生不能辨認位置的情況,山友應往山脊等高處走。這是因為居高臨下較易辨認方向,也容易被救援人員發現。

切忌走向山澗深谷,身處深谷不易辨認方向,向下走雖容易,但下山危險性高,要再折回高地時也困難,以致無謂地消耗大量體力。

戶外爬山,八種危險情況下的自保指南

photo by 汐顏

如果必須派出人員求救或探路,則需遵循二人同行原則。如果天氣寒冷而禦寒裝備不足、雷雨時或遇到山火,可暫離高地待情況好轉時,再到較高位置等候救援。

風、冷、溼都會引發的失溫

隨著雪季的到來,失溫的風險也逐漸增加。

失溫是較為危險的疾病,發病時失溫者開始可能沒有感覺,但很快其判斷及推理能力就會受到影響。

患者會出現反應遲鈍、不愛說話、無精打采、行動遲緩不便等情況,如不能及時發現並加以治療,有可能導致患者血管萎縮、肢體壞死乃至死亡。

戶外爬山,八種危險情況下的自保指南

安全指引——

預防失溫主要是避免接觸冷空氣

(冷水、冰雪)

,在身體溫暖的時候,要保證身體有一定的熱量供應。

如在行進中野外環境潮溼寒冷,則儘量避開風雨,在體能尚未耗盡、身體協調能力和判斷力沒有完全喪失前及時營地休息。

戶外爬山,八種危險情況下的自保指南

photo by Poplar

一般來說,失溫分為輕度,中度,嚴重等三種,視程度不同治療措施也不盡相同。

輕度失溫

症狀:身體寒冷、顫慄、雙手活動困難;心理出現變化,抑鬱,無精打采;身體核心溫度進一步降低到35℃以下,32℃以上。

應對措施——

儘快避免寒冷環境,脫去潮溼衣物換上乾爽衣服等。給失溫者增添衣物

(拉上外套拉鍊、戴上帽子等)

儘量將失溫者置身於溫暖的環境。

戶外爬山,八種危險情況下的自保指南

可用熱水袋或其他熱的物體

(發熱貼等)

幫助患者取暖

(要防止燙傷)

。在患者恢復意識、能吃東西后,可進食加熱的水和食物。

切忌不能服用酒精和咖啡等,這會使體表血管擴張,體內的熱量會散失的更快。

如無意外,在處置得當的情況下,失溫者可以完全痊癒。

中度及重度失溫

症狀:患者目光呆滯、意識混沌,且不認為自己已患病。言語含糊不清,行走踉踉蹌蹌。身體核心體溫低於攝氏32度以下。更為嚴重的失溫症狀是:反應遲鈍、心跳減緩、呼吸微弱、停止顫慄、休克。

應對措施——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立即送醫救治。儘快離開寒冷環境。

戶外爬山,八種危險情況下的自保指南

將失溫者置於溫暖的環境中,主動幫助其恢復溫度,重點是頭部、頸部、腋窩以及襠部

(可用熱水袋或其他熱的物體(發熱貼等)幫助患者取暖(要防止燙傷)。

更換潮溼衣物,如有條件,每隔15分鐘記錄次失溫者的身體重要指標。

戶外爬山,八種危險情況下的自保指南

photo by 山野紀 | 對失溫者的頭部、頸部、腋窩以及襠部進行復溫

觀察失溫者是否有休克現象,如在60秒內失溫者沒有心跳和呼吸,應立即心肺復甦術。

最終解決方案:送患者就醫治療。

高原反應,緊急下撤

一般來說,大多人在超過2500米的海拔高度後,就會有程度不同的高原反應,極少數人在到達1500米偶爾也會有輕微的高原反應症狀。

當到達3500米以上的海拔高度時,通常會發生較為強烈的高原反應疾病。

戶外爬山,八種危險情況下的自保指南

photo by 朝 陽

安全指引——

行走在逐漸上升的海拔高度時,需要給身體一個適應的時間。

適應高海拔攀登的最佳方式就是分步驟登山,較長時間的適應。充分補充水分,防止脫水。

高海拔徒步時,要預留充分的休息時間。在最初幾天時應儘量避免劇烈運動,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對於海拔的不斷適應,人體會漸漸適應含氧量的減少,高原反應症狀也會得到漸緩,控制攀登速度,減慢速度。

戶外爬山,八種危險情況下的自保指南

photo by 小熊貓愛玩不愛鬧

應對措施——

高原病分為急性登山疾病(AMSC)、高原肺水腫(HAPE)、高原腦水腫(HACE)。

所有普通或嚴重的高原反應的基本救治措施都是儘快返回到海拔較低的地方,且越低越有效。

戶外爬山,八種危險情況下的自保指南

photo by 崢嶸

鑑於高原病的專業特點,具體的急救措施就不詳細敘述了,總之,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二個字:“下山!”

不可大意,滑墜受傷

斜滑的山徑,如溼滑的石面、泥路或佈滿沙粒的硬沙地,行走在山野裡都有可能會使人在下坡時滑倒受傷。

據山野雜誌公佈的《2020年中國大陸登山戶外運動事故分析》,2020年共發生297起事故,高墜和滑墜事故發生分別為10起和60起,高墜和滑墜死亡事故起數佔死亡事故總起數的45。45%。

戶外爬山,八種危險情況下的自保指南

photo by 朝 陽

安全指引——

山友們可穿著有護踝及鞋底有凹凸紋的防滑登山徒步鞋。在需要的時候使用攜帶登山杖行進。

儘量避免行走在溼滑石面、泥路或佈滿沙粒的硬沙地上,時刻注意腳下路段,謹慎小心透過不可跑跳前行。

戶外爬山,八種危險情況下的自保指南

photo by ζั͡✿十二

應對措施——

若是發生滑墜,應先檢查有沒有扭傷、擦傷或其它傷勢立即採取急救。

有時骨折並不容易由表面察覺,若發現傷處紅腫或痛楚,不要繼續行走,觀察明確沒問題方可繼續行進。

戶外爬山,八種危險情況下的自保指南

若傷者可以繼續行走,可用手杖幫助或隊友扶持,不可以強行獨自行走,以免加重傷勢。

行動困難時,及時用手機等通訊工具求助,或派人求救,並將傷者移至陰涼而平坦的乾爽地面上,用衣物覆蓋保溫,等待救援人員到達。

發現內傷(臟器出血),不可輕易移動傷者,以免加重傷者內臟出血。在有可能並瞭解傷者症狀的情況下,可進行一些緊急治療。

無法取得救援下,需小心翼翼運送傷者出山就醫,在經過初步的急救措施後,固定好傷者的傷處,搭建擔架用以運送傷員。

面對中暑,科學補水

中暑和脫水是非常危險的戶外風險, 中暑則由於人體吸熱超過散熱,電解質流失造成的一種病症。

戶外爬山,八種危險情況下的自保指南

高溫暴曬環境和炎熱潮溼環境下都極易發生中暑。而人體在失去1%的水分時才會口渴,而水經由小腸的吸收進入血液,運輸到全身各部組織,大約需要60分鐘的時間。

安全指引——

參加野外運動,在炎熱的天氣下隨著運動量的增大,山友們常常會大汗淋漓。

戶外爬山,八種危險情況下的自保指南

在溫度升高後,人體有兩種反應:

一是面板血管擴張,使更多的血液流到面板表面,給面板降溫;

二是流汗增加,透過汗液把體內的溫度帶到體表。

應對措施——

因此在天氣炎熱的情況下應避免過多的暴曬於高溫下活動,儘可能以少量多次為原則補充水分,適當時還可攜帶少許含鹽食品少量進食。

戶外爬山,八種危險情況下的自保指南

特別是在高海拔地區,大量的喝水還可以幫助你完成高原反應適應過程。避免高溫出行,做好防曬措施;注意行走的節奏,及時休整,量力而行;科學補水和及時補充電解質。

水源汙染&腹瀉

野外的水源,往往會被細菌、病毒或寄生蟲汙染過,人一旦飲用了被汙染過的水,一般會有三種症狀:

急性腹瀉

慢性傳染

無症狀傳染

(病菌攜帶者,傳染給第三者)

戶外爬山,八種危險情況下的自保指南

photo by ζั͡✿十二

安全指引——

在野外行走時,建議山友們儘可能地使用自己攜帶的水源,不要飲用沒有經過處理的水。

動物也是汙染的危險之一,所以在接觸到動物的水源也有機率會導致汙染。

應對措施——

救治腹瀉的關鍵在於補充水分,防止腹瀉患者脫水。

首先,讓患者飲用經過處理的水或者電解質替代飲品(

可使用市場上購買的電解質飲品沖劑)。

也可將一份鹽、三份糖及一升經過處理的水混合在一起,製成電解質替代飲品。

戶外爬山,八種危險情況下的自保指南

photo by Magic+

症狀較為嚴重者,如在八小時內腹瀉三次以上,或連續數天腹瀉,或者有其他較嚴重的身體跡象和症狀者

(噁心、發燒、便血、嚴重痙攣等)

,則需要儘快尋求醫護人員的幫助。

突遇山洪,切記冒險

雨季頻發時,山洪具有極大的威脅力。往往山洪的出現總是爆發在極短的時間裡,嚴重時便會引起傷亡。

戶外爬山,八種危險情況下的自保指南

photo by 央視財經

山洪的引起,是因小溪的流水由於上游降下大雨,雨水往往會激湧而下,在極短時間內

(有時候甚至是數分鐘)

演變為巨大山洪。

若是有人恰在溪谷中,極易為洪水沖走引致傷亡。

安全指引——

避免在雨季或降雨時走進山野,除非是在有準備的溯溪活動,否則儘量不要沿著溪谷、河道行走。

戶外爬山,八種危險情況下的自保指南

photo by 丁丁媽媽

面對突發的降雨,山友們應迅速離開河道,朝著岸邊高地行走,切勿嘗試越過已被河水漫過的橋樑。

應對措施——

若山友發現流水湍急、混濁及夾雜沙泥時,這代表著是山洪爆發的先兆。

此時山友們應當迅速撤離河道周邊,若不行掉進湍急的河水中,可以藉助岸邊石塊、樹幹、藤蔓等設法回到岸邊或等候同伴救援。

戶外爬山,八種危險情況下的自保指南

photo by 江南都市報

切記山洪爆發時,決不可冒險渡河,若有可能,渡河時也需要藉助繩子等器材助力。

蟲獸侵害,蜇傷叮咬

在野外,山友們鑽山林過草地,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同時也增加了與蟲䖵蟲“狹路相逢”的隱患。

蜂蟄

作為戶外人最熟悉的“朋友”,每每在營地吃飯啃瓜時,可能會“招惹”到它。

馬蜂毒性強,尤其是被大型馬蜂蟄後可能會有生命為危險,古代有句諺語“10只馬蜂可以蟄死一頭牛”,可見其危險性之大。在戶外時應避免穿顏色鮮豔的衣服、噴濃烈的香水、化妝品、髮膠。甜食和含糖飲料等,也會吸引馬蜂的注意。

戶外爬山,八種危險情況下的自保指南

安全指引——

沿著現成的路徑行走,切勿自行闖路,避免走蕨叢等,那裡通常是昆蟲等聚居的地方。

不要打擾蜂窩,切勿以登山杖或樹枝等拍打路邊樹叢。山友們也可在身體和衣服上噴塗防蚊劑

(驅避劑DEET)

;避免使用芬芳氣味的化妝品,因為可能吸引蜜蜂。

戶外爬山,八種危險情況下的自保指南

應對措施——

若遇蜂巢擋路,可繞路前進。若遇少量蜂類在頭上盤旋,可以不加理會,照常前進。

如傷處遺留有螫針,可用鉗子拔除,但不要擠壓毒囊,以免剩餘的毒素進入面板。若遇群蜂追襲,可坐下不動,用外衣蓋頭、靜作保護,蜷曲臥地,待蜂群散開後,再慢慢撤離。

可以冷水溼透毛巾,輕敷在傷處,減輕腫痛。也可塗抹驅風油、紅花油、風油精之類的藥物減輕疼痛。嚴重螫傷應儘快求醫。

蜱蟲

被蜱蟲叮咬的事件已是屢見不鮮,而它也是野外被咬死亡率相當高的蟲類、

安全指引——

蜱蟲通常是在夏季活動尤為頻繁,通常出沒在草叢、灌木叢、森林等植物茂密的地方,有的還會藏在人或動物的毛髮中。

戶外爬山,八種危險情況下的自保指南

為了防止蜱咬,最好穿著淺色的長衣長褲,紮緊領口、袖口、褲腳,儘量避免在野外長時間坐臥。外露部位要噴塗驅避劑

【避蚊胺(DEET)】,

離開時應相互檢查,勿將蜱帶出。

應對措施——

如果發現身上有蜱蟲,不要硬拽,因為蜱蟲嘴上的倒刺可能深入體內。應用酒精塗抹蜱蟲,然後用鑷子取出。如果沒有完全取出,應立即就醫,儘量避免在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坐臥。

戶外爬山,八種危險情況下的自保指南

需要注意的是:被叮咬者應隨時觀察身體狀況,如出現發熱、叮咬部位發炎破潰及紅斑等症狀,要及時就診。有蜱蟲叮咬史或野外活動史者,一旦出現發熱等疑似症狀,應及早就醫,並告知醫生相關暴露史。

行走山野,很多山友都免不了要與蛇不期而遇,而尤其在雨後初晴時,蛇會因洞穴中過於潮溼,在需要新新鮮空氣下會活動的更加頻繁。

戶外爬山,八種危險情況下的自保指南

安全指引——

蛇一般是為了取暖而來,並不是為了來咬人,因此蛇並不會主動攻擊我們。在北方地區毒蛇以蝮蛇為主,去小五臺、海坨都可能遇到。南方則有竹葉青,銀環蛇,五步蛇等多種毒蛇,潮溼的線路,如船底頂,神農架等南方路線,遇蛇的現象更為普遍。

應對措施——

被蛇咬傷時,首先可以先透過傷口來判斷是否有毒。

普通蛇咬傷: 只在人體傷處面板留下細小的齒痕,輕度刺痛,有的可起小水疤,無全身性反應;

毒蛇咬傷: 在傷處可留一對較深的齒痕,但也不是絕對的(如珊瑚蛇牙印模糊,毒牙分離不明顯),如果無法確定,應按毒蛇處理。

戶外爬山,八種危險情況下的自保指南

急救措施牢記:戶外被蛇咬傷,視情況決定是否需要清理傷口,如有毒蛇咬傷風險,繃帶纏繞,然後緊急撤離。

1。儘快在傷口纏繞上寬面的壓力繃帶,最好是彈性繃帶。如果沒有當然用一些有彈性的衣物布料也可以,長袖,褲管都行。

戶外爬山,八種危險情況下的自保指南

2。不要解除彈性繃帶,否則移動時毒素可以在血液迴圈裡擴散,盡你最大努力讓患者和傷處保持靜止。

3。綁上繃帶時從肢體下方開始,雖然這樣會向上擠少量的毒素,但這樣在長時間的撤離過程中傷患可以更舒服,如此我們也可以讓壓力繃帶最長時間的保持在患處。

4。繃帶的鬆緊度需要跟你在為扭傷的腳踝纏繞時一樣緊。

戶外爬山,八種危險情況下的自保指南

5。纏繞繃帶時儘量纏繞肢體的最高處。

戶外爬山,八種危險情況下的自保指南

6。 如果有夾板或者樹枝,雜誌等都可以固定在肢體上,限制肢體的運動。

戶外爬山,八種危險情況下的自保指南

7。固定的越堅固越好,讓肢體不能活動。

戶外爬山,八種危險情況下的自保指南

8。讓傷患保持靜止,平躺最好。儘量避免病人走動和各種活動,越快轉移越好(來源:野外醫學)

願每一次出行都能平安歸來

野外行走,你還有哪些危機情況下的措施方法?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TAG: photo行走野外措施山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