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80歲做宰相,一生只幹一件大事,卻被讚頌上千年

張柬之一炮而紅,這是老頭和老太太鬥法的故事。統治唐朝的女皇武則天,最後向八十歲老翁低了頭,張柬之也因此成為唐朝的功臣。

說到張柬之這個人,他在歷史上的名聲並不大,被稱為唐朝名相也是因為發動神龍政變,幫助唐中宗李顯登基稱帝,大唐皇權重新回到李氏手中。

他80歲做宰相,一生只幹一件大事,卻被讚頌上千年

縱觀張柬之的人生軌跡,會發現這位仁兄也是歷經坎坷,但仍然堅持自己。張柬之在年少時就獲得進入太學讀書的機會,能夠進入高階學府學習似乎距離榮登高位不遠了,並且張柬之從小就展現出很高的才華,當時就有人稱他是將來的宰相人選。

就是這樣一個被眾人寄予厚望的才子,卻陰差陽錯地被分配到大唐的基層鍛鍊,張柬之所在的地方是清源縣縣丞。所謂縣丞,就是縣令的官方助理,在官階品級上是九品。

真的是九品芝麻官,在人才濟濟的唐朝更是一抓一大把,絲毫看不出宰相之才。張柬之在芝麻官崗位上勤勤懇懇地做,一直到張柬之64歲那年終於迎來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

他80歲做宰相,一生只幹一件大事,卻被讚頌上千年

唐朝有一項叫做“賢良對策”的制度,這項制度起源自漢朝時期,皇帝會對全國各地選拔上來的人進行問策,對當前以及將來的國家政策進行詢問對策,主要目的是為了國家選拔優秀人才,給更多才子展示自己的舞臺。

在這場選拔中,張柬之非常惹人關注。首先是從年紀上已經是鶴立雞群,大部分參加對策的人都是年輕人,從未見過這樣白髮蒼蒼的老人,如果不是長壽的話早已經不在人世了。

其次是張柬之的回答得到眾人的敬佩,對國家治理有獨特的心得體會,在見解上的鶴立雞群讓張柬之拿到了第一名的成績。

這次經歷徹底改變張柬之的人生軌跡,他當場被任命為監察御史,雖然在級別上並不高,但是畢竟是在京城做官,機會和地位都是偏遠基層不能相比的。

他80歲做宰相,一生只幹一件大事,卻被讚頌上千年

不久之後,張柬之就受到提拔的命令,此次是擔任中書舍人,此時的張柬之已經進入到大唐帝國的決策層。

按照常理來說,張柬之的仕途已經進入快車道,但這位仁兄似乎並不關心自己頭頂的烏紗帽。

張柬之多次向女皇武則天進諫,還專挑武則天最反感的事來說,最終武則天一怒之下,將張柬之貶謫出京城做官,擔任荊州大都督府長史。

繁榮鼎盛的唐朝根本不缺人才,離開京城的張柬之再也沒有機會露面,此去一別十餘年,真是良辰美景虛設,都不關自己的事。

他80歲做宰相,一生只幹一件大事,卻被讚頌上千年

人生最幸運的事莫過於貴人相助。垂暮之年的張柬之遇到兩位命中貴人,一位是大名鼎鼎的姚崇,另一名是更大名鼎鼎的狄仁傑。

唐朝自唐太宗李世民開始就崇尚納諫,而狄仁傑是第一個向武則天推薦張柬之的,由於對狄仁傑的信任,武則天將張柬之調任洛州司馬。

由於武則天早已領教過張柬之的厲害,所以並未完全相信狄仁傑誇讚張柬之有“治世之才”,因此對張柬之並沒有太重視。後來,武則天再次讓狄仁傑舉薦賢才,而狄仁傑仍然堅持舉薦張柬之,這不是擺明了暗示武則天之前的重視程度不夠。

僅有狄仁傑一人之力還不行,還需要姚崇再來添一把火,作為唐朝名相的姚崇盛讚張柬之八個字:沉穩有謀,可決大事。

他80歲做宰相,一生只幹一件大事,卻被讚頌上千年

既然有狄仁傑和姚崇的多次舉薦,足見張柬之此人不簡單,在基層摸爬滾打的大半生沒有白費,隨後,武則天將張柬之任命為同平章事,是唐朝的宰相之一。

張柬之即將大顯神威,但在高潮來臨之前,有必要交代一下當時唐朝的朝堂環境。武則天作為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不管是對唐朝還是歷史,貢獻都是明顯的,唐朝以開放包容繁榮的姿態發展,這個要客觀評價。

但是在男權時代的封建社會,武則天始終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在這位統治大唐數十載的女皇晚年,關於武氏繼續掌管大權,還是還政於李氏,成為最大的問題,此時的朝堂暗流湧動、波詭雲譎。

在朝堂之上,大多數臣子都是從心底裡支援武則天將皇權歸還李旦和李顯,而武則天一手扶持起來的武氏家族同樣在極力爭取繼承皇位,能夠永享富貴。

他80歲做宰相,一生只幹一件大事,卻被讚頌上千年

公元705年,高齡宰相張柬之聯合李顯等人在洛陽發動兵變,最初的名義是“清君側”,目標是誅殺武則天的身邊的男寵張宗昌和張易之兄弟,在完成目標任務後,轉頭就包圍了武則天所在的集仙殿。

在張柬之為首的大臣逼迫勸說下,武則天不得不傳旨命太子李顯監國,僅僅隔天,武則天就釋出詔書宣佈正式禪讓帝位,第二天,唐中宗李顯重新登基稱帝。

因為神龍政變歷史意義巨大,是結束武周王朝的標誌,也是李唐重新掌控政權的標誌性事件,所以宰相張柬之的功勞也被不斷放大。

實際上,包括狄仁傑在內的很多唐朝臣子都希望武則天能夠將皇權還給李氏家族,迴歸到大唐建立之初的道路上來。也許狄仁傑多次舉薦張柬之擔任重任,就是因為他知道張柬之對接班人選的態度,只是在暗中增加擁護李唐的人群實力,畢竟狄仁傑也多次向武則天進諫,希望能夠順應民心還政李唐。

他80歲做宰相,一生只幹一件大事,卻被讚頌上千年

在唐中宗李顯的上位之路中,張柬之可以說是扮演了重要角色,所以在兵變成功後,張柬之等五位重要的兵變領袖被封為“五王”,張柬之被封為漢陽郡王。

狡兔死,走狗烹,似乎是歷史走不出去的規律。在張柬之立功後半年,李顯就再次加封張柬之,這次是封為“特進”,但是將原來的宰相實權罷免了。

從地位上看,張柬之享受著等同於三公的待遇,但是從權利上看,張柬之卻是被剝奪了實權,等於是被架空了。

張柬之此時已經是人世浮沉多年,早已看穿一切,於是向唐中宗上書表示自己幹不動了,再也不是半年前那個叱吒風雲的白髮健將,希望能夠回到老家去養老。

他80歲做宰相,一生只幹一件大事,卻被讚頌上千年

唐中宗李顯象徵性地挽留張柬之繼續為朝廷效力,隨後不再堅持,表示憐愛張柬之年事已高,不忍勞煩。唐中宗李顯將張柬之任命為家鄉刺史,並且在離開京城時讓百官送行。

似乎這是唐中宗的仁慈,其實不然。神龍政變又稱為五王政變,那是因為在此次政變中,除了張柬之之外,還有四位有功之臣也被封王,但結局與張柬之一樣,都被封為地方刺史,全部調離京城。

如果把整件事聯絡起來看,唐中宗很明顯是對昔日功臣的打壓,因為在李顯登基之後,唐朝內部已經又開始崛起新的勢力,隨之而來的就是新的鬥爭。

後來,張柬之受到武三思和韋皇后的誣陷,被貶謫到瀧州,也就是今天的廣東羅定。公元706年,張柬之憂憤而死,享年82歲。

在張柬之去世後,唐朝的朝堂之上正在醞釀著新的鬥爭,還要經歷很多個回合才能歸於相對寧靜,而那時的張柬之已經是冰冷的屍骨,好在已經被平凡冤情,成為大器晚成的大唐宰相。

TAG: 張柬之武則天狄仁傑唐朝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