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八大人覺經》筆記(10):2、常修少欲覺

《佛說八大人覺經》筆記(10):

2常修少欲覺

文|觀諸法如

常修少欲覺

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慾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從第一覺到第八覺都是「覺悟」,但是有的寫「覺知」。因為漢朝、唐朝印刷術還沒有發明,經文都是用抄寫的,《八大人覺經》經文短,大家都喜歡念,抄寫的次數很多,有些地方有筆誤。但是經典有個規矩,錯字不可以更改,所以有的寫「覺悟」,有的寫「覺知」,後人不敢更改,但是我們要知道,「覺知」就是「覺悟」。

這是第二「常修少欲覺」,現在修少欲的觀察。「覺知多欲為苦」,貪慾心,多所欲又歡喜這個、又歡喜那個,這是一個苦惱的根源。前面修無常、無我破我見,這是破見惑,這底下修少欲就破思惑,破愛煩惱的意思。凡夫有很多的煩惱,其中活動最厲害的就是愛煩惱和見煩惱這兩種,其它的煩惱在凡夫的時候都不明顯,所以八大人覺原來就還是破煩惱的意思。

「多欲為苦」,多欲是什麼?就是色身香味觸這五欲。在這五種法上有很多的欲求,要這樣去思惟,這是個苦惱的事情。愛著色,愛著聲音、音樂,愛著香,愛著味,愛著觸,那麼這樣的多欲就是苦惱。這件事在事實上也應該會感覺到,如果人的欲輕的話,他就比較自在;欲若重的話,他心不自在,要多所求。欲使人心不知安,老想要去求,求就是苦。現在能夠少欲,乃至到無慾,心情就自在,在事實上也應該會感覺到。

《大智度論》卷第十七:「諸欲求時苦,得之多怖畏,失時懷熱惱,一切無樂時。」意思是說,慾望並不能帶來快樂,不論是追求之時、得到之時或失去之時,都是苦惱。當事與願違、求不得時,必然感到痛苦;就算得到了,也會因害怕失去而煩惱不安。雖然如此,大多數人們卻無法覺悟,總是在貪慾之中轉個不停。始終在苦海里打轉,永無出期。

看中國的歷史,歷代的皇帝多數壽命都不長。可能多數都是欲太重了,所以壽命都不長。佛教徒壽命長不長是一回事,想要修學聖道一定要少欲,欲多了不行的,所以多欲為苦。一般人不瞭解,以為人的慾望是貪求愈多愈好,在佛教看來,這是苦的事情,欲真正是一種罪惡。

「生死疲勞」,就是從無始劫以來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一直到現在都停不下來了,在生死之間受了很多很多的苦惱,所以叫做「生死疲勞」。

「從貪慾起」,從無始劫來到現在,生死只舉出來八苦的二種苦,其實很多的苦都包括在內了。這麼多的苦惱從哪裡來的呢?「從貪慾起」,就是由貪慾心生起來的。因為有貪慾心,所以有瞋恨心;貪的不對勁,不順心的時候就有瞋心,所以瞋和貪是分不開的。

「少欲無為,身心自在」,修行學佛,最低限度要寡慾、要少欲,多欲就是煩惱。心當中貪求太多,身心會很疲倦。你多欲,白天奔波勞碌,身體不自在。心裡計劃了再計劃,考慮了再考慮,白天心裡不得閒暇,夜裡也睡不著覺,心裡生了痛苦。身體不自在,心也不自在,所以要少欲。如果我們欲若輕微的話呢,我們就能覺悟無為的道理。就是《金剛經》上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而有差別」,就是所有的賢聖都是因為學習無為法而成就的。不叫你完全斷欲,先做到少欲。多欲多苦惱,少欲就得到解脫自在的快樂。那麼我們若能少欲,我們身心自在,就有很多的時間去學習無為的聖道,我們就會成功,解脫生死的疲勞了,所以應該學習少欲,不要多欲。

「蕅益大師解:此既以第一覺降伏見惑,次以第二覺降伏思惑也。思惑雖多,欲貪為首。能修少欲,則可以悟無為而得自在矣。」

《佛說八大人覺經》筆記(10):2、常修少欲覺

《佛說八大人覺經》筆記(10):2、常修少欲覺

喜歡作者

TAG: 少欲貪慾無為煩惱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