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諸相非相中的,第二個相怎麼理解?

這句話出自佛教大乘了義經典《金剛經》是有甚深義理的。因為世間萬物本來是就是無相,只是人們依據自己的經驗去取相,才會有相,法不孤起 相待而生,因為我們長期沉溺於自己的感官經驗,所以這並不好理解。相本是從經驗分類擷取然後固定的存在,但是真實的世界,並沒有固定的存在,一切萬物都是相依而生,每一種相必待其他因緣所呈現,最後呈現出一種永珍森羅的總相。因而世間萬物中絕找不出孤立之存在。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諸相非相中的,第二個相怎麼理解?

如果拋開成見和經驗去如實觀察,明因暗生,下因上有,沒有任何一物可以不託因緣孤立存在。這個在佛教裡面屬於三法印的諸法無我,就是諸法沒有自性,都是相待而生,相因而起而顯現,這其中沒有一個獨立的存在,沒有所謂的“我”。細心觀察的話就知道所言不虛,是真理般的存在,明白這各中道理後,就能超越感官經驗和成見,見得事物的本來面目,這也就是如其本來,沒有任何人為的造作。發現了這一點,也就是見到了如來,所以不能說你看到了這一點後。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諸相非相中的,第二個相怎麼理解?

就能看到一個金光閃閃的如來佛站在你的面前,那還是取相,不是非相。而這個見也不是用眼看,而是用智慧理解。只有心不分別的時候,眼才不會取相,才能於相而離相。因為這與感官經驗相違背所以習氣是很難扭轉,但是如果沒有成見理解其中道理卻不是十分難辦的事,這就是理可頓悟,事需漸修的問題。學習佛法,是了脫生死,解除一切煩惱的法門。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難免會被世間的金錢、地位、權力、名譽、美色等等事物而迷惑。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諸相非相中的,第二個相怎麼理解?

因為一時的得到與失去而高興和煩惱,卻忽視了人生的無常。不知道這些東西轉瞬即成空,生老病死才是人真正要面對的,佛告訴我們,這些都是表相,是虛妄的,如夢幻泡影一般。那這裡講的“非相”又是什麼呢,知道了“相”的轉瞬成空,就要放下對相的執著心,就會看破相的本質,讓一切相不再迷惑到你,了除了煩惱,就達到了見諸相非相的境界,佛說眾生皆有佛性。每個人心中都有佛,就是說的“即心是佛”。這裡說的“即見如來”,不是說你即可見到如來佛祖,不要望文生義。意思是說:你放下了對相的執著心,了脫了煩惱,就可以見到自己的真如自性,見性成佛就是這個道理。這是明心見性的無上法門,希望我的理解能夠幫到大家。

TAG: 經驗煩惱感官存在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