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部截然不同的《石頭記》,卻向我們揭示了同一個道理

文/淳于朵

兩部截然不同的《石頭記》,卻向我們揭示了同一個道理

引言:不合意的東西,是應該捨棄的,不必留戀它們。

這是三毛藉著一篇《石頭記》,詮釋給我們的一個道理,無論何時何地,對於人生中不合心意的人或事物,要敢於放下,勇於捨棄。

《石頭記》中的故事,出自丹娜麗芙島,在島上居住的那段日子裡,三毛愛上了在鵝卵石上作畫,以至於因為太痴迷作畫,差點丟掉了性命。

這份近乎深情的痴迷,使人動容。

在經歷了一連串因畫石頭而引發的事情之後,三毛的感悟和體會,同樣深刻又蘊含哲理:

一切不合意的東西,或註定留不住的事物,與其辛辛苦苦的守,不如隨緣自適的放手,不必留戀,亦不必強求。

石頭裡的靈魂,藏著人生的修行和道理

三毛一提起筆來,寫下的總是無盡的意趣。

《石頭記》的開篇,便是某個海浪滔天的早晨,三毛早早地跑去海灘撿石頭,卻不知身後的巨浪已撲卷而來。

幸好有個過路的中年人看到了這一幕,他急忙停下車子跑下來,扯著三毛的胳膊拼命往回跑,才護著她沒被海浪衝走,接著又同一個遛彎的年輕人一起,把三毛拖回了公路上。

當三毛緩過勁並說清楚原委後,救她的兩個人,卻擺出了一副“看,這裡有個傻瓜”的表情,一臉不可思議又略帶嫌棄的走掉了。

原來,差點使三毛丟掉性命的,只是十幾塊普普通通的鵝卵石,它們外表黯淡,毫無色彩和美感,放在路人眼中,根本毫無價值。

兩部截然不同的《石頭記》,卻向我們揭示了同一個道理

但在三毛眼裡,這些石頭,都是藏著靈魂的至寶。

古有“管中窺豹”,今有三毛“窺石”。

第一個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石魂,是“芭布太太”,胖胖粉粉的臉頰,紅彤彤的小嘴,裙子上染著小花,她是一位優雅的胖太太。

接著畫在煙囪上築巢的鳥兒,然後是吶喊著的長髮少女,歡快跳脫的小鹿斑比,穿裙子的蘇格蘭士兵,繞樹飛翔的七隻白鳥等等,從那些方正不一的石頭中凸顯出的,都是些精緻高貴的靈魂。

三毛絕不會隨隨便便地浪費它們,對待每一塊石頭,她都像珍寶一樣的愛著,這樣毫無雜念的專注,石頭亦是感知到了的,人與石的交流裡,藏著一方奇妙的世界。

一個個千古寂寞的石魂,對上三毛這個有著豐富想象力的女人,自然能迸發出了無限的生命力。

完美的“金玉良緣”,為何抵不過“木石前盟”

依著三毛一貫豁達的性子,無論是多麼精心畫出來的作品,一旦發現它們不夠完美,三毛絕不留戀,她捨得放下,捨得送它們回到大自然裡去。

這看似只是一件非常不起眼的小事,但其實取捨之間,可以說是在實踐中“破執”的一個過程。

無論曾經為之付出過怎樣的心血和努力,都不因這已花費的許多時間和精力而勉強留下什麼,對於不再合心的東西,該舍的要舍,該棄的要棄。

人生當如是。

不由想起了曹雪芹的《石頭記》(《紅樓夢》原名)中,始終貫穿著主題的那塊頑石。

如果說每一塊石頭中都隱著靈性非常的石魂,那賈寶玉出生時含著的“通靈寶玉”,其自身便是一段傳奇。

兩部截然不同的《石頭記》,卻向我們揭示了同一個道理

通靈寶玉本是女媧補天時遺留下來的一塊五彩石,後來被那一僧一道點化,隨著神瑛侍者和絳珠仙草降下凡塵。

在見證了一段如夢如幻的兒女情長,似假還真的人間世相後,它最終了悟了萬境皆空的道理,重新回到了青埂峰下。

在《石頭記》的後四十回中,當弄丟了那塊“命根子”一樣的通靈寶玉後,賈寶玉經歷了失智痴傻,被騙娶寶釵,黛玉香消玉殞,科舉高中舉人,重新振興賈府等一系列的事情,人生可謂大起大落,跌宕起伏。

但娶了寶釵後,寶玉始終是意難平,他依舊忘不了“世外仙姝寂寞林”,畢竟對於寶玉來說,“金玉良緣”並不是他想要的。

寶玉心心念唸的,始終都是“木石前盟”,但黛玉欠他的眼淚已還,緣分已盡,對黛玉來說,其實這是一種解脫。

世間的一切有涯,都將歸於無涯

而對寶玉來說,與黛玉的這份純摯感情,則到底成了已失去,求不得。

在經歷了連番的痛苦與迷惘後,寶玉才終於徹悟,這世間的一切有涯,最終都將歸於無涯。

所有的怨憎會與求不得,都是人心裡的執念,所有的怨與執,都是不願意捨棄,不願意放下所造成的。

徹悟之後的寶玉,做到了真正的隨緣自適,也最終破除了紅塵中的一切藩籬。

他徹底撇下了薛寶釵,捨棄了人間的落落繁華,放下了對他來說不合心意的一切,隨著癲和尚出家為僧了。

兩部截然不同的《石頭記》,卻向我們揭示了同一個道理

在曹公的《石頭記》中,不只主角寶黛釵,還有諸多人物的結局,也都落得個“好一似食盡鳥投林,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這既是曹雪芹對興衰無憑的感慨,又恰好對應了三毛《石頭記》中對石頭亦既人生的感悟:

“我有一塊石頭,它不是屬於任何人的,它屬於山,它屬於海,它屬於大自然······怎麼來的,怎麼歸去——”

怎麼來的,怎麼歸去,大道至簡,便是如此樸素又雋永的道理。

兩部截然不同的《石頭記》,卻向我們揭示了同一個道理

《金剛經》裡有一首佛偈:

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首偈子的意思是:一切因緣和合滋生出來的事物,其實都是不真實,也不穩定的存在。看待它們,要像看夢,幻,泡,影,露,電一般,仔細去觀照,去體察,才能看清這個娑婆世界。

世間的萬物,都是從無中有,從有中無,在這無窮盡的迴圈中,人生的奧妙,便一點點的明晰起來了。

而三毛和曹公的相似之處,正是看透了這一點,才無所謂舍,亦無所謂得了。

結語:

兩個不同版本的《石頭記》,卻告訴我們了同一個道理: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作為普通又渺小的個體,面對不合意的,甚至頗為糟糕的人生,只要敢於放下,敢於捨棄,敢於追尋真實的自己,便可以在有涯之中,活出無涯的人生。

兩部截然不同的《石頭記》,卻向我們揭示了同一個道理

TAG: 三毛石頭記石頭人生捨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