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上海人是什麼樣的?

真正的上海人是什麼樣的?

上海人最難得的,

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保持得很好。

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滬漂,

因為我和我老公是大學同學,

一畢業就結婚了,

嗯,他上海人。

我覺得上海人最難得的,

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保持得很好,

還有就是講道理講規矩,拎得清。

一開始我挺看不慣的,

覺得沒啥人情味,

到後來就慢慢習慣了,

現在覺得這樣生活簡直太爽啦。

下面來說幾件事。

真正的上海人是什麼樣的?

1

關於公婆

第一次見公婆,

我很緊張,

因為聽說上海婆婆很難搞,

而我又是外地人,

想著會不會看不起我啊。

去之前我問老公:

“吃完飯要不要幫忙洗碗啊?”

結果他說:

“不要的,十三點啊,

你在家都不洗,跑去裝樣子幹嘛。”

我想想也是。

去了之後,一進門,

婆婆就遞上一個紅包:

“小姑娘拿好!”

挺和藹的樣子。

當時我就覺得,

看起來不是很難搞嘛。

吃飯時,老公問婆婆:

“感覺哪能(怎麼樣)啦?”

婆婆:“儂歡喜就好!儂歡喜吾就歡喜!”

我心想這是什麼回答嘛,

勉勉強強的,也不客套下。

多年之後,我想通了,

婆婆都喜歡自己兒子的,

第一次見兒媳能有多大的喜歡,

尊重兒子的選擇就很好了。

後來也驗證了。

由於我上班忙,

家裡事很少管,

都請鐘點工,

別的親戚和婆婆說,

“他們這樣開銷太大了,

飯也燒不來,

以後有小孩怎麼辦哦!”

我婆婆回答:

“哦喲,xx(我老公)都不響,

輪不到我屁話的呀,

不要管太多,讓他們自己去。”

真正的上海人是什麼樣的?

2

關於生孩子

前年我生了女兒,

懷孕時我問老公:

“婆婆來照顧月子嗎?”

因為我知道婆婆不太會燒菜的,

家裡都是公公燒菜,

所以有些擔心。

結果老公說:

“我們自己解決吧,

這是我們兩個的小孩呀。”

我想想也是,

可能是我老思想了。

到了六七個月的時候,

有次去婆婆家吃飯,她突然說:

“你們準備請月嫂還是住月子會所啊?

你們兩個弄不來的。

我覺得住月子會所方便點,

人家說晚了訂不到好房間的,

你們訂好我報銷哦。”

我連忙說:

“不用不用,我們自己有錢。”

婆婆馬上說:

“伐來塞哦(不行哦),

我不出力麼,錢要出的呀!”

後來我生完孩子,

月子會所加四個月月嫂,

整個孕產期間,

一點矛盾都沒有,非常快樂。

到現在這麼多年了,

我和婆婆也沒有很親近,

但是一直客客氣氣,

這樣就很好。

瞭解到像我婆婆這樣的阿姨媽媽還不少,

出點錢請月嫂服侍,

她們的觀念:

退休了就要享福的,

不要吃力不討好。

有時間跳跳廣場舞、搓搓麻將,

小孩的事情少管了。

但是很多孩子大一點的時候,

過暑假寒假,

爺爺奶奶會帶一段時間,

外公外婆會帶一段時間,

話又變成了:

“沒辦法,總歸要幫一把的呀。”

真正的上海人是什麼樣的?

3

關於借錢

有天老公跟我很嚴肅地說:

“我有件事和你商量,

XXX,我高中以來的好朋友,

你也認識,經常跟我吃飯那個,

不是剛買好婚房嘛,

現在要搶車位,沒錢了呀,

想問我們借10萬過渡下,

利息按餘額寶算,

大概年底還,寫借條的。”

我知道老公有存款,足夠借,

於是說:

“那你借他呀,反正你的錢。”

沒想到老公說:

“那不行的,

我們結婚了就是共同財產,

我要借給別人都要和你商量的,

要你同意的!

同樣的,你買什麼大件也要和我商量。”

當時我挺震驚的,

因為小時候我爸借錢給親戚,

都是人家一開口,

他就拿錢出去了。

說起來就是:

“我一個大男人,還不能自己做主啊!”

後來借給了那位朋友,

老公拿著借條給我:“你收好。”

我有點吃驚:

“你們那麼熟了還要寫借條呀?”

他說:

“當然了,親兄弟明算帳,

他也是主動要寫的。”

最後那位朋友提前還了錢,

按照餘額寶利息,

一分不差給了我們,

還請我們吃飯,說幫了大忙。

我們和這位朋友,

現在都還玩在一起,很自在。

真正的上海人是什麼樣的?

4

關於相互尊重

算上大學期間,

在上海生活也十幾年了,

越來越覺得適應自在,

什麼事都是醜話說在前頭,

什麼事都講規則講道理,

少管閒事過好自己,

少一點虛偽這樣的,

感覺太爽啦!

大家對上海男人的普遍印象:

小氣,自私,娘娘腔,愛算計。

我剛來上海上大學時,

身邊的人就告訴我:

千萬別找上海男人,小家子氣……

balabala一大堆。

後來我遇到了我老公,

感覺溫柔體貼又細心,

對我一點都不小氣,

還覺得大概找到了另類吧,

畢竟別人也接觸不多。

後來就開始工作了,

新進的員工要進行新人培訓,

搞野外拓展訓練,

吃飯時公司老總也來了,

一箇中年的上海男人。

新員工都會去給老總敬個酒,

喝了幾杯後,老總笑著說:

“不喝了,真的不能喝了,

老員工都知道的,

我老婆規定我每次只能喝半瓶葡萄酒,

而且她明天要和小姐妹聚會,

我還要帶一天小孩,

撒度哦(累的意思)。”

當時我身邊另一個外地同事,

就在那小聲感嘆:

“這也太接地氣了吧,

原來那麼忙的老總,

回家也要帶小孩啊,

還怕老婆吶,嘖嘖嘖~”

還有一次,

我從成都旅遊回來,

給同事們帶了一些火鍋底料,

一個男同事說:

“謝謝,不用給我了,

我家裡不能吃火鍋。”

我說為啥呀,他說:

“我老婆不讓呀,

她說這種辣火鍋的煙,

會把家裡頂燻黃掉的,

她這個人講究。”

旁邊同事說:“難得吃吃不要緊的呀。”

他說:“哦喲,算了算了,到時候還不是我來擦。”

類似“老婆不讓”“她不同意”這種話,

多年來可以說一直聽到,

都是很自然就說出口了,

然後身邊人也覺得:嗯,理解。

你說這種算娘娘腔嗎,

我覺得更多的是互相尊重。

記得小時候,

我爸總是喜歡跟朋友說:

“下次來我家吃飯。”

“週末來我家搞燒烤。”

我爸都是當天才告訴我:

待會誰誰誰要來,

你衣服什麼的都收收好。

然後一群陌生男女來到家裡,

我媽就得洗菜燒菜招待客人,

忙碌一天,

完了還要收拾一片狼藉。

而在上海,他們的觀念是:

你一個人住,

隨便你帶誰進來玩。

只要你有家人了,

就不能自說自話叫朋友來吃飯,

要先和家裡人打招呼,

才能帶進來的。

當然了,

也不能直接跑去人家家裡,

會被說“不識相”,

再熟都不行。

經常聽到這種對話。

A:“小X啊,聽說你房子裝修好啦,什麼時候叫我們來玩玩呀?”

B:“好的呀,不過我老婆不喜歡鬧忙,要回去問問她。”

有一年,

我公公寧波那邊的遠房親戚,

說他們的小孩放暑假了,

想來上海玩,住一個月。

在公婆家吃晚飯的時候,

就在討論怎麼安排。

我說:

“我們房子有一間空的,他們可以住過來。”

公公馬上說:

“伐來塞(不行),

我們這邊的親戚,

跟你們這輩的都伐搭嘎(沒關係)了,

他們一對夫妻帶著小把戲(小孩子),

住你們那裡算什麼名堂,

家裡多個大男人,你也不方便。

我讓他們來我們家住幾天,

帶他們外灘那裡兜兜,

然後定個旅館給他們。

你們管你們,

到時候出來吃頓飯就可以了……”

你說這算小氣,冷漠嗎?

當然不算。

其實,

大家只是把家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覺得不方便的時候就會直說!

首先考慮是家裡人,

再是親戚朋友的看法。

多年來,我也改變了觀念,

家裡的事情,

不能一個人說了算的,

尊重每個家庭角色,

這樣的感覺真的很好。

(知乎上有個問題:作為一個滬漂,哪一瞬間被上海人震驚到了?本文摘編自“匿名”的一個回答。)

真正的上海人是什麼樣的?

後記:

在現代社會的人際關係中,

“界限”是我們必須擁有的行為意識。

所謂“界限”,

就是每件事的作用範圍和邊界。

“界限”的原則是,

一件事的作用範圍和邊界完全屬於我,

這件事就與你毫不相干,

我不需要和你達成協議。

同樣,屬於你界限以內的事,

也與我毫不相干。

如果一件事跨越了我們的界限,

那麼我們要在商量的基礎上達成共識,

然後以共識為行為準則。

所謂“界限感”,

就是清楚明確地知道自己與他人的界限,

然後守住它。

“界限感”的基本原則就是:

管好自己的事,不干涉別人的事。

心理學界有兩句很有名的話:

●一切沒有界限感的關係都會走向傷害。

●每段高階的感情,都有一個黃金距離。

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

就是說,不管多好的關係,

如果彼此之間失去了界限,

最終都會造成互相傷害。

在中國,人與人之間的矛盾,

80%都是因為缺乏“界限感”造成的。

所以,

我們特別需要“把別人當成別人”,

知道哪些事是自己的,

哪些事是別人的,

不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人,

也不強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那些長久的和諧的關係,

都有很好的界限感,

都有一個很好的黃金距離。

在保持“界限感”上,

我特別推崇文中這種上海人的做法。

TAG: 界限婆婆老公上海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