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力實用策略》學習如何調整情緒,緩解過度共情所帶來的不必要壓力

《共情力實用策略》學習如何調整情緒,緩解過度共情所帶來的不必要壓力

在遇到情緒低壓問題,來自對方的情緒壓力時,你不應該感受到不舒服,我們應該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你的感受永遠是最重要的,先照顧自己的感受,再去照顧他人的感受,這才是更理智和長遠的助人之道。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獨立面對情緒,承擔責任的能力,共情者應該做的是陪伴和鼓勵,理解他人的情緒,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記住一點,讓別人舒服的同時,也不要委屈了自己。

聽書讀書看書,就上時刻會。大家好,歡迎來到時刻會

今天我們的主題是 如何克服共情引起的沮喪局面?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世界上大約有20%的人 擅長捕捉各種各樣的情緒細節,對任何細微的外部刺激都非常敏感,會產生強烈的反應。

所以針對這類共情人群,今天你可以從中學習到如何調整情緒,緩解不必要的壓力。

有同理心,本來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你在生活中,曾經不僅僅只是感受到了他人的感受,還會因為對方的煩惱而感到痛苦,甚至出現輕微的焦慮和抑鬱症狀,就說明你過度共情了。

下面我們就從三個內容 來看看共情能力。

第一,告訴你共情是什麼,以及揭秘過度共情產生的原因?

第二,帶你瞭解過度共情將會對你的身心產生哪些危害?

第三,給受共情困擾的小夥伴們一些具體建議?

首先我們來看共情是什麼?以及為何我們對他人的情緒過度敏感?

何為共情,僅從字面意思來看,所謂共情就是兩個人有著相同的感情。

當前的心理學家認為共情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

認知共情

一個是情緒共情。

前者是正確認識他人情緒的能力,後者是感他人所感的能力。認知共情相對理性,指的是理解他人情緒狀態產生的原因,並對他人情緒資訊進行分析、加工和選擇的認知能力,這種能力使我們得以社會化,是與他人交流合作的基礎。

如果一個人缺乏認知共情,他可能會無法融入集體,難以察覺別人的痛苦,極端的甚至會做出反社會暴力行為。

情緒共情,相對感性,指的是產生和他人相似的情緒體驗。

這是如何做到的呢?

我們在體驗到情緒時的心理活動 都會在大腦中記載。心理學家認為,當觀察到別人的情緒時,我們的大腦就會自動啟用神經系統,自發的體驗到別人的情緒。我們說的過度共情者,大多是這一能力出現了問題。

舉個例子,有些受到家暴的女性,

沒有在伴侶實施暴力的時候進行反抗,反而是給對方的反常行為找藉口

,甚至以為自己的忍耐是在幫助對方。換句話說,她們的過度共情能力沒能讓她們發現眼前的危險,而是用一種極度複雜的方式合理化了對方的行為。

我們知道生活中有些人只需一眼,就能捕捉到別人的想法和情緒,是他們會讀心術嗎還是他們擁有像FBI一樣的超強分析能力?都不是。

這裡面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生理結構差異,另一個是成長環境的塑造。

生理結構的差異

,更具體來說是 腦區結構的不同,導致有的人情緒感知能力更強。人的大腦中有一個長得像杏仁的大腦結構,叫做杏仁核。

杏仁核的功能是產生、識別和調節情緒。

阿比-蓋爾瑪什 的研究發現,同理心擁有者的杏仁核比其他人的更大,並且在面對恐懼圖片時,高共情實驗參與者杏仁核的活躍程度更高。

這說明我們之所以擅長捕捉情緒,是因為擁有強大的情緒控制中樞。。在另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們發現那些情緒共情能力格外強的人,大腦的腦腦附近相較常人有更多的灰質,也就是說異常敏感 和過度共情可能是天生的。

此外

家庭環境也會對人的共情能力產生影響

。過度共情者童年時照料者的情緒往往是極不穩定 且難以預測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常常處於一種持續驚恐,焦慮或害怕的狀態,他們 從不會管理和控制自己情緒的父母身上得到不穩定的支援和照料,還要經常照顧父母的情緒。時時刻刻擔驚 受怕的孩子,會被迫 學會對他人的情緒 保持高度敏感,這並非出於關心,而是對自身安全的擔憂。

到這兒我們辨別了共情的特徵,分清了認知共情和情緒共情,也瞭解了過度共情背後的原因 ,是由於腦區結構的差異 以及家庭環境的影響。

接下來我們再來說

第2個問題,如果長期任由自己處於過渡共情的狀態,會對我們產生哪些危害?

簡單歸納一下,這些危害可以分為三個方面,分別是心理健康,身體健康,還有職業倦怠。

共情是怎樣影響心理健康的呢?

共情能力強的人 擁有敏銳的情緒探測器,並且這個探測器一直處於開啟狀態,想關閉是不可能的。除了承擔自己的情緒,同理心還會讓我們肩負起周圍人的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

陷入負面情緒的泥沼中 會造成

系列心理健康問題,我們容易出現抑鬱症,焦慮症,或是其他精神類疾病。

同時吸收的負面情緒也會影響身體健康,我相信大多數人 都有過失眠的經歷,可能是因為他人的指責、明天的考試,或是親友的病情,其實都是因為焦慮、恐懼這類消極情緒的影響,讓你久久不能入眠。

過度共情會讓我們陷入 負性的情緒磁場中,承擔起過多的情緒壓力,最終,我們在失眠戰線上 苦苦掙扎。

強烈的情緒體驗會促進腎上腺素的分泌,

經常處於情緒狀態下 會加重腎臟的負擔,甚至造成腎上腺疲勞。

為了舒緩情緒壓力,不少人會選擇一些不健康的方式,比如暴飲暴食、酗酒等等,進而嚴重損害自己的健康。

除了不利於身心健康,

過度

共情更是不利於我們的職業發展,這裡要提出一個專業術語,叫共情疲勞,什麼是共情疲勞?它是指 助人者在向服務物件提供援助的過程中,因共情投入 救助物件的痛苦 而產生的工作倦怠感,甚至改變了原有的工作價值觀,同時伴隨產生的一系列心理不適症狀。這種情況大多數發生在救助類職業,比如醫生、護士和社會工作者,他們在提供幫助的同時,也運用同理心安撫了很多人。

不過過度共情會讓他們陷入別人的創傷經歷中,變得孤僻、身心疲憊,甚至懼怕工作,最後出現共情疲勞,嚴重阻礙了未來的職業發展。

以上就是我們說的第2個內容,我們瞭解到 過度共情會造成一些困擾,影響身心健康和職業生涯。

這聽起來有點可怕,難道作為一個善解人意的人,我們不應該享受幸福和快樂的生活嗎?

下面我們重點來看看

第三個內容,在充分發揮共情能力的同時,怎樣避免和消除這些不好的影響?

首先你需要能夠 區分自己 是在共情對方,還是更多出於對自己的保護,也就是說 觀察自己被他人的情緒影響 究竟是由於感同身受 在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還是僅僅只是對對方那種強烈的情緒感染了。

有一個確認的方法是,在你看到他人心情低落 而自己也似乎因此變得低落時,問一問自己,我的低落是因為我把自己放到了和對方同樣的處境,所以體會到了他身在其中的痛苦,還是我只是看到他低落,覺得這種身邊的人 情緒不好的感覺,讓我很緊張 焦灼,因此想讓他恢復平靜。

正確區分自己和他人的情緒,並明白誰應該為情緒負責,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共情者在感同身受的時候,往往容易產生一個錯誤的認知,我應該對這個情緒負責,我要拯救他,讓他開心起來。可是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獨立面對情緒,承擔責任的能力,共情者應該做的是陪伴和鼓勵,理解他人的情緒,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擺脫過度的第2步是設定界限。注意了,在這裡我們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界限,什麼是界限的?是一種 個人規則。

人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界限,並且每個人的界限是不一樣的,共情者為了讓家人朋友 甚至是陌生人開心,能夠做出一些不計後果的迴應,包括妥協、退讓和包容在內。這樣做的後果就是界限被一步步突破,自己也時常處於不舒服的狀態。

設定界限是一種有效的自我保護手段,

比如我不喜歡參加聚會,太多的陌生人會讓我不自在,這就是我的一個界限。

當我明確表達出自己的意願後,我的朋友們也不會勉強我 參與這樣的聚會,即使你不排斥做一個溝通中的傾聽者,也要記得隨時關注自己在溝通中的感受,設定防禦底線。

你不應該感受到不舒服,或是來自對方的情緒壓力,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你的感受永遠是最重要的,先照顧自己的感受,再去照顧他人的感受,才是更理智和長遠的助人之道。

現在我們回到怎麼設定界限這個問題上,我們必須先明確三個信念,一是允許自己設定界限;二是牢記自己 應該享受舒適和快樂的生活;三是我們必須為自己的幸福負責。

要讓這三個信念的種子紮根心底,長成參天大樹。

既然要建立界限,就要明確界限,也就是說要知道究竟是什麼讓自己不舒服。當出現負面情緒時,即便是一些細微的情緒,也不要無視它,要去深究情緒產生的原因,才能找到自己的界限。

找到後還要清楚並且堅定的表述自己的需求,學會說“不”。比如我不喜歡在工作結束後參加同事的聚餐,我希望你能尊重我的想法,若是沒有表達出自己的不滿,那麼不會有人知道這件事會困擾你。

我們中國人比較含蓄委婉,很難說出“不”這個詞。這裡有一些小技巧,或許可以幫助你禮貌而不失堅定的說出“不”。比如在鏡子前練習,在角色扮演中表達不願意。當然,若是遇到不願意尊重界限的人,那麼請遠離他,

最後,

如果你已經受到負面情緒的影響了,我們就說一說怎樣清除消極情緒?

這裡先跟大家分享一個有趣的研究,芬蘭的科學家 發現人們產生不同情緒的時候,身體的活躍程度是不一樣的,比如憤怒情緒 集中在頭部和胸部,幸福能量則表現在全身,生活中的體會也的確是這樣,憤怒時我們會感到一股氣從 胸腔升起直衝頭頂,開心時全身上下都是一種輕鬆愉悅的狀態。

根據研究結果,科學家繪製了一張身體情緒熱量圖,這個圖可以在網上搜到,如果你被消極的情緒圍繞著,

比照這張圖找到相應的身體部位,然後把手放上去。想象一下,你的手散發出溫暖,正在治癒這個地方,然後痛苦的情緒會消失。

除此之外,散步,瑜伽,還有其他自己喜愛的活動,也可以幫助我們消滅掉不好的情緒和能量。。希望這些方式能夠幫助陷入共情困境的你,改善自身健康,應對工作中的挑戰。

記住一點,

讓別人舒服的同時,也不要委屈了自己。

好了,到這兒我們今天的內容就結束了,總結一下:

首先共情是一種能力,擁有者能夠站在別人的立場看待問題,理解別人的心情和感受。但是過度會給人帶來困擾,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壓力。從大腦結構來說,杏仁核越強大的人越容易受到過度共情的困擾;

從成長環境看,童年時照料者的情緒不穩定,也會影響孩子的情緒認知能力。

過度會對個人的身體和心理造成負擔,嚴重的甚至會引起抑鬱症和焦慮症。

同時對於從事救助行業的人來說,容易產生職業倦怠感,影響自己的職業生涯。

最後,為了好好照顧自己和他人,過上悠然平靜的生活,共情者要學會放下 不應承擔的責任,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塑制好界限,釋放負面情緒和能量。

好,聽說,讀書,看書,就上時刻會,我們下期再見。掰掰~~

看諮詢,漲知識,增進情商 就上時刻會,關注眾號

“SHIKEHUI888”

每天時實更新前沿資訊,給你不一樣的出路!

多做好事變好看~

TAG: 共情情緒他人自己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