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修行大成者都是做到這3點!

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有相似的經歷,總會一段時間順利,一段時間不順。有的人,把它歸結為運氣。其實不然。

《道德經》第六十五章,老子認為:透過修行、善為道,可以達到大順的境界。治國如此,個人修身養性,亦是如此。

有道的人,能達到大順的境界,因為做到這3點。

老子:修行大成者都是做到這3點!

1

棄  智

老子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我們經常說,人心叵測。

為什麼人心叵測?因為心機多變,心智狡猾。所以老子說:“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愚之,並不是愚蠢,而是“大智若愚”的愚。當人能棄智,沒有狡猾的心智和心機,那麼剩下的就是樸素,淳樸。沒有心機,為愚。

人要提升自己,第一件事,就是要棄智。

並不是說,放棄智商,不去思考,讓自己變得單純。而是放棄多餘的心思、心機,少點算計,降伏自己的妄念。

如果,別人算計你,你卻不算計別人,是不是自己吃虧?

不會,不算計別人,你就始終是贏的。怎麼理解?

如果你和別人下棋,無論你水平再高,總會有輸的時候。但是,如果你永遠不和別人下棋,那麼你就永遠不會輸。

同理,當別人算計你,你不跟他算計,你就永遠不會輸。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老子:修行大成者都是做到這3點!

2

德  深

有的人說,自己想要清靜,卻很難控制心思和情緒。是什麼原因?

是德行不夠深。

你的德行,如果只有一碗水那麼深,別人吹一口氣,你的心思就會動盪;如果你的德行,像大海那麼深,那麼任何的風吹浪打,都無法撼動海底之心的深沉。

一個人降服妄念的能力,和自己的德行成正比。

德越深的人,越不會跟別人計較,越能包容萬物;德越淺的人,越會計較,看不開,放不下,內心躁動不安。

老子說:“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

我們放棄智,不去算計別人,不動歪歪心思,慢慢地,人心就會自然歸正,歸正的心,才會感到舒服和清靜,一種自然而然的力量油然而生,就會讓你定靜,玄德在這種定靜中積累。

老子說的“玄德”,並不等同於現代人說的“道德”。

現代人認為,不亂吐口水,不亂丟垃圾,不說人壞話……就是有道德修養。而老子說的“玄德”遠不止這些。

玄德,平息情緒,心平氣和之下,自然而然積累的定力和心力。

正常情況下,別人罵你,不公平地指責你,你會生氣,心情低落,討厭對方。

然而,玄德深的人,根本不在意他人的言論,不論是責罵的,還是讚美的,他們都不會把他人的意見看得太重,更不會往心裡去。

因為,你的價值,是什麼,你內心很清楚,別人對你的肯定,或者否定,根本不會影響你。既然不影響,又何必太在意?

這一切,都需要一點一滴去修煉,去提升。與其說悟道是頓悟,不如說,悟道是玄德慢慢積累的漫長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經意間,就自然開悟了。

老子:修行大成者都是做到這3點!

3

返璞歸真

老子說:“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玄德深到一定的程度,人的精神意識,就會和萬物“返”,迴歸本源,到達大順。

修行人,總是做斷、舍、離,“消”就是“返”,返璞歸真。

順為凡,逆為仙。

凡人執著於名利和得失,多多益善;有道人不被這些東西迷住,得之不喜,失之不惜,隨時能拿起,能放下,境界自然高。

“棄智”、“德深”、“返璞歸真”,看似是分開的,其實是一體的,你做好其中的一個,另外的也會跟著提升。

從外表看,一個人是否有道,他人很難看出來,自己的心中是很清楚的。真正做到了,就不會說,沒什麼好說的,自自然然過生活。

當一個人的精神和意識,真正調整到“棄智”、“德深”、“返璞歸真”的狀態,那就是到達了大順的境界。

TAG: 算計別人玄德老子返璞歸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