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並非源自能力,而是對能力的認知

自信並非源自能力,而是對能力的認知

自信並非源自能力,而是對能力的認知

我在廚房做飯

喆喆突然跑過來問:

“媽媽,我什麼時候能控制好手機呢?”

我說:“這個可太難了,我現在還控制不好呢?我也沒辦法告訴你。”

喆喆說:“你長大了呀,你的眼睛也不會受傷害,而且你要用手機工作。你不用控制每天一小時。”

我說:“你說的對,我是不用控制每天一小時,但如果你讓我控制的話,我也控制不住呀。你看我都這麼大了,還控制不好,我怎麼告訴你多大能控制呢?”

喆喆說:“我覺得自己就控制不好。”

我說:“嗯,你想要告訴我什麼呢?你希望自己可以控制好手機是嗎?”

喆喆說:“對啊,我想知道我什麼時候能控制好。”

我說:“哦,那這個問題我回答不了呀。控制不了手機會讓你感覺很不爽是嗎?”

喆喆說:“是呀,我擔心把眼睛看生病了。眼睛會看生病嗎?”

我說:“嗯,如果我們照顧不好它,是會生病的呀。那你覺得在控制不了的手機的情況下,我們可以一起做些什麼照顧好你的眼睛呢?”

喆喆說:“可以看看窗外,我經常看的。還有就不知道了。”

我說:“那你希望我可以做些什麼呢?”

喆喆說:“你可以保管我的手機嗎?”

我說:“如果你需要的話,當然可以呀。你隨時可以把手機放在我屋裡的床頭櫃裡,我專門收拾一個抽屜給你好了,你自己放,需要的時候自己來拿。”

喆喆說:“好的”

我說:“我再跟你說件事唄,以後不管什麼情況下,控制不了手機都是正常的,但記得控制不了的時候要喊我,我可以幫你,可以嗎?”

喆喆說:“嗯,行的。”

自信並非源自能力,而是對能力的認知

很多人會有一種執著的誤解,或者說執念,認為能力不行會讓孩子產生挫敗感,比如自控力不行

生活中可能我們也經常見到這樣的情況,父母對孩子生氣,

你自己說,怎麼又沒控制好手機?

自控力不行就不配給你手機的自由。

控制不了還玩什麼玩,別玩了。

但通篇看下來,

我相信大家會有一種感覺,即使能力不行,也是可以不影響孩子勝任感的。

怎麼做到的呢?大家可以自己分析,我相信每個人感受到點是不一樣的。

我僅說一點,

能力不行可以是客觀存在的。但當父母或者孩子不覺得能力不行這件事不行的時候,能力不行便不是個問題,也不會讓孩子挫敗。

這樣拗口嗎?

為什麼很多孩子會因為自己能力不行而挫敗?歸根到底和能力不行本身關係不大,和孩子如何看待自己能力不行這件事的認知有極大關係。

當父母和孩子都認為,能力不行這件事無法接受,無法接納,一定要改變,但暫時又不達預期時,挫敗便會隨之而來,勝任感才會喪失。

反之,

如果父母和孩子看到能力不行這件事,並不會認為這件事無法接受,可以怡然自得的看待。這個時候我們做些刻意練系提高能力也好,暫時什麼都不做也罷,孩子的勝任感和自信心都不會消失。

這其實是我們內驅力的課程中反覆在強調的,

孩子的任何進步,一定要建立在“我很好,所以會更好”的基礎之上,

才能滋養人性。

如果建立在“我不好,所以要更好”的基礎上,就算能力提高了,人性得不到滋養的孩子,最終的幸福感也會受影響,這真的是各位父母需要的嗎?

至於有父母說,“這是你家孩子呀,我家孩子不會這麼配合的。”我絕對相信。因為我家孩子也不是一開始就這麼配合的。

關於電子產品其實之前碎片化的文章也寫了很多。

之所以孩子有意識自我保護,有意識發展自己的自控力,不是因為我家孩子天使,是因為我家一直有邊界。

邊界的作用,

一個是為了保證安全,發展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一個是為了能力的發展,比如孩子自控力,自我管理能力。

自信並非源自能力,而是對能力的認知

TAG: 孩子能力不行手機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