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不用做討好型的“老好人”,你只需學會這4步

你有沒有過這些煩惱:

做任何事都要考慮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考慮別人會不會生氣;

事事都從別人的角度出發,與人交往中處於被動和討好的位置;

不懂得拒絕別人,可是需要別人幫忙的時候又難以啟齒……

怎麼才能改變討好型人格,讓自己活得更輕鬆一些?

什麼是討好型人格?

|

答主:

海貓君

這些場景以前在我生活中經常出現:

打車時,不好意思不跟司機聊天,不管司機想聊什麼,都配合著一起聊。

在同事中,從不發脾氣,也不和其他人發生矛盾。

今天幫人改個 PPT ,明天寫下文案,總能盡力滿足對方需求,即使有時犧牲自己利益。

微信聊天,沒有秒回就心存愧疚,每次都仔細斟酌自己的用詞和表情,對話方塊的文字寫了又刪,總怕說錯話。

我總能敏銳覺察別人需求,幾乎難以拒絕任何人請求,即使無禮或過分的,都會無條件滿足對方。

當被別人誇獎時,會覺得很不自在,甚至反駁他們。

一旦事情進展不順,就會覺得都是自己的錯。

「委屈自己、成全別人」

是我的人生信條。

雖然覺得這樣很累很痛苦,但始終難以做出改變。

討好型人格的真正問題,還不是把自己搞得很累,而是這樣做根本不討好。

你會發現越是討好別人,別人就越不把你當一回事,越看不起你。

而你,也會愈加覺得自己一文不值。

更可怕的是,一旦別人接受了你的人設,你之後只要稍有拒絕或排斥,就會遭到比普通人更多的不滿和非議。

討好型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

答主:

海貓君

這種討好型人格是如何產生的?

研究發現,大部分都是從小形成的,兩種典型家庭氛圍,容易讓小孩形成討好型人格。

1. 父母控制慾過強

在這種父母眼裡,小孩不能有自我和意見,一切都要圍著父母打轉。

一旦小孩做不到,就會被指責、甚至打罵。

漸漸地,小孩變得膽怯,不敢表達自己需求,覺得自己必須討好父母才能不受指責。

當他們長大後,就會把討好心態帶入社會。

很難意識到自己已經不是小孩,其他人也不像自己父母,一旦不符合他們要求或評價,就會被斥責。

忘記他們擁有捍衛自己需求和利益的權利。

2. 附加條件的愛

一些父母在跟小孩表達愛意時,通常會附加一些條件:

「你要考到 100 分,爸爸才會高興。」

「你這學期要得三好學生,媽媽才會喜歡你。」

這就是附加條件的愛,也許這些並不是父母真實想法。

但這樣的教育方式,會讓小孩覺得自己跟周圍的關係不穩定,一旦自己表現不好,不討人喜歡,世界就會崩塌。

討好型人格對安全感、別人的認可,有著超乎尋常的渴望。

怎麼改變討好型人格

|

答主:

申晨煜

1、不要立即答應對方的要求。

「討好型人格」

可能出現的一個場景——當別人提出意見或要求時,常常不假思索地答應下來。

對 Ta 們來說這是理所當然之事,因為別人的情緒和感受往往比 Ta 們自己的更重要。

但其實 Ta 們通常並不能自洽,在下意識的答應了對方之後,可能才會回過味兒來——

原來這可能是超出自己能力範疇的事情,或是自己根本不願意做的。

但為時已晚,由於

「面子」

的原因,又無法重新回絕對方。

受一位來訪者的啟發,Ta 在處理跟他人關係的時候有個小訣竅,就是

「不要立即答應對方」。

這樣做可以避免直接拒絕所帶來的「尷尬」,也能防止自己反覆陷入自責的情緒泥潭中。

即使答應對方,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如果思考後決定拒絕,還能幫自己爭取到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來想理由。

再也不用做討好型的“老好人”,你只需學會這4步

2、不要為了讓自己在別人眼中看起來完美而追求完美。

每次採集病史,都會問病人生病前性格如何,很多人會說自己性格追求完美。

但繼續追問下去就會發現一些問題。

大多數人所謂的追求完美並非源於 Ta 自己內心,而是抱著這樣一個觀念——

「只要我表現得不夠完美,我就會被拒絕」。

在這樣的觀念的指導下,Ta 會有各種各樣的衝突。

Ta 會有社交焦慮,認為只要自己表現得不好,就會被別人認為是沒能力的,就會被排斥。

接著出現焦慮的情緒反應,臉紅、顫抖、出汗等生理反應,還有迴避社交場合。

為了不讓別人指責自己,只要遇到衝突,Ta都會選擇自己忍著,表面看似一團和氣,但內心痛苦不已。

想要改變,首先就要改變認知。

一個人可以追求卓越,但不要為了讓自己在別人眼中看起來完美而追求完美,這樣只會毀了 Ta 。

再也不用做討好型的“老好人”,你只需學會這4步

3、敢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低自尊者」

常常有「討好型人格」,他們在工作中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害怕遭到拒絕。

這樣的結果就是總是做著自己心不甘情不願的事情,雖然表面和氣,但是內心非常牴觸。

這樣做出來的結果不夠好,又被批評,接著否定自己。

不如學會拒絕,對自己不擅長的事情 say no ,並敢於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嘗試跟領導溝通,主動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要求,這樣才能建立一個正反饋。

再也不用做討好型的“老好人”,你只需學會這4步

4、有時不是「不能」拒絕,而是你「不願意」拒絕。

不少來訪者會厭惡生活中的種種限制,比如:

選擇留在婚姻裡,但已經不愛了;

同時做著兩份工作,但沒有一個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當被人問到喜歡做什麼時,顯得畏首畏尾,無法給出答案;

明明已經看某人不順眼了,但又無法講出自己真實的想法。

歐文亞龍曾經使用過一個方法:

每當來訪者說「不能」,治療師就讓他把說法改變為「不願意」,用這個方法來增強對責任的覺察。

做出這樣的調整,上面的限制就會變成:

我不願意離婚;我不願意離職;我暫時不願意做出選擇;我不願意表達不滿。

「我不能」代表著個人選擇是被動的,是在忽略自主性。

「我不願」賦予個體主動參與和做決定的感受,可以提升自我控制感。

提示現狀並非無路可走,還有其他選擇的可能性。

TAG: 自己討好ta別人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