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差距,不看貧富,看認知

人生匆匆數十載,不同年齡階段的不同認知,將人與人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

有人能順勢而為,在恰當的年紀做好恰當的事。

有人卻因為認知的侷限,完美錯過每一個翻身的節點。

不同年齡層的認知,正在不斷拉開你的人生差距。

1

20

歲,放遠目光,鋪墊未來

20歲的你,踏入大學一兩年,既習慣了大學生活的節奏,又充斥著對未來的擔憂。

《另一種活法》中曾這樣對二十歲的狀態發出靈魂拷問:

“20多歲,你迷茫又著急。你想要房子,你想要汽車,你想要旅行,你想要享受生活。你那麼年輕卻窺覷整個世界,你那麼浮躁卻想要看透生活。”

“成長,真有你想象的那樣迫切?”

是啊,20歲的我們,面對現在的這個處處充滿“快”的世界,耐心被磨滅得越來越少。

看到處處流行的網紅文化,因為自己本身的認知侷限性,被誘惑,放逐自己,想要追求掙快錢、掙大錢。

人生差距,不看貧富,看認知

卻忽略了自己在這個年紀,本應該在大學裡沉澱自己,豐富自己。

對於此階段的自己,最重要的是時間,而不是金錢。

作家劉同曾說:“讀書不是為了拿文憑或者發財,而是為了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

在這最後還不需要獨立賺錢的幾年時間裡,請抓住一切機會,拓寬自己的內在。

給未來的自己打好地基,才能在未來的時間裡熠熠生輝。

2

30

歲,頭腦清醒,學會滿足

30歲的你,不出意外,工作已經好幾年,正準備踏入高階職場,生活中,或許你已經是一位年輕媽媽。

職場上的碰撞,有時讓你焦頭爛額,生活中的磨合,更加讓你抓狂。

你會偶爾擺爛,偶爾歇斯底里,會在深夜裡,想念那個因為吃到心心念唸的冰激凌就能開心一整天的自己。

曾經的放逐,讓現在的自己有點止步不前。曾在無數個夜裡,暗自後悔:怎麼就活成了自己當初最討厭的樣子。

其實,你最應該做的,不是暗自後悔,不是抱怨擺爛,而是內省覺悟。

人生差距,不看貧富,看認知

想清楚,30歲的自己,重心到底應該放在哪裡。

眾所周知的“二八定律”,在你的人生中同樣適用。

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都是有限的,要想真正做好每一件事幾乎是不可能的。

保持頭腦清醒,學會把你80%

的精力放在能產出重要效能的20%

方面。

你這20%的方面,可以極大地影響你其他80%的方面。

林語堂曾說:

一個心地乾淨、思路清晰,沒有多餘情緒和妄念的人,是會帶給人安全感的。

人人都想面面俱到,實際的結果卻是顧此失彼。

學會適度的滿足,保持清醒的頭腦,

30

歲的你,才能輕鬆跨越新階段。

3

40

歲,化繁為簡,迴歸本真

40

歲的你,正處於上有老下有小的階段,不敢讓自己生病,不敢讓自己倒下。

人生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得到與失去的過程。

40

歲的你,意識到失去才是生活中的主旋律。

失去不是意味著缺乏,而是精力更加的集中。

人生差距,不看貧富,看認知

曾經看過這樣一段話:

“生活就是一場化繁為簡的修行,把人生的滄桑,歲月的悲歡,無數的愛恨化作在藤椅上看流水送落花,一杯茶,一首歌,愛的人就在身邊。很多人活著活著就複雜了,人世間的煩惱多是庸人自擾,化繁為簡才是生活的哲學。”

處於這個階段,便要意識到應該學著精簡生活。

精簡自己的言語,不要口比腦快,謹言慎行,才能言傳身教。

精簡自己的行為,不要碌碌無為,按下那顆不停操勞的心。

精簡自己的心態,不要萬事爭強,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就像作家吳軍說的那樣:“那些活得瀟灑自在的人,不過是學會了把那些不重要的東西從生活裡刪掉。”

此時此刻開始,精簡自己,迴歸本真,方得初心

電影《教父》中有這樣一句經典臺詞:“在一秒內看到本質的人,和花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質的人,自然是不一樣的命運。”

請及時認清自己,擺正自己。

我們的每個階段都有專屬於它的考驗與磨鍊,以及需要跨越階段的認知。

每一段的認知,自己覺醒;每一站的風景,自己欣賞

在紛紛擾擾的人生裡,沉澱自己,錘鍊自己,精簡自己,如此,便能和過去的自己不斷拉開差距。

作者:叮一,新媒體作者。

TAG: 自己20精簡認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