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人茫茫碌碌一生,原來為的都是它

哲人說法:人的心理有兩種,一種渴求愛,一種擔心失去愛。或者就是一種心理:一切都是為了愛。

對於彼此相愛的兩個人,到最後卻錯過,背後的邏輯是:你愛我,我也愛你,正是因為彼此相愛,所以害怕失去被愛,於是製造種種浪漫持續愛,結果陰差陽錯成謎團,帶來諸多誤解,最後相愛的兩個人,漸行漸遠。

心理學:人茫茫碌碌一生,原來為的都是它

其實對於相愛的兩個人,只要弄明白一點就好,對方愛我,我值得被愛。對於戀愛中出現的幸福甜蜜也好,痛苦傷心也罷,明白一切都是為了愛。有了這樣的底層邏輯和自信就足以對抗戀愛中的迷惑與疑慮。

對於那種把戀愛物件當成玩物的個體,其實是一個認知低下,內心虛弱的可憐個體。把征服當成一種慾望,迷戀征服之後的快感,也是對愛的褻瀆,另一個角度講同樣是對愛的強烈渴求,只是用錯了表達方式。

心理學:人茫茫碌碌一生,原來為的都是它

人的心理有三層結構:最外面的保護層、中間的傷痛層和最裡層的真我。

人與人的交往,如若都是真我相互碰撞,就會自然地迸發出深深地理解與接納。如果是同性,就會收穫一份陳香如酒的友誼;如果是異性,或成為藍紅顏知己,或成為鸞鳳和鳴的愛人。

日常生活中,我們的互動多停留在最外面的保護層,因為擔心不被愛,害怕傷害,所以選擇過度保護,封閉真我,甚至還要外穿厚厚的盔甲,手拿長矛,時刻抵禦外界的攻擊。

心理學:人茫茫碌碌一生,原來為的都是它

在心理學上,這種保護層也叫防禦機制,究其根本,教養模式以及家庭互動模式造就了我們時刻進入戰鬥狀態的行為模式。

所以,如果決定愛一個人,就要試著用愛和理解去穿透他的保護層,擁抱他的真我,然後把自己愛的渴求淋淋盡致地表達出來,讓擔心失去愛的行為少一點合理一點,這樣就會減少彼此折磨,更早看到幸福愛情的樣子

親密關係如此,其他重要人際關係也是這個道理,我們要試著用優雅的方式去表達對愛的渴求,同時也要努力看到對方對愛的渴望,彼此被看到,又被接納,關係就會愈加濃厚持久。

心理學:人茫茫碌碌一生,原來為的都是它

愛在失去時,自然悲傷,但我們一樣要學會化解悲傷的方法,正是因為沒有方法,所以才會選擇封閉自我,拿自己的保護層不停地驗證已有的認知,其實是在遊戲人生。

當一個人對一個結果明知失控時,它就會直接選擇略過,不去碰觸,這樣的行為,雖然不被傷害,但同樣也無法體會愛的滋養。自然也體會不到關係的真諦和用心互動的幸福。

心理學:人茫茫碌碌一生,原來為的都是它

有行為就會有感受,感受下帶來思考,思考給予覺察,從而重新整理認知,再反過來指導人生,生命才會有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這樣才能感受到真實的存在和生命的魅力。

所以說,

世人的所有行為都是圍著一個心理:一切都是為了愛。

害怕不被愛,害怕失去愛。

無論關係中,還是工作學習生活中,如果做不好、學不好或處不好,就會得不到該有的關注,最終失去自己需要的錢財名譽和利益。關注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另一類的愛。

心理學:人茫茫碌碌一生,原來為的都是它

願我們的人生,都能有“我可以被愛,我值得被愛”的智慧,然後用從容淡定地的心態面對生活工作學習和人生,收穫幸福美好與健康。

TAG: 保護層渴求失去相愛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