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頌金剛經》:以無福德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頌金剛經》:以無福德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品,原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佈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福性本空,德從慧出。人總是不免愚執,“不得之患得之,即得之患失之”,患得患失乃是一般人的常情。人們以得失之心求佛,即誤解了佛的意義;更貶低了佛的用心。以有相之佈施,交換有相之福德,佛成了一位商人。

雖然如此,佛卻並不介意。慈眉善目,端坐不動。受天下人之拜,忍天下人之辱。無動於衷地看著所有人都沉淪在各自的苦海里,喜怒憂懼悲恐驚。拜佛的人想安心,以有相之佈施種有漏之因,得有相之福德為有漏之果。

《頌金剛經》:以無福德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一,求而不得。

一個人心裡有慾望,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從基本的物質需求,來維持生存之所需;到獲取知識,來滿足自身瞭解世界的意願;再到比較高階的精神寄託,提升自己人生的境界等等。但人們又容易對自我和環境不能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斷。也許是受了周圍人們的影響,或者純粹就是出於人的慾壑難填。往往有求而不得的痛苦。

現在以交換的心理進行佈施,一旦所得非所願,必定心生怨怒。這樣的話,不但不能有福德,反而有自戕之虞。

二,得而不足。

人的慾望是隨著人心的變化而變化的。而人心又總是善變的,極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一個不能溫飽的人,所求在溫飽。已然溫飽,就會生出淫逸。以至於見人安享富貴,人人尊崇,自然不能不動豔羨之心。以至於為了做人上人而無所不為。

除了這物質的和社會地位的貪求,人們也很容易在知識和智慧方面貪得無厭。一邊是好勝心的作祟;一邊是窺探欲的衝動。“人心不足蛇吞象”,似乎是無可避免的事實。佈施以期福德,得到的總缺那麼一點。

《頌金剛經》:以無福德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三,得而失之。

“甚愛必大費,厚藏必多亡。”人的貪婪往往表現在事事求全,總想著魚和熊掌兼而得之。既然已經得到,必定不能避免憂慮有朝一日會失去的危險。若是順財,順取順守。若是橫財,逆取順守。但無論如何,既然有得到的那一天,就已經註定會有失去的那一天。怕只怕,在得到的同時已經失去,只是一時間只注意了得到,而忽略了失去罷了。

有形的財富如此,其他如無形的情感、知識,又何嘗不是如此。人生總是在不斷地失去,直到連生命也消逝的時候。

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佈施,乃是有相佈施,縱然多不勝數,終究有限。可以交換獲得有相福德。而這有相福德的特點就是以上所說的三項。

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

《頌金剛經》:以無福德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所謂無福德之福德,乃是指人的“清淨本覺”,也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本無中來,迴歸本無中去,即所謂“本來面目”,無關得失。

TAG: 佈施失去溫飽須菩提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