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我不想你,但我不想你,我不想你。我想對你說. . .

點選上方“關注”,看更多精彩情感故事

文|蘭友 圖|網路

他說:我不想你,但我不想你,我不想你。我想對你說. . .

人活著,就是肩膀上總有一份無形的責任。我們的愛情開始時,總是轟轟烈烈,可並不是每段愛情都有結局。在感情中,我們很可能遭遇分手時,對方不告而別的情況。

他覺得不愛了就不愛了,撒手就走了,沒有正式的告別,也沒有留下一點訊息。這種人根本不懂感情是一份責任,哪怕要結束,也應該跟對方有所交代,而不是憑空消失。

如果想分手,直接當面說就可以。為什麼要選擇這種人間蒸發的方式,不辭而別?

所有的不告而別,背後都是自私自利。他們永遠無法體會被留下的人是怎麼樣的不甘與心酸,對未來是何等的迷茫。

他說:我不想你,但我不想你,我不想你。我想對你說. . .

01、我們天生就喜歡做完一件事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未完成事件”,我們每個人都有未完成事件,並且這會對我們的未來產生影響。

生命中,這些未完成的事件,同時也是遺憾的、不能釋懷的。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很難真正忘記這些事情,反而會越來越影響我們生命本身。

人們有很多心理需求,其中有一個是與生俱來的,就是我們天生就喜歡把事情做完。

有一個心理學試驗:有人在白紙上畫一段圓弧,經過白紙的孩子們會自然而然地拿起筆補上線段,讓圓弧成為一個完整的圓。更讓研究者感到驚訝的是,大猩猩也會選擇這樣做。

他說:我不想你,但我不想你,我不想你。我想對你說. . .

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我們打算去看電影,這時有人通知我們要臨時去公司開會。我們雖然會去公司開會,但是心裡其實並不舒服。

這種不舒服的感覺一直卡在那裡,無法滿足的需求,正在告訴我們完成一件事對我們本身而言有著巨大的習慣性。直到我們去看了這場電影,才會覺得圓滿。

這種心理需求,就是對“未完成事件”的投射,會迫使我們去不斷努力“完成”。

於是努力完成“未完成事件”,成為了人們的最基本的需求。

他說:我不想你,但我不想你,我不想你。我想對你說. . .

02、當做不完這件事的時候,我們會很痛苦

記得,我大學畢業,由於提前從學校出來去實習了,沒有參加學校最後的畢業典禮。這個事情已經過去了7年,我卻還耿耿於懷,覺得非常遺憾。

再比如,當我們和伴侶分手後,對方無聲無息地離開,這時我們根本聯絡不上對方,我們就無法完成最後一次道別。

在情況不允許的時候,我們只能去壓抑這種不舒服的感覺,並努力把過去遺忘。

同樣地,一個戀人離去,沒有正式的告別,多年來會一直有種痛苦的感覺伴隨著我們。

我們能做的只有遺忘,可是正是這樣將“未完成事件”排除在我們的意識之外時,我們會喪失對這件事的判斷。

結果會給我們的身體帶來不良的影響,比如疲勞、注意力分散、緊張、混亂等心理疾病。

即使我們後來有了新的戀情,我們也還是會受到這種未完成事件的影響。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時過境遷,我們越來越不可能去找到前任進行一次正式的告別和分手。

於是,我們就被卡在了這個“未完成事件”上,無法前進也無法後退,留下了永久的心理創傷。

他說:我不想你,但我不想你,我不想你。我想對你說. . .

03、如何擺脫這種痛苦:時間無用,還需自身去對抗

為了降低這些渣男、渣女給自己帶來的傷害,當事人要學會提高自己“活在當下”的能力。只有這樣,“未完成事件”才會逐漸從痛苦的深淵中淡去,讓我們不再被其影響。

古時候,“刻舟求劍”的故事,大家想必都非常熟悉。楚國有個人過江時把劍掉在水裡,他在船幫上劍落的地方刻上記號,等船停下,從刻記號的地方下水找劍,結果自然找不到。

其實我們也可能犯他這樣的錯,總是意識不到“那件事情已經過去了”“我們活在當下”,而反覆沉溺於過去。

最典型的就是,一些父母自己當年沒考上大學,對於孩子,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子女考大學。

沉溺在“未完成事件”裡,不自覺地成為了我們的生活常態。

所以,我們要明白,時間不會解決這種痛苦,我們必須意識到,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還是要靠自己的能量去對抗,去親自解決。

——END——

TAG: 我們完成事件痛苦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