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體、思維與情緒

上一集我們講了肉體本能的我、二元性對立思維的我,今天我們接著講第三個我,情緒波動的我。

還是用電腦來比方吧,一臺電腦是由物質性的機體和資訊性的軟體所構成,這很像人的肉體與思想,但是人多了一個東西,這就是情緒。

人與電腦比較的話,電腦要穩定得多,而人則會由於情緒的波動,在各方面都呈現出不穩定性。可以設想一下,要是一臺電腦或者一部手機,也有情緒這該如何是好?

因此,在三者之中,情緒是更加本質的我。

肉體、思維與情緒

那麼,什麼是情緒?

情緒就是一個人身上特有的喜怒哀樂悲恐驚,它們也像七彩光線一樣,可以組合出極為豐富的多樣性。從情緒的角度看,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甚至沒有完全相同的一個人。

仔細審察肉體、思維和情緒這三個我,你會發現,其實情緒更為強大、獨立和主宰,而肉體和思維更像是為它服務的工具。(重複一下)

肉體、思維與情緒

比如,一個悲傷的情緒,會導致肉體和思維都進入完全不同的狀態。

因為,肉體與思維必須要找到一個主人,否則它們就不知道為誰工作、如何工作以及工作的意義。

朋友們,我們的每一個行為都受到念頭的驅使,念頭就是當下的我,這個我是由肉體、思維與情緒合和所成,三者之中有統治性和決定性的是情緒。

肉體、思維與情緒

但是,情緒也像自然光一樣處在不斷的波動、變遷和轉換之中,同樣要受到二元性的干擾。或者說,情緒就是分解統一性的宇宙工具。

在上一集中,我們講到,一就是神,一就是良知,一就是自然光,就是整體思維,但是這個“一”總是不穩定的存在,它要被二元性的情緒和思維所瓦解,從而讓宇宙、讓自然光、讓人性出現多元化。

然而,個性化是以喪失良知為代價的。比如我們反覆提到的非洲雄獅,太個性化了,所以就只能是一頭雄壯的畜生,卻沒有了神性。

肉體、思維與情緒

因此,《中庸》才教導我們要回到那個“喜怒哀樂之未發”的天下大本之“中”去,在那裡重新體驗和回憶最高版本的我自己。

各位聽眾朋友,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有過情緒的豐富體驗,都曾經愛得要死、恨得要命。但是,我們不妨問一下自己,有沒有體驗過,甚至主動靠近過“天下之大本也”的那個中道呢?

在中道上,我們沒有對立,沒有抗爭,沒有焦慮,沒有煩惱,沒有偏心,沒有狹隘,只是像一隻蜘蛛,靜靜地站在蛛網的中央。

肉體、思維與情緒

好了,講完了人性中三個自我,現在該來講什麼是良知,以及如何致良知了。

什麼是良知呢?殊不知就是超越了肉體的本能;超越了二元性的對立思維;也超越了情緒的波動,而達到的一種渾沌和統一。這種狀態有很多名稱,現在我把它叫著良知或者是“神”吧。(重複一下)

接下來關鍵問題來了,如何才能與神合一呢?先生說:“我教人致良知,就在格物上用功。”

肉體、思維與情緒

何為格物?格物就是要“格除”肉體本能的自私,就是要放下二元性對立的思維,就是要排除和喜怒哀樂的情緒,從而回到本體和自然光的無差別狀態。

好了,這個也許太概念化。回到現實,不妨自問一下。

第一、我們能不能“格除”自我身上的動物屬性,即“名食財色睡”的誘惑和干擾?很多人以為,這就是生命的最高目標,為什麼要“格除”啊?所以一輩子就死在這個本能上了,毫無反抗之力。結果白白浪費了自己身上的神性。

說先生有一次帶著學生們外出郊遊,見一塊風水寶地,心有所動。學生說,這就是前幾天有人想低價賣給您,而您沒有要的那塊地呀。如此一說,先生更加的覺得後悔。

然而,先生格物致知的功夫了得,馬上就覺察到自己的貪念,於是讓學生們離開,自己坐下來就地打坐,良久才得平復。

肉體、思維與情緒

第二、我們能否打破二元性思維的干擾?

說先生的一個學生,有一次在花園除草,一邊除草就一邊感嘆:“天地間為何善難培,惡難去”?

先生說:“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惡之分?子欲觀花,則以花為善,以草為惡。如欲用草時,復以草為善矣。此等善惡,皆由汝心好惡所生。故知是錯”。(重複一下)

回想我們,在事事物物上,都要分個是非對錯,方才心安?我們的大腦也是樂此不疲,但先生卻告訴我們:“無善無惡者無理之靜。有善有惡者氣之動。不動於氣,即無善無惡。是謂至善”。這便是與神合一了。

肉體、思維與情緒

第三、能不能放下情緒的波動,不被情緒所左右?先生的一個學生,有一次接到家裡來信,說兒子病危,情緒很激動,幾乎就要崩潰。先生就告訴他,不要這樣,這樣不僅於事無補,反而會傷害自己。同時還說,當這樣的事情來到時,正是用功的時候,要把情緒調控到“中”的位置,方才可用。

好,我們總結一下:良知就像一盞神奇的寶蓮燈,致良知就是要想方設法拿到它,但有三條毒蛇把守:第一、 強大而自私的肉體本能;第二、難以突破的二元性思維法則;第三、自我的幻想和波動的情緒。

肉體、思維與情緒

三者中的任何一個,這一生都幾乎無法戰勝,更何況三者的聯盟,三者的聯盟就是強大業力和習慣,我們都曾是它們的手下敗將。無數英雄豪傑都死在他們手裡。

因此,大多數人的一生,就只能像非洲草原的雄獅一樣,在草原上游蕩,在迷茫中徘徊。

然而,作為一個人,我們真的無法選擇嗎?那麼陽明先生是如何做到的?歷史上那麼多聖人是如何做到的?

肉體、思維與情緒

思考題:覺察我們的心念,看看它們何以在二元對立中糾纏不休?

TAG: 情緒思維肉體良知二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