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2天的人際互動表現不佳,她是練習得還不夠,而不是人不行

連續2天的人際互動表現不佳,她是練習得還不夠,而不是人不行

一個人要怎樣才能從過去的遭遇中解脫出來?

只有當我們變得富有同情心,能夠真正理解他人的感受時,我們的內心將收穫一直尋覓的平靜和幸福。

慧文進來時,垂頭喪氣地看著我。“我是不是真的沒救了?”她開口就問。

她是人際互動小組裡的老成員之一,和她同期學習的人留下來的不多,他們已經帶著新的關係技能展開了新的生活。

留下來的是問題根源於相對早期,或者家庭環境複雜的人,還有就是依賴於團體氣氛、不願意走出去的人。

連續2天的人際互動表現不佳,她是練習得還不夠,而不是人不行

小組帶隊的是經驗很豐富的賈老師,他很有耐心,尊重成員的發展水平,就像一位鷹媽媽在等著成員們具備飛出去的力量。

關於慧文的成長情況,我們都在做定期階段總結。

我是她的第一位諮詢師,當初因為我需要去外地進修半年,根據她的實際情況,徵求了她的意見,轉到賈老師的團體諮詢中。

在進入到生活中的目標性人際互動的階段,慧文一直比較順暢地諮詢在此看似停滯,甚至反覆。

她認為,自己已經知道了很多心理知識,也弄懂了自己的問題根源,接下來的實踐應該是按部就班地進行。

連續2天的人際互動表現不佳,她是練習得還不夠,而不是人不行

為什麼時間已經過去了兩個月,她覺得自己依然當事件來臨時表現得一敗塗地。

譬如,就拿這兩天的目標性人際互動來說,慧文嘗試了兩個目標:

互動中的語言交流不帶有批評,即評論他人的好壞;

捕捉他人的觀點,先說及確立他人立場,再闡述自己的觀點。

第一天是招呼給她送書的一位同行。她要見的同行是位很年輕、有能力的中層幹部。

她與這位同行的關係並不熟悉,也不瞭解對方的脾性和人際關係,在拿到書後,和對方聊了一個多小時,在對方表示自己的小孩還在發燒後,20分鐘後才結束閒聊。

第二天的人際互動練習依然是招呼另一位送書的同行,昨天的目標失敗後,她粗略地反省了自己,本以為自己在今天會有進步。

連續2天的人際互動表現不佳,她是練習得還不夠,而不是人不行

歷史又一次重演,她再次鎩羽而歸。這次她和對方閒聊了兩個多小時,對方兩次表示結束都沒有有效剋制好自己。

更為讓她覺得自己感覺不好的是:兩次閒聊中,她都犯了人際關係裡的大忌——議論並且說對方熟悉的人的不是。

慧文為了自我成長,給了自己很大的壓力,這也是為什麼在上篇文章中我寫到的

你在人生早期學習的處理壓力的方法,影響了你與自己對話的方式

越不想那樣,反而越變本加厲地更像那樣。

關於習慣評論別人,並且批評性的言語居多的問題。我請她嘗試用共情的方式去進一步練習。

連續2天的人際互動表現不佳,她是練習得還不夠,而不是人不行

只有當你理解了對方的感受,才能有耐心地做到傾聽,並且在對方的講述中,你能抓到對方的觀點,然後帶有思考的理性應對。

慧文還處在早期形成的自動化想法的反應中,對於外界的刺激,本能地做出了應激反應。

心理療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你和諮詢師都具備時間和心力的準備,特別是你結束正式心理諮詢後的自我療愈。

實踐練習是回到生活中,檢視你在認知上的學習是否已經內化於心,但是習慣的舊模式非一朝一夕形成的。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這句話不僅適用於生理疾病,也同樣適合應用到心理疾病方面。

連續2天的人際互動表現不佳,她是練習得還不夠,而不是人不行

“我是無能的”的核心信念就會長出“無能是可怕的”,或者“如果我沒做好,我就是失敗者”的中介信念。

你沒做好事情,是你沒做好這件事本身而已,而不是否定你這個人不好。

具有同情心地告訴自己:這件事我沒有成功,僅僅是這件事,我相信自己的能力,不管最後能否成功,我依然是可愛的自己,這一點不會改變。

當你覺得什麼都依賴不了的時候,那麼就依賴自己吧。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姚小桃的心理驛站

個人化和指責的想法:我做了為你好的事情,你不領情是你的問題

軟弱,不一定是壞事,它允許我們減少壓力,而不是去否認壓力

過度的給予是一種傷害,別讓你的熱情灼傷了彼此

TAG: 慧文對方自己人際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