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三毛——沙哈拉的故事

時間從不為誰停留片刻,走過了人生裡的那段濛濛的雨季,三毛從溫和的歐洲來到了一個極度炎熱乾燥的撒哈拉沙漠。在《雨季不再來》一書裡,書中的三毛是一個患有嚴重抑鬱症的孩子,在周圍人的眼裡她是一個極端不正常的人。在她本該快樂的童年少年時代,她的世界裡彷彿一直都是下著雨,一直都是無窮無盡的雨天。也許正是因為童年時的境遇,撒哈拉沙漠對於她來說就是一個世外的桃園,簡直就是上天對她的恩賜,彷彿是前世刻在生命裡的記憶。

僅僅是因為看了一本地理雜誌,僅僅是看了一下有關撒哈拉的介紹,就毫不猶豫地背起行囊奔向她生命裡的世外桃源——撒哈拉沙漠。但撒哈拉沙漠其實並不是世界的天堂,而是地球上被拋棄遺忘的地方。撒哈拉是世界僅次於南極洲的第二大荒漠,世界最大的沙質荒漠,面積約906萬平方千米,位於非洲的北部。沙哈拉沙漠地區氣候條件非常惡劣,是地球上最不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

“撒哈拉”這三個字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在阿拉伯語中“撒哈拉”為大沙漠,是源自於當地遊牧民族圖阿雷格人的語言,原意即為“大荒漠”。撒哈拉沙漠氣候炎熱,溫差極大,乾旱少雨。白天的撒哈拉就是一個巨大的蒸籠,能把人熱得意志全無,等到了晚上又成了一個寒風刺骨之地,更不用說還經常有沙塵暴了。水是生命之源,人可以三日無糧,但不能三日無水,而撒哈拉又是水的禁區,每天能得到的水也算是真正的杯水車薪了。

重讀三毛——沙哈拉的故事

即使是生活條件這樣的艱苦,來到撒哈拉沙漠中的三毛,展現在世人面前的卻是一個全新的面貌,一個不被人所知道的三毛。隨著時間線倒退回去,在《雨季不再來》這本書裡,書裡的三毛是個有著嚴重抑鬱的人,自暴自棄,性格孤僻,那時她的世界裡陰雨不斷,陰暗無光。可在《撒哈拉的故事》這本書裡,書中的三毛讓人覺得耳目一新,前後像是變了個人一樣,彷彿已經徹徹底底的脫胎換骨了。

陽光有活力,不屈不饒,勇敢面對困難,這些字用在三毛在撒哈拉沙漠裡的生活,是極為合適的事情。撒哈拉沙漠彷彿就是屬於她的江湖,遇到不平會拔刀相助,行俠仗義,也經常施藥救人,懸壺濟世。沙漠之夜智鬥歹人救丈夫,自己動手裝修房子做傢俱,去海里捕魚去賣,因為好奇特意去澡堂觀人沐浴等等。因為選擇了撒哈拉,選擇了自己要走的路,沒有因身在環境惡劣的沙漠而怨天尤人。沙哈拉沙漠好像就是為她量身打造的,不僅能克服物質上的缺乏,更能在枯燥的沙漠上找到生活的樂趣。

如果說臺灣是三毛生命裡的雨季,那麼撒哈拉沙漠就是她人生中的晴天。毅然決然去撒哈拉是讓很多人詫異不解的事,撒哈拉不僅環境惡劣,發展更是極度落後,就是一個與世隔絕的荒漠。無疑三毛是幸福的,她是活在自己的意志裡,是為了自己而活。在旁人看來撒哈拉沙漠是被地球拋棄的孤寂之地,在她看來卻是她生命的歸屬。試問這個

世界上又

有多少人能活出真實的自己,敢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痛痛快快地活著。

重讀三毛——沙哈拉的故事

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不少人都是在朋友圈裡發一下詩和遠方,對身邊的人感慨一下人生不易,然後又繼續待在自己都討厭的地方,做著一份自己討厭的工作。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有選擇逃離的能力和資本,但是也該有勇氣去做出改變,有目標的朝著好的方向一點一點的,慢慢的向前行進。只是當人不知不覺形成了一種習慣時,最害怕的就是做出改變了,因為有時候往往會牽一髮而動全身,但是人如果靜靜站著不動又怎會發生位置的變化。樹挪死,人挪活就是這個道理吧。人生的大多數困境都是這樣,想改變但又沒有勇氣去面對挑戰,久而久之也就變得麻木無感了。

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一書,寫了三毛和她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時的一些見聞,以及當地人相識交朋友的事情。把沙漠的新奇、生活的樂趣,寫得活靈活現。書裡他們婚禮辦得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他們去海邊打魚,他們用自己的雙手起家建立他們沙漠上最美麗的房子,他們用著最簡單的傢俱過著最簡單最快樂的生活。“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在哪裡都是流浪”,不可否認三毛的一生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流浪,但她真真實實的為自己活了一回。

重讀三毛——沙哈拉的故事

無疑,在撒哈拉沙漠的那段時間裡,三毛是最幸福的,這也是三毛一生中最快樂的時間。人有的時候去重讀一本書,除了書本身的內容外,更多的是懷念當初讀這書時的人和事。那時開啟書翻到某一頁,看到某一段落,那時看書是什麼時間,在什麼地方,做

什麼事有

什麼人。現在看到同樣的某頁段落,過去的種種就恍如昨天,一切都發生過,存在過,但又抓不住,留不下。就好像這世界的一切都真實的存在過,但能留下的只有虛無的記憶,人生的無奈大概如此吧。

TAG: 三毛撒哈拉沙漠撒哈拉沙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