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40】第十四章上士聞道;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

40。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國學經典40】第十四章上士聞道;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

1.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士,原本是古代計程車人群體,算是小貴族。是處在天子——諸侯——士大夫——士這個群體,是貴族的基礎。老子這裡,士可以作為小貴族看,也可以作為掌握知識,擁有智慧的群體看。這裡暫把士看作是明道行道的古典學問家,乃至於落實到我們每一個人。

老子說了這樣三類人,他們都有機會聞道,但是呢,反應不同。老子是在評價人嗎?老子寫出這些,不是讓我們去把人分為三六九等,你是上士,你是下士,你不行,你厲害。老子說你這樣讀我的文章,真實白瞎了。上一章有一句“

反者,道之動

”。老子是交給我們反求諸己的能力。我自己是什麼士?

我有沒有做到“勤而行之”?我有沒有經常“大笑之”、我們需要這樣問問自己,誠心地問問自己。

所以老子強調: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老子這個人是很有力量的,他的力量不是他的強壯,而是他的格局和思維。道的格局和“勤而行之”的知行思維。

我們多看到老子的“尚柔”,而老子是柔弱勝剛強。他能把剛強HOLD得住。所以老子講“

弱者,道之用

”。

中士,是大多數人的狀態,他不理解,不識貨,但是呢,也不一下子就拒絕,有一個試試看的態度,大體上還是敞開的,那麼道也有可能向他敞開。

勤而行之的人,也容易誤入迷途。而中士呢,他帶有一些批判性。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讀書人讀書,就是要學會分清一些善惡。士,上“十”下“一”,從一貫十,聞一知十,從這個字的結構裡,可能就包含了對士極高的要求。士,能通達才叫真正計程車,上士聞道,也就明道,也就能“拳拳服膺而不失之”。

反過來看,那些得道之人,不是那麼容易發現的。中庸所云:“詩曰:‘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黯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中國的老傳統就是真人不露相,內華而外樸實,內剛正而外謙遜。是泰卦的象,外坤卦,內乾卦。待人很柔和,內在很剛強。

我們有這樣的一個認識後,下面的一句也就能理解了。

2.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這就是對“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展開。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怎麼行,老子給出了諸“象”,就看你心眼亮不亮了。

3.夫唯道,善貸且成。

帛書作“善始且善成”。可以說得通。

我們就按照“貸”來講。貸,借貸,貸款。你看這道啊,給大眾無息貸款,並且還成就大眾。我們看到了,道是來做精準扶貧的呀!你看這和道德經第二章裡的:“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不就對應上了嗎?

在第79章: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下殘餘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麼可以算是妥善的辦法呢?因此,有道的聖人儲存借據的存根,但並不以此強迫別人償還債務。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據的聖人那樣寬容,沒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刻刁詐。自然規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

我們可以看出,第79章可以說是對“善貸且成”的註解。

夫唯道,可以這樣看——夫唯“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之士(這裡作國家的管理者),才能夠善始善終,才能成就民眾,讓民眾過上好日子。

老子的經文,可多重應象。此篇既是一面鏡子,可以讓我們看清自己,又是一副望遠鏡,讓我們明瞭前進的方向。願大家都能做一個“上士”,聞到而能“勤而行之”。

TAG: 勤而行老子士聞我們夫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