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道德經》通解·章四十

40

《道德經》通解·章四十

原文以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甲本為主。紅色字型為原本殘缺、後人校補。這一章甲本全部殘損,根據帛書《老子》乙本校正。

原文:

上士聞道堇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類,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真如渝。大方無禺,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褒無名。

註釋:

上士聞道堇能行之:上士,智力水平達到智慧等級的人;智者。堇(jǐn),一種草藥,可治療刀傷,能短時間內止住流血;故“堇”有“短時間內的”意思,是該字的基本義項。“堇”古通“勤”。此處的“堇”應該是本義。☆智者聽人言道之後短時間內能踐行道。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中士,智力水平處於愚蠢等級的人;愚者。☆愚者聽人言道之後將信將疑、狐疑不定。

下士聞道大笑之:下士,智力水平處於矇昧等級的人;矇昧者。☆矇昧者聽人言道之後會大聲嘲笑。

是以建言有之曰:建,本義為樹立;引申指設定、建立,倡導、提議、建築等。☆因此有這樣的說法。

明道如費:費,本義指“因物價高而多耗錢財”,散財,使用掉,耗損,消失。☆明擺著的道好像被用掉了一樣。似有似無。

進道如退:進,進入。退,出來。☆進入了道好像又退出來一樣。似有似無。

夷道如類:夷,本義是平、平定,夷為平地;第十四章有“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這裡的“夷”是指抓不到的細微。類,本義是區分相似或相同事物的方法,分類;意指可以分辨出來。☆看不見摸不著的道好像又能分辨出來。似有似無。

上德如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就是得到所有。☆擁有了一切又好像空曠的山谷一樣什麼都沒有。

大白如辱:☆特別潔白又好像汙點。

廣德如不足:☆獲得了很多好像又不夠。

建德如偷:建,建成、實現了,眾人皆知的成果。偷,行動瞞著別人。☆眾人皆知的獲得好像是偷來的一樣還想瞞著別人。欲蓋彌彰。

質真如渝:渝,本義指水變汙濁,引申指改變(多指情感或態度改變)。☆性質真切穩定好像又在改變。

大方無禺:禺,區域,角落。☆無限大的方形沒有邊角。

大器免成:免,去掉、不需要,不受影響、不能被涉及。☆無窮大的器物免於成型。

大音希聲:☆無限大的聲音是聽不到的。

大象無形:☆無窮大的形狀是看不見的。

道褒無名:褒,本義指(衣服)寬大;引申為廣大、高大,又引申為讚美、誇獎。無,是精神。☆道讚美的是用“精神”命名的存在。

通解:

上士聞道堇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

智者聽人言道之後短時間內就能依道而行;

愚者聽人言道之後將信將疑、狐疑不定;

矇昧者聽人言道之後會大聲嘲笑,如果矇昧者不嘲笑,那不足以是道。

★人的內因是有差異的,即人“得的一”是不同的;所以人對“道”的理解完全不同。得到“智慧基因”的人能很快理解道、踐行道;得到“愚蠢基因”的人是持懷疑態度的;得到“矇昧基因”的人肯定會嘲笑。

顯而易見,上中下三種人的“得一”不同,決定他們的“德”即獲得不同。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道”不是簡單的存在,需要人有足夠的智力才能理解它。

人能得到什麼(即人的德)是由人的智力水平(精神力量)決定

下面用八個“如”來描述“道”複雜的原因。

是以建言有之曰: 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類,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真如渝。

因此有這樣的說法:明擺著的道好像被用掉了一樣,進入了道好像又退出來一樣,看不見摸不著的道好像又能分辨,已經得到了所有又好像空曠的山谷一樣什麼都沒有,看似特別潔白好像又有汙點,廣泛的獲得好像又不足夠,眾人皆知的獲得好像是偷來的一樣,性質真切好像又在變化。

★這樣的“道”顯然很複雜,似有還無、讓人捉摸不透。怎麼樣才能理解呢?需要有“無限”的概念;如果不能理解“無窮大”就無法理解道。

大方無禺,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褒無名。

無限大的方形沒有邊角,無窮大的器物免於成型,無限大的聲音是聽不見的,無窮大的形狀是看不見的,道稱讚的是用“精神”命名的存在。

★宇宙就是無窮的時空,宇宙萬物都是“道”的產物,無處不在、無邊無際。但不管“道”是多麼的無限、無窮,精神總是瀰漫在其中。

精神就是電磁,不管是在真空中還是物體中,永遠充滿了電磁

;這是現代科學發現的事實。只有能明白客觀存在的精神就是電磁,就能明白道。人的思維活動本質是電磁活動;人的智力就是人的精神力量;精神是產生力的原因;因此,人能得到什麼由人的智力決定。人能做什麼樣的工作是由人的智力決定的;且人的智力可以變化。

多數人以為這一章講的是“道”,大錯特錯。人家說的是“德”,說的是人能得到什麼取決於人的智力水平。

譯文:

智者聽人言道之後短時間內就能依道而行;

愚者聽人言道之後將信將疑、狐疑不定;

矇昧者聽人言道之後會大聲嘲笑,如果矇昧者不嘲笑,那不足以是道。因此有這樣的說法:明擺著的道好像被用掉了一樣,進入了道好像又退出來一樣,看不見摸不著的道好像又能分辨,已經得到了所有又好像空曠的山谷一樣什麼都沒有,看似特別潔白好像又有汙點,廣泛的獲得好像又不足夠,眾人皆知的獲得好像是偷來的一樣,性質真切好像又在變化。無限大的方形沒有邊角,無窮大的器物免於成型,無限大的聲音是聽不見的,無窮大的形狀是看不見的,道稱讚的是用“精神”命名的存在。

主旨:

人的智力決定人能獲得什麼。悟道需要智慧。智者行道,愚者懷疑,矇昧者嘲笑。

《道理與智慧》明確地告訴人們,智力是客觀存在的精神力量;可惜人類目前還不是特別清楚。

TAG: 好像智力矇昧無窮大士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