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城為什麼要用木頭做門?不怕敵軍進攻的時候用火燒嗎?

中華上下五千年,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古人留下了許多至今人類都無法破解的建築物,這裡凝聚了古人的智慧與汗水,譬如長城,譬如阿旁宮。但古人的智慧,不單單在這些著名的建築物上可以體現,許多普通的建築上,同樣可以捕捉到古人的智慧所在。例如,城門,城牆,護城河,往往簡單的事物,細節之處更能淋漓盡致地體現出精華!

古代建城為什麼要用木頭做門?不怕敵軍進攻的時候用火燒嗎?

最近幾年盛行歷史劇,在許多影視劇裡都多多少少會出現攻城、守城的橋段,什麼雲梯呀,什麼直接撞門啊,只是這樣簡單的說說,是不是都畫面感十足呢!那麼,大家想沒想過一個問題,

城門大多是木門,為什麼不用火攻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就不得不去探究一下城門城牆的結構了。

城門,顧名思義,城樓下的通道,是入城的必經之路。古代的生產力不發達,修建大型建築物沒有這麼多機械輔助工具,建造城樓是非常消耗人力財力的事情。城樓外觀又是象徵著城的標誌,雄偉壯麗的外觀可以顯示出城池的威嚴與民族的風采。堅固的城門,城牆不但可以使用年代更加久遠,還可以抵禦外敵的入侵。因此,它們的材質與構造就尤為重要了。

古代建城為什麼要用木頭做門?不怕敵軍進攻的時候用火燒嗎?

城門大多是木質的,木板拼接而成,為了防止腐蝕在表面刷上層油漆,質量好些的會加些銅釘,一方面更加牢固,另一方面裝飾美觀。條件再好些的就會上鐵條,所以真正發生戰爭時,城門是最脆弱的,如果發生攻城,守城的人會先把城門堵住。但是,真正攻防戰攻到城門的並不多,因為大城的城門不但門非常厚實,還配有金屬欄,支撐柱,甚至有的還有兩道門,在遇到敵勢兇猛的情況時還會用土石直接賭上,這樣基本接近城牆的結實程度了,勢必增加攻城的難度,所以大多領導者不是非攻不可的情況下一般選擇圍城減少傷亡。

除此之外,修建城牆的時候,城門作為最基本的出入通道,一般不止有一個,通常情況下,城池的四個方向,東、南、西、北、各修建一個城門,但數量也不是固定不變的,這也要根據城市的規模大小和地理位置來決定。有的地區因為民族習俗和宗教信仰,會根據傳統的輪廓增加或減少,或是根據需要改變方向。

古代建城為什麼要用木頭做門?不怕敵軍進攻的時候用火燒嗎?

城門上的城牆一般寬於其他處,這樣增加厚度是為了擴寬頂部的面積,以便於在上方修建城樓,高聳的城樓不但可以瞭望敵情,是戰亂時主帥坐鎮指揮的地方;還可以正面展現城市的風貌特徵。

城門前面就是護城河了,除了可以抵擋敵人的進攻,河裡的水也是用來滅火的,這下該清楚古人為什麼不火攻了吧;況且護城河上還修建有吊橋,所以想要開戰的時候靠近城門是需要費很大力氣的。因此,兵法有云,守城容易攻城難。

自古兩軍交戰都是鬥智鬥勇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既然攻方能想出火攻的辦法,守方就能想出滅火的辦法。除了上述所說的護城河和吊橋,建造者們在設計的時候,已經考慮到了門是木質的,容易起火,所以想出了滅火的辦法,這裡就不得不大讚古人的智慧了。建造者們在設計之初就在城門上方留出了很多磚孔,當發現城門失火,就可以從這些磚孔裡灌水,以達到滅火的目的,這樣巧妙的設計就很好的避免了城門因為材質容易失火了。

古代建城為什麼要用木頭做門?不怕敵軍進攻的時候用火燒嗎?

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為了解決木質城門的種種缺陷,又給城門包上了鐵皮,這樣一來城門就更加堅固了,即使點火也很難被燒著,即使著了也很難被燒透。這樣的城門就變得更加的堅不可摧了,所以慢慢的即便是攻城也放棄了火攻的想法了。

TAG: 城門城牆古人城樓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