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之樹:通往自我認知的哲學課|薦書

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

轉載請在文末留言

哲學之樹

通往自我認知的哲學課

哲學之樹:通往自我認知的哲學課|薦書

[美] 龐思奮 著 翟鵬霄 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2-3

【內容簡介】

本書是根據龐思奮教授在香港浸會大學開設的哲學啟蒙課而成,旨在開啟人們的哲學興趣,發展個人思考哲學論題的獨特視角,幫助初學者喚起、表達並批判自己的洞識。作者將西方哲學史的主要內容和西方哲學探討的重大問題嚴密地編織在循序漸進的講授之中,並不時打破歐洲中心的視角,站在中國哲學的角度進行反觀比較,引導讀者一步步深入對哲學的理解。

全書呈現為12周的哲學課,既有課堂的機智靈活,又有行文結構的科學嚴謹。作者龐思奮博士在本書中充分展現了其哲學家的稟賦以及哲學教師的教授智慧,並在融合東西方哲學遺產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作者簡介】

龐思奮

(Stephen R。 Palmquist),1987 年獲牛津大學哲學博士,曾在香港教授哲學34 年,現居洛杉磯。著有《康德的視角體系》(1993)、《聖經的神權政體》(1993)、《康德的批判性宗教》(2000/2019)、《康德〈單純理性限度內的宗教〉綜合評註》(2016)、《康德與神秘主義》(2019)等12 部著作和多篇論文。

【目錄】

新版譯序

總 序

英文第四版序

中譯本序

第一部分·樹根 ·形而上學與認識無知

第1周 洞識:為生活做準備

1.什麼是哲學?

2.寫洞識論文的幾個原則

3.作為神話的哲學

第2周 哲學的起源

4.形而上學祛神話的哲學

5.理性對話的哲學

6.目的論科學的哲學

第3周 現代遺產

7.沉思懷疑的哲學

8.先驗批判的哲學

9.後批判哲學

第二部分·樹幹·邏輯與理解語言

第4周 從形而上學到邏輯

10.什麼是邏輯?

11.兩種邏輯

12.綜合邏輯

第5周 邏輯的幾何學

13.分析關係的對映

14.綜合關係的對映

15.以新視角對映洞識

第6周 語言哲學

16.分析哲學:實證主義與日常語言

17.綜合哲學:存在主義與言說上帝

18.詮釋哲學:洞識與返回神話

第三部分·樹枝·科學與愛智慧

第7周 科學哲學

19.什麼是智慧?

20.科學與對智慧的剖析

21.因果律與科學的界線

第8周 道德哲學

22.自由與道德的界線

23.價值重估:一個道德突破?

24.視角主義:重建界線

第9周 政治哲學

25.權力與政治的界線

26.神權政體:最終的突破

27.置身界線的智慧:理念(ideas)vs。意識形態(ideology)

第四部分·樹葉·存在論與靜默的驚奇

第10周 多樣的經驗:感到統一

28.什麼是靜默?

29.終極與美的悖論

30.再統一與愛的神秘

第11周 象徵化的驚奇:懷有宗教信仰

31.超自然及其象徵

32.惡與恩典的悖論

33.團體與禮拜的神秘

第12 周 意義:為死亡做準備

34.憂懼與勇氣的悖論

35.死與生的神秘

36.什麼是哲學?

參考書目

術語表

I.康德的術語

Ⅱ.《哲學之樹》使用的其他術語

【選摘】

哲學究竟怎麼樣像一棵樹呢?事實上,運用這個類比的方式有很多,我們今天要討論的這位哲學家,就提出了一種很有意思的方式。對於引導我們這門課的這個神話,他提出了自己的解釋:哲學像一棵樹,形而上學是樹根,物理學是樹幹,其他科學是枝條。這個解釋也許很準確地反映了哲學在17世紀的動態。在這裡,樹的葉子也許最應該與知識關聯起來,儘管這位哲學家並沒有把他的類比推進到這一步。就我們這門課的第一部分的任務而言,我們至少可以同意,形而上學的確起著類似於樹根的作用。我希望當我們學完前面的九講之後,這一點會變得十分清楚。但稍後,我會建議對這個神話版本的某些其他方面作出修改,使它符合現代的情況。

因為勒內·笛卡爾(René Descartes,1596—1650)在數學領域的建樹,你們當中有些人對他的名字已經很熟悉了。他不僅為代數的進一步發展做出了貢獻,還發明瞭我們在學校裡學過的幾何座標系。當他把注意力轉向哲學時,他發現了哲學傳統中的一個固有的問題。兩千年來,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哲學體系,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統治了西方几乎所有的哲學思想。當基督教登場時,大多數早期教父採用柏拉圖的理念主義的某種版本作為他們的神學基礎。這一趨勢在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e of Hippo,354—430)建立的哲學與神學體系那裡達到了頂峰。在所謂“黑暗時期”的大部分時間裡,奧古斯丁的影響保持著統治地位,以至於亞里士多德在歐洲幾乎被遺忘了。所幸的是,很多阿拉伯學者在此期間儲存了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並以它們為基礎建立了各種形式的伊斯蘭哲學與神學。亞里士多德的Aquinas,1225—1274)的工作。阿奎那的龐大的神學體系至今仍是天主教神學最有影響的源頭。在笛卡爾出場之前,沒有人提出過其他重要的觀點可供理念主義(柏拉圖—奧古斯丁主義)及實在主義(亞里士多德—托馬斯主義)學派的人選擇。是不是這兩個體系出了什麼問題,妨礙了其他哲學家在哲學領域的進一步發展呢?笛卡爾相信,這兩個傳統都受到同一個缺陷的損害。他認為,這一僵局的產生是因為缺少完全確定的真理,只有有了這樣的真理,才可以用它作為無可爭議的起點,在此之上建立真正的知識體系(即一門科學)。這一洞識在笛卡爾的頭腦中引出了一個新問題:如何建立這種絕對的確定性呢?無論是柏拉圖的對話方法,還是亞里士多德的目的論方法,都不能單獨為真正嚴格的科學建立起堅實的基礎。那麼如何才能找到這樣的基礎?在對這個問題進行反思的過程中,笛卡爾偶然發現了一種新的哲學方法,能使我們一勞永逸地建立起確定性。他的新方法就是懷疑(doubt),是用孤獨的沉思(solitary meditation)代替對話。他希望透過系統地懷疑我們自以為知道的關於世界和自身的一切事情,最終就能到達不可能被懷疑的事物。那麼這個事物就可以作為絕對確實的起點,進而建立一套確實的哲學體系。

那麼我們可以懷疑什麼?我們的感覺怎麼樣?你能相信自己的感覺嗎?搬到香港之後不久的一天,我和家人一起去本地的一家商場購物。時間很晚了,我們開始找吃東西的地方。當我們走進一家前廳堆滿了食品的超市時,我注意到擺在遠處售賣的日本食品非常好看。我很餓,立刻覺得口舌生津。儘管很擁擠,但我們一致同意就在那兒吃。離得更近了,那些樣品看上去那麼好,真讓我動心。但走到櫃檯時我才發現,那些樣品根本就不是食物,而是塑膠 !我的感官完全被營銷代理商的精巧設計給愚弄了。而且你們的笑聲告訴我,你們中有很多人也犯過類似的錯誤。

笛卡爾在《第一哲學沉思集》(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裡描述了六個“沉思”。在第一個沉思中,他對確定性的尋找正是從這類幾乎普遍存在的被愚弄的經驗開始,懷疑感官的可靠性。如果我們這一次被愚弄了,我們怎麼知道自己沒有更經常地受愚弄呢?的確,如果此時此刻感官給我們的任何印象都可能是假的,那麼看來就不可能在感官中發現任何確實性。這就使亞里士多德的實在主義變得不可信,因為它是以這樣的假設為基礎的:主要透過感官而感知到的實體,最終是實在的。

那麼我們的理念又如何?也許柏拉圖終究是對的,理念是所有知識的恰當的基礎。但笛卡爾發現,將懷疑投向這一領域也很容易。只要我們想那麼做,即使是那些看起來很確定的理念,那些大多數人從未想過要加以懷疑的理念,都是可以被懷疑的。例如,我們可以透過很多方式對日常經驗的時空特性進行懷疑。很多人會夢到空間定律被打破了,例如重力(比如當我們在夢中飛的時候);或者在夢中,時間似乎比我們醒著的時候走得更慢一些,或是更快一些。我們如何知道現在的日常經驗不是一場隨時都會從中醒來的夢?也許有一個邪惡的魔鬼在欺騙我們,讓我們都錯把這個長長的夢當作真實世界。即使沒有這樣的魔鬼,我們也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我們突然意識到,某個自己長期以來信以為真的理念,事實上卻是假的。任何理念最終都有可能被證明是這樣的幻象,因此沒有什麼能使我們的一切理念免於成為幻象。因而,在對絕對確定的事物的尋找中,柏拉圖的理念主義並不比亞里士多德的實在主義更有用處。

數學呢?笛卡爾自己就是數學家,他當然相信數學是真的。的確,他那個時代的很多哲學家都在哲學研究中運用數學的方法。比如,有可能懷疑“2+2=4”嗎?為了鼓勵你獨立閱讀笛卡爾的著作,我請你自己去思考這個問題。但在此指明這一點就可以了:笛卡爾相信,即使是數學,也不能為知識提供絕對確定的基礎。

那麼,有不可能被懷疑的事物嗎?當笛卡爾在漆黑的房間裡,躺在床上做這個漫長的思考試驗時,突然發現了他一直在尋找的答案。他無法懷疑此刻他正在懷疑。因為,沒有人進行懷疑而懷疑卻存在,這樣的事情只有在荒謬的情況下才可能發生!笛卡爾在第二個沉思中論證:懷疑是思考的一種形式,因而思考必定是他本人之實存(existence)的確定效能得以證明的基礎。於是他得出瞭如今非常著名的格言:“我思,故我在。”(拉丁語就是:Cogito ergo sum。)這個“思考著的存在者”(thinking being)的實存是一切知識的絕對確定的基礎。這個“我”或是“自我”(ego)作為基本的形而上學前提,置身於歷史與文化之外,它不依賴於任何信念,因為只要我知道我正在思考,它就不可能不存在。

笛卡爾一得出這個結論,就馬上意識到它帶來了有待解決的新問題。他拒絕跟柏拉圖站在一起,認為身體不過是幻象。因為作為一名科學家,他相信身體跟人的心智(mind)一樣真實。於是他採取了一種被稱作“二元論”的形而上學視點,認為心智與身體都是同樣真實的,前者是一個“思考實體”(res cogitans),後者是一個“廣延實體”(res extensa)。然而,他現在已經證明了:關於身體以及關於整個廣延本質的知識,永遠都不可能像關於思考本質的知識那麼確實。那麼,相信身體的實在性的基礎是什麼呢?另外,心智又是怎樣與身體聯絡起來的呢?

TAG: 哲學笛卡爾懷疑我們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