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中的端午

duan

wu

an

kang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

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

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

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

——蘇軾《六么令·天中節》

粽情端午

畫中的端午

在中國民間傳統裡,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是整個夏季中最重要的節日,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重視。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有龍舟競渡、吃粽子,以及懸白艾、掛菖蒲、佩香囊、戴荷包、飲抹雄黃酒,還有掛鐘馗捉鬼像、採藥驅狼等。而我國曆朝歷代畫家筆下以端午節為主題的畫作更成為傳世精品,今日就讓我們一起來從畫中瞭解端午的習俗。

賽龍舟

陳洪綬以屈原的《九歌》為題材的一系列木版畫中,繪畫了《屈原像》。與之前彬彬有禮的形象相反,屈原的造型是以他在《涉江》裡的自我描寫為根據:“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巍。”並且表現《漁父》中“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形象。

畫中的端午

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羅江自盡,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由此賽龍舟也成為端午最傳統的風俗之一。

畫中的端午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可謂中國最著名的繪畫作品,家喻戶曉。此幅《金明池爭標圖》是其另一傳世佳作,收藏於天津博物館,縱28。5釐米、橫28。6釐米,工筆設色繪於絹本之上。表現主題的龍舟競標場景以一艘大型龍舟為中心,其兩側各有五艘小龍舟,每船頭各立軍校一名,舞旗招引,舟中槳手則奮力劃棹,向前方標杆衝去。畫中各龍舟左突右進的空間安排,營造出爭標的激烈、刺激與緊張氣氛。

吃粽子

端午食粽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粽籺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端午食粽的風俗在中國盛行不衰,並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又有說是因為粽子的稜角像一把刀子,可以將疾病、災害剷除。端午節吃粽子,不僅承載著家國情懷,更蘊含著家人朋友相聚團圓的濃濃真情,粽子被稱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

畫中的端午

郎世寧的《午瑞圖》是一幅近似歐洲靜物畫的作品,青瓷瓶內插著蒲草葉、石榴花、蜀葵花,托盤裡面盛有李子、櫻桃等時令水果,幾個粽子散落一旁,散發著濃濃的節日氣息。就構圖而言,畫中物品聚散有致,三角形的佈局帶給畫面穩定感,而色彩深淺及光影明暗地變化展示了花葉、水果和瓷瓶的立體感,此幅作品雖無落款,但根據清內務府造辦處的檔案記載,此圖作於雍正十年,是郎世寧在中國的早期作品。

掛香包

舊時,五月被視作毒月,五日為惡日。端午時令炎熱潮溼,蟲害與疫病高發,因而“驅瘟、除邪、止惡氣”成為習俗。彼時由於醫學不發達,人們常扎一把菖蒲與艾葉懸掛於門戶,借其草本藥性驅趕蚊蟲;或綁一捆蒼朮與白芷,將其煙燻以產生怡人的清香薄煙,消殺細菌。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內裝用中草藥以及香料,它的製作工藝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畫中的端午

東漢應劭《風俗通》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午日,以五彩絲係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闢兵紹。”

喝雄黃酒

端午節時,民間百姓將蒲根切細曬乾,拌上少許雄黃,浸白酒做成雄黃酒。雄黃酒是端午節的傳統節日飲品。雄黃作為一種中藥藥材,可以當作殺蟲藥、解毒劑。古人認為雄黃能剋制蛇蠍等其他汙穢之物,殺百毒,闢百邪,治蠱毒。

畫中的端午

齊白石繪端午節時令畫,畫中可見“五日節”家家掛艾葉菖蒲以僻邪驅瘴,旁搭配造型簡潔的酒壺、酒杯。

懸掛艾葉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每年五月,正是艾蒿成熟,藥性最好的時候,所以在端午節人們都要到野外去採摘艾蒿。傳說遠古時候神仙與水怪約定,只要門前懸掛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都不可冒犯,於是人們端午節喜歡採摘和懸掛艾草,意欲驅散妖魔,保衛家族。艾草本身具有散寒除溼、溫經止血等功效,其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可驅蚊蠅,淨化空氣。艾葉煙燻時產生的煙氣可抑制病毒和細菌在空氣中傳播。

畫中的端午

張大千的《端午習俗》作於1979年,其上款識為:“雄黃大蒜千年俗,簪艾懸蒲萬戶歡。祗有老夫枵腹坐,畫符嚇鬼近來難。古來午日俱畫赤靈符,今無復見矣。六十八年午日戲作,八十一叟爰。”

端午節作為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飽含著文化和精神內涵。從這些藝術品中,我們彷彿穿越千年,感受不同時代的人們是如何透過節日去表達對自然的尊崇和敬畏,以及展現生活的智慧與情趣的。最後,祝大家端午安康!

版權宣告:【除原創作品外,本平臺所使用的文章、圖片、影片及音樂屬於原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或會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內容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絡,或作者名稱及原始出處標註錯誤等情況,非惡意侵犯原權利人相關權益,敬請相關權利人諒解並與我們聯絡我們將及時處理,共同維護良好的網路創作環境】

END

TAG: 端午端午節粽子龍舟雄黃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