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道存知不棄——當我們遇到讀不懂的詩,該如何賞析(示例)?

公子道存知不棄——當我們遇到讀不懂的詩,該如何賞析(示例)?

今天這首作品來自專欄學習群成員的提問,因為直播間現在開了個詩歌賞析的版塊,所以針對學習者每週都會徵集一兩首閱讀理解有問題的詩作進行賞讀剖析——這樣的作品實在是太多了啊。

有很多朋友,總認為古詩有什麼難懂的——那是你閱讀量太少了啊,你讀的,都是教科書教你的,或者眾口相傳、耳熟能詳的傳奇詩人經典作品,這些內容早就被無數人解釋過無數遍,甚至成為成語,若還是覺得不容易懂或者理解錯誤,那說明你讀書的時候都沒帶腦子的。

但是古詩詞遠不止這些,還有大量的作品因為文藝性,或者因為詩人本身,或者因為時代風向等各種各樣的原因並沒有出現在我們生活之中。如果不是對這位詩人感興趣,咱們甚至根本不會接觸到他的作品,即使是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佛王維,如果沒有讀過他們的全集,那麼也僅僅是浮光掠影,只得前人提煉的精粹作為整體印象罷了——這對當下的人來說,也不算什麼問題。

我們對詩人的印象,往往就來源於這些詩詞作品當是時的意象表達,是極狹窄的。為大眾所知的荒謬反差比比皆是,比如宋之問的《渡漢江》,可以說超一流水平,不過咱們深入一步,瞭解他的人品,就會對他的作品帶上鄙夷的情感色彩,但您若是完整了解過當時的官場和他的人生,又會覺得如此才情的詩家(他的詩歌水平絕對可以稱“家”),在歷史中走到那樣一個位置,最後仍然被毒殺,就會心生淡然。

我們已經超越這段歷史,自然可以用上帝視角來重新審視。人不過是時代的粉塵,每一個人都是努力地在生存,只不過性格和時勢造就了一些人,也摧毀了一些人。

又比如寫下《憫農》的李紳,晚年成為奢侈享受的鉅貪,其變化的人生脈絡,也並非很多朋友認為的戲劇性。他的作品,他的交遊,在每一個人生節點都是自然而然的,是日積月累才造就出他巨大的人生反差,驚詫著那些認為人生非黑即白的理想主義者、閱讀貧乏者、情感單薄者的神經。

所以對於朋友們問如何讀詩——這是寫詩第二步,大量閱讀,我一直都是建議讀全集。當然時間、精力未必允許,這個要量力而行,但是我們就要正確認識到自身閱讀的片面和理解的單向。

公子道存知不棄——當我們遇到讀不懂的詩,該如何賞析(示例)?

為什麼越讀書,就覺得自己越淺薄?因為未知世界的大門徐徐展開,雖然我們不一定非得踩進去,但是知識的浩瀚無垠,即便是隔門偷窺兩眼,也會讓你對曾經“老子天下第一”的認識感到羞愧,被震撼到原有價值觀崩塌,從而變得謙虛謹慎。

這才是那些號稱“天下無敵”的詩壇作妖者們讓人不齒的地方。

當你對某位詩人感興趣的時候,不要把眼光停留在他驚豔世人的作品之上,那只是他一時的情感表達,雖然有著深厚的文藝性經驗積累,但那是片面的,讀者理想化的——我們在理解、判斷以及賞析推薦作品的時候,無不附帶了自身的情感。所以只有讀全集,才能自行做出判斷。我們會發現原來詩仙、詩聖也不乏爛詩——從而建立起詩歌進入生活,進入我們日常創作的自信心。

好的作品,從來只是偶得之——當然,這要建立在強大豐富的生活經歷、學識積累、文字把控、個人才情之上。一首作品的傳世,更講究靈感的捕捉、表達、契合。

進入大量閱讀,我們就會發現,原來還有好多作品聞所未聞啊——有滄海遺珠,也有不忍卒讀。歷史的空曠博大,讓這一切都極其隱秘而少為人知。

所以,遇到讀不懂的詩太正常了。誰都不是全知全能,全覺,當一首作品遍尋網路,都得不到賞析解答的時候,咱們就只能用利用自己的詩詞方面的積累,和融情入境的思考能力,以及大而化之的生活邏輯來儘量正確地解讀它,並給出一個自我滿意的解答。

從哲學層面來說,這就是完成一次自洽。說服自己,然後與人探討,說服別人,成為共識。

公子道存知不棄——當我們遇到讀不懂的詩,該如何賞析(示例)?

閒話聊完,言歸正傳。

“公子道存知不棄”出自中唐詩人戴叔倫的《送車參軍江陵》:

槐花落盡柳陰清,蕭索涼天楚客情。

海上舊山無的信,東門歸路不堪行。

身隨幻境勞多事,跡學禪心厭有名。

公子道存知不棄,欲依劉表住南荊。

按慣例先看格式,這是一首平起入韻格式,押平水韻“八庚”部的七律,平仄正確、格律嚴謹。作為大曆年間的才子官員,交出這樣合格的格律詩作品來,可以說是理所當然的。

戴叔倫出自一個隱士家庭,祖父戴修譽,父親戴昚用,都是終生隱居不仕計程車人。因此戴叔倫的性格深受原生家庭影響,帶有濃厚的隱逸氣質。他博聞強記,聰慧過人,年少時拜著名的學者蕭穎士為師,在蕭門弟子中出類拔萃。二十多歲,為了躲避李白高歌的“永王東巡”,戴叔倫逃難至江西,出於生計不得不進入仕途。其後歷任涪州督賦、撫州刺史,以及廣西容州刺史,加御史中丞,官至容管經略使。唐德宗貞元五年,自請為道士,告老還鄉,客死途中。

從戴叔倫的人生看,為官時政績卓著,是個出色的官員,但是他骨子裡卻是個道士。所以他的作品,除了部分反映民間疾苦的詩之外,大多是寫隱逸生活和閒適情調,表達的是自己求隱而不得,人在官場身不由己的感嘆。

這首《送車參軍江陵》也比較符合他的一貫表現。

順便說一下,這首詩還被認為是唐代詩僧(釋)清江的作品,很顯然是清江曾經的集子收錄過這首作品。這種作品收錄的混亂,大都是後人手筆,難定真偽——但至少說明這首作品所寫的內容,情感表達和佛門中人是契合的,否則也不會產生這種誤會。

同樣有爭議的還有詩題,不同版本中有些是《送車參軍江陵》,有些是《送韋參軍江陵》——這基本上可以確定是傳抄失誤,因為繁體的“車”(車)字與“韋”(韋)字有些相似,潦草起來筆下出錯,毫不意外。這類錯誤,如果詩人自身沒有說明,又沒有詳細的交遊記錄,是很難核實考正的,因此這兩種版本都說得過去。

公子道存知不棄——當我們遇到讀不懂的詩,該如何賞析(示例)?

更重要的是,這類混淆於詩意本身影響不大——咱們看的是戴叔倫或者清江的詩意表達,受贈者具體是誰雖然會有一定影響,但是作品中著墨不多的話,那就影響有限。

這裡以戴叔倫的《送車參軍江陵》為講解版本。

我們從這個標題,能得到什麼內容利於我們對整詩的理解?首先這是一首贈別詩,車參軍要去江陵了,戴叔倫寫詩相贈,那麼作品的內容咱們基本上就有了情感識別。同時車參軍去的這個地方,江陵實際上就是荊州,這一點在作品中會多次提到,並影響我們閱讀理解他所使用的典故。

我們為什麼讀不懂一首作品?

無非是文言文的字詞問題、事件發生的背景問題、詩人的思維狀態問題、詩人的用典相關問題——換句話說,就是閱讀量的問題,只要閱讀量上去了,這些問題自然迎刃而解,沒什麼理解不了的作品。

剛才已經大致講清了戴叔倫的人生觀,即思路問題,標題帶給我們的事件緣由,即詩歌背景問題。剩下的就只有字詞理解和用典問題,這依舊是閱讀經驗的問題,我們一聯一聯來看即可。

把握住了詩人的人生態度(仕途求隱)和寫詩作當時的情感(離別情),總的理解方向就不會出錯。

公子道存知不棄——當我們遇到讀不懂的詩,該如何賞析(示例)?

首聯“槐花落盡柳陰清,蕭索涼天楚客情。”

起筆寫景中交代時間、地點與事由,詳細化標題的贈別。槐花是農曆五月花期,有些地方可能更晚些。槐花落盡了,那至少是夏末了,然後“柳陰清”,說明體感清涼。對句“蕭索”一詞,意指冷落蕭條,很顯然這已經是秋天風貌,同時“涼天”明確指出秋天,這是古詩固定意象。 韋應物《秋夜寄丘二十二員外》詩有句:“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王維《賦得秋日懸清光》中亦有:“寥廓涼天靜,晶明白日秋。”

所以“蕭索”在這裡,更大的作用是指出“楚客情”的淒涼。什麼是“楚客”?“楚客”最開始是指屈原,到後來就泛指客居的人。岑參 《送人歸江寧》詩有句:“ 楚客憶鄉信,向家湖水長。” ——這明顯就不限定是在楚地旅居者,不過用在戴叔倫這首作品中,倒是契合的。為什麼呢?我們前面說了,車參軍去的什麼地方?江陵啊,江陵就是荊州,正是楚地,所謂之“荊楚大地”。

因此首聯的意思就很明確了,在這槐花落盡的清冷秋天,送你遠去江陵,離別之意格外荒涼。

頷聯“海上舊山無的信,東門歸路不堪行。”

按照一般文法,頷聯該“承”,也就是透過對仗等修辭手法,繼續寫景,細化情感鋪墊。戴叔倫在這裡做出了不同的走向,雖然算是承續了首聯的情感氛圍,抒發自己為什麼會淒涼的原因,但寫作的切換很大,更加類似於轉換情境——他寫的是自身現在所處的狀態,這當然是情感深重的原因之一,但是相對於普遍寫法,是另闢蹊徑。我們讀慣“起承轉合”的律詩,再來讀他這首作品,就會有一種倉促感,為什麼提前就轉了?

實際上“起承轉合”作為一種普遍文法,雖然大量使用,但是經過初盛唐的詩歌爆發登頂之後,中唐詩人為了延續詩情盛世,在各個方面不斷做出試探。韓愈的散文入詩就是文法上的大切入,而這種散文化勢必會打亂以前整飭下來的文法套路,也一路延續到晚唐李商隱,創造出詩歌史中的朦朧派來。

公子道存知不棄——當我們遇到讀不懂的詩,該如何賞析(示例)?

所以戴叔倫的寫作方法,也是一種正常的情感表達,只不過他將轉換提前了。這一聯有一箇舊典:“東門歸路”,搞清楚這個典故和幾個文言舊詞的意思,就能理解戴叔倫的心理狀態。

“海上舊山無的信”,出句“的”字,在這裡讀“dí”,“的確”的“的”,作為入聲字入仄聲,是確實的意思。而“海上”,可能和“舊山”聯合,因為“舊山”有仙山的意思,海上仙山是中國自古以來求仙問道的仙境代指,也就是秦始皇派徐福出海的原因。實際上“舊山”還有一個意思是故鄉,而戴叔倫的故鄉在哪兒呢?潤州金壇,現在的江蘇常州金壇區,離太湖不遠,順著長江到上海出海口也沒多遠,所以戴叔倫要是用“海上舊山”來指自己的家鄉,也是說得過去的。

仙山沒有準信,家鄉沒有準信,是什麼意思呢?求道沒有突破,歸隱沒有著落——咱們這麼理解就行,因為還有對句用典加持。

“東門歸路不堪行”——“東門歸路”是指在京都長安東門為退休官員送行餞別的場面。西漢宣帝時,太子太傅疏廣、太子少傅疏受叔侄二人在榮華顯貴時急流勇退,告老還鄉。漢宣帝與皇太子重賞,朝廷的高階官員、朋友和同鄉在長安東門外擺設別宴為二疏餞別送行,以為盛事。後以“東門歸路”為典,詠退休返鄉之事。

所以頷聯是什麼意思呢?想退隱沒有著落,通道也沒有突破,想退休卻時辰未到——有可能是功名太重,抽身不得。戴叔倫直到死前半年,才以“請為道士”的理由成功退職,可見官場深似海,進退不由人吶。

海上仙山求不得,朝堂瑣事恨纏身,這種感覺就一下子冒了出來。

公子道存知不棄——當我們遇到讀不懂的詩,該如何賞析(示例)?

頸聯“身隨幻境勞多事,跡學禪心厭有名。”

因為頷聯已轉,那麼頸聯肯定不會再轉,要保證行文思路的明確性。我記得以前在看一位朋友的詩的時候,一聯一轉,像極了新時代反轉神劇,這樣的情節安排雖然有意思,卻並非古詩這種含蓄幽深雋永特色所適用的表達方式。起承轉合,要有轉折,為詩文帶來生機和變化,但切忌高潮迭起——處處是高潮,其實就是沒有高潮,反而會顯得格外躁動。

因此戴叔倫的頸聯緊隨頷聯,做出自己現在這種進退不得狀態和思緒的原因解釋。

其實這一聯很好理解,因為有著非常世俗的佛教用語宣講,遠比上一聯的“海上舊山”好懂。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其實我心向禪,並不在乎自己的名譽地位。

正因為此聯佛教用語頗多,所以會被認為是詩僧作品。用“幻境”來指代人世間、仕途、現實生活,注意在這裡“多事”不是很多事情的意思,而是“多餘的事,沒有用的事”——在向佛修道者看來,現實生活中的忙碌其實都是“身外事”,是不值得的,帶來的功名利祿也是一場虛幻。戴叔倫在這裡使用了“厭”字,表達了一個功成名就者本身的氣質根性,很討厭,並不是裝。而且這裡的“有名”也並不一定是指功名大盛,很可能只是指代官場迎來送往罷了。

從首聯的環境事由描寫,到中二聯的自我狀態表達,其中未必沒有聯絡,但是轉得是比較突兀的。在這種文法下,尾聯就尤其重要了,該如何合回去,又順承自己中二聯的情思,相當考驗詩人的文采。

公子道存知不棄——當我們遇到讀不懂的詩,該如何賞析(示例)?

尾聯“公子道存知不棄,欲依劉表住南荊。”

這一聯是理解難點,出對句都有用典。相對來說,對句的典故還比較明白,出句的則隱藏,而且這個出句的用典對整首詩起的作用更關鍵。

對句“欲依劉表住南荊”,使用了建安七子王粲的典故:

年十七,司徒闢,詔除黃門侍郎,以西京擾亂,皆不就。乃之荊州依劉表。表以粲貌寢而體弱通侻,不甚重也。

王粲年少才名卓著,因為看清朝廷亂象,天子詔而不受,自行前往荊州依附劉表。雖然並沒有被劉表器重,後來進入曹魏政權,但是“依劉表”成為了依附地方政權或者權貴的一種指代說法。李商隱有詩“自是依劉表,安能比老彭。”至於“住南荊”就是住荊南,不過是為了押韻調整了一下,其實就是指荊州,也就是車參軍要去的江陵。

所以這一句非常簡單,指車參軍要去荊州發達去了。注意“依劉表”並非貶義,只不過當時文人士子的普遍選擇而已。

我們看最關鍵的一句“公子道存知不棄”是什麼意思,它是如何承上啟下,既接住中二聯對戴叔倫自身狀況的描寫,又如何合回標題送別之意,也就是合回首聯“楚客情”的。

“公子”在這裡就是指車參軍,因為中二聯是寫自己,那麼這個稱呼就好像對面聊天一樣,自然是指要走的車參軍。

公子道存知不棄——當我們遇到讀不懂的詩,該如何賞析(示例)?

“道存”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很早就有,在《道德經》中就出現過,是大道所在的意思。但是在這裡,戴叔倫使用的是另外一個成語的半截化用,即“目擊道存”。

目擊道存——眼睛一看,就領悟了大道。出自《莊子·田子方》,到後來也指兩人心心相通,極為默契。所以這裡雖然去掉了“目擊”二字,意思不變。實際上是表達車參軍和自己心心相通,互為知己——我的那些求隱而不得,求退而不許的狀態和心情,車參軍你啊,是一目瞭然的,是最清楚的。

“知不棄”,你雖然知道,卻沒有嫌棄我,還和我成為知己好友,真是難得啊。您這樣的朋友,如今卻要去荊南發展了。這如何不讓我傷悲呢?

這一句實際上是說車參軍和自己志趣相投,互相瞭解,可惜這一走,連說知心話、目擊道存的人都沒有了。惋惜、慨嘆的情感表達,自然而然地合回首聯的蕭索秋天,合回離離楚客情。

所以說,戴叔倫這首作品無論在格式、行文上都是極其縝密的,雖然在中二聯的處理上出其不意,在頷聯就開始轉,不過在尾聯依舊是漂亮地做了一個轉合,讓詩意表達既充分渲染了自己的離思,也訴盡了對朋友的珍重。

這首律詩的關鍵所在就是第七句“公子道存知不棄”,可惜的是如今領會的人少了些,以至於整首作品都逐漸被大家遺忘了。

倒是一般人覺得寫得不錯的頸聯,實際上是非常流俗的佛門義理相結合,大家覺得好,只不過好懂、通俗,又帶了一點禪道玄機,而且又對仗——從文字上來說還是不錯的,但是在整詩的關鍵作用和戴叔倫的情感表達脈絡中,重要性遠不及“公子道存知不棄”。

以上就是這首五律的個人賞析,網路上獨此一家,希望對這位提問的朋友有用。

當然因為個人水平有限,不排除會有賞讀錯誤,也歡迎大家探討。

公子道存知不棄——當我們遇到讀不懂的詩,該如何賞析(示例)?

TAG: 戴叔倫作品參軍情感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