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猗臘月天,濃濃鄉味!淡淡鄉愁!

臨猗臘月天,濃濃鄉味!淡淡鄉愁!

我的家鄉在山西的最南邊,西傍黃河古稱河東。是舜、禹帝王的故里;忠、勇、仁、義的關老爺是咱的鄉黨。這裡屬晉南盆地,氣候溫暖、歷史悠久、民風淳樸、民俗厚重,真可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別的不說單講一個臘月習俗足可以讓你饞羨不已。

臨猗臘月天,濃濃鄉味!淡淡鄉愁!

臘月是過年的序幕嚴格地說從初五就開始運作。因為從此白晝漸長,人們也比較消閒各家各戶都把一年來罈罈罐罐裡剩餘的雜糧清理一下,統統拿出來吃掉。因而,當地這天的早飯都是用黃豆、綠豆、江豆、扁豆、豌豆等五種雜豆熬成粥,名曰喝五豆。當吧有句順口溜說:“喝了五豆,天長一斧頭。”轉眼就到了臘月初八,這裡的民間祭祀活動更有其濃郁地民族情趣。

臨猗臘月天,濃濃鄉味!淡淡鄉愁!

臘八節是古代年終舉行的一種祭祀節日,最早見於《左傳》據杜預注:“臘,歲終祭眾神之名。”祭祀物件是與農業生產有關的神祇。聽老輩講早些年臘八節祭祀時由族人中德高望重的長者為首開祭前先誦一叚祝辭曰:“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勿作,草木歸澤。”意思是說,土壤回到它的居所,即到田地裡去,使農作物有沃土生長;水回到溝壑中去,不要氾濫成災;昆蟲不要發作,即不要危害莊稼;草木回到澤藪去,不要出現在農田裡。總之是祈求各路神靈讓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祭祀之後各歸其家吃清一色的“臘八粥”。這種飯食是用小米、糯米、麵條外加黃豆、紅豆、等作成,放上調料、油、鹽吃起來既香美又熱乎。家家飯桌上都是清一色的香噴噴的米麵合子。老鄉們說:“吃了臘八,天氣長一杈把。年節快臨近,懶人快加勁!”它的起源在當地還有個傳說:當年釋迦牟尼修行時,餓倒地上,一牧女給他吃了一餐各種粘米和糯米混合的雜燴飯,食後,他跳到河裡洗了洗澡,在菩提樹下靜坐沉思,於臘月初八日得道成佛。後來為紀念此事就將毎年臘月初八日家家熬‘臘八粥’ 祭祀神靈。

臨猗臘月天,濃濃鄉味!淡淡鄉愁!

“二十三,過小年。在外人丁要回全。灶君點名作安排,善惡之事上天言。”相傳灶神要在二十四日這天上天向玉皇大帝彙報人間善惡,所以人們在這一天要特別討好灶神,特意給其供奉糖瓜(一種用玉米戓穀子做的粘性極強的甜食品,意為粘住灶神的嘴)。並在廚房中央請回灶神(千萬不能說買回,這有大不敬之嫌。)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橫批為:一家之主。祭灶君時,晚上嗚炮、焚香送神上天,凌晨用同樣儀式接灶君迴歸。由家中之主跪拜,必須懷著虔誠之心,不可旁騖。

臨猗臘月天,濃濃鄉味!淡淡鄉愁!

我們那裡流傳著這樣的俗語:臘月二十三,灶神糖瓜粘;臘月二十四,開始掃房子;臘月二十五,著手磨豆腐;臘月二十六,上集去割肉;臘月二十七,回家去殺雞;臘月二十八,動手炸麻花;臘月二十九,趕快備好酒;年三日十日是除夕,餃子春聯要備齊,巷道鞦韆快快立!

臨猗臘月天,濃濃鄉味!淡淡鄉愁!

你別小瞧這立秋千,這可是樹立村威的最大靚點。講究的是看誰的鞦韆立的高,看誰的鞦韆式樣新。每到除夕下午各家各戶的年輕小夥子在幾位有經驗的老者指揮下先將各麥場的大個碌碡滾來,一連三、四塊摞在一起,足足有二、三米高,然後再用兩根粗壯的木料長約六、七米,這時,各家爭先恐後地將自家最紅豔的燈籠、最響亮的鈴當、最花美的布疋一起貢獻出來(據說鞦韆上能用上誰家的東西明年全家吉利)。整座鞦韆共需十多塊碌碡近百丈粗麻繩和幾十丈細麻繩,這些都大夥自發捐獻的。鞦韆頂上插上幾面彩旗和用各種花布搭建的綵樓此刻各村都是請出自己村的能人使出渾身解數總想顯示一下本村的實力。聽父親說,附近宏土村有位名叫柴元發的老工匠,人稱氣死魯班。經他手每年立的鞦韆總是別出新裁,讓鄰村人刮目相看。有一年他在本村的大池溏中心懸空立起了一架輪轉鞦韆,鞦韆頂端有小閣樓人在上面敲鑼鼓,中間可同時三個坐在鞦韆上不停地旋轉,下面池水蕩映,夜間鞦韆上的幾十盞燈籠紅光閃閃倒映水中,真是天上人間一美景,神仙見了也可樂。讓人擊掌叫絕,熬是蔚為壯觀。

臨猗臘月天,濃濃鄉味!淡淡鄉愁!

幾段臘月的習俗只是大年前的幾首插曲。河東大地上的廣大百姓一直秉承先祖懿德和聰明智慧辛勤耕耘地在這片熱土上,用他們的汗水譜寫出一曲曲幸福歡快的時代頌歌。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臨走前點下方點選【在看】留下你的痕跡。點選右上方“分享到朋友圈”!

喜歡的,請點

TAG: 鞦韆臘月灶神祭祀臘月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