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境猶易,忘心至難

忘境猶易,忘心至難

參禪宜觀心

參禪貴實踐,要真參實悟,才能得到受用。所謂真參,就是要在不落言詮、尋思、擬議處用功;所謂實悟,必須悟在無所得處。

六祖慧能大師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說似一物即不中,豈是死執一法能參禪!

然而溈山靈祐又說:“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佛事門中,不捨一法。”如此說來,舍一法不成法身,住一法也不成法身,參禪人即不妨隨取一法審慮參究,作敲門磚,待擊得門開,磚亦捨棄,破關而出。

此時能所雙忘,內外迥脫,與虛空渾然一體,與山河大地融成一片。這便是身心寂靜、世界洞然的大光明藏,離諸煩惱,得大自在,妙用無窮。這一實證境界,只在當人一念,觀心極至,無念無相,歸無所得;無所得亦不可得,這才算成就了“真參實悟”的功夫。

要真參實悟,首先要堅信自己本來是佛。天真自性人人具足,涅槃妙體,個個圓成,不假他求,從來自備。故僧璨大師《信心銘》說:“圓同太虛,無欠無餘;良由取捨,所以不如。”

這種正信,須要當人解會深信。怎樣解會呢?我覺得“淨念觀心”是最切要的方便法門。

《法華經》說:“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又說:“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開示眾生悟入佛陀親證實相的知見。故經雲“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

諸法實相是無形無相的,必須以無相之心才能親證,冥契無智亦無得,方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明瞭這種極其隱微機要的道理,自會堅信“淨念觀心”是親證實相無相最好的方便法要。

佛在《心地觀經》裡說:“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佛陀在這裡把觀心的重要性說得十分清楚。如果參禪人不觀心,豈不與佛陀的教導相違!

觀心返照,是為了以無念無相之心親證無相之實相。眾生自性,本來清淨,一切現成,不用求,不用學,無你用心處,一有用心,便遠之又遠。當下休歇便是,不向一切法求、一切心求,心法雙忘,自能獨契。

雖然如是,在此一剎那以前,還須時刻切切觀心返照。佛在《遺教經》裡說:“汝等當好制心,制之一處,無事不辦。”

心的作用,不可思議。《宗鏡錄》說:“心能作佛,心作眾生,心作天堂,心作地獄。心異則千差競起,心平則法界坦然,心凡則三毒縈纏,心聖則六通自在,心空則一道清淨,心有則萬境縱橫。”

四聖六凡,山河大地,皆從心起。若不念念制心,念念獨脫無依,豈能契會真如實相!離此心外,無佛可成。過去諸如來,只是明心的人;現在諸賢聖,亦是修心的人;未來修學的人,當依如是法。願諸修道人,切莫外求。

所以二祖慧可教導學人說:“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僧寶亦然。”三祖僧璨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又說:“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諸法如夢,亦如幻化。故妄念本寂,塵境本空,諸法空處,靈知不昧。即此空寂靈知之心,是當人本來面目,亦是三世諸佛、歷代祖師、天下善知識代代相傳的法印。若悟此心,真所謂不踐階梯,徑登佛地,步步超三界,歸家頓絕疑。

下面摘錄幾段祖師的語錄,以供參禪人觀心時體會、參考。

六祖慧能大師說:

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恆沙。

何名坐禪?對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何名禪定?外離相名禪,內不亂為定。若見諸境不亂者,是真定也。

永嘉真覺禪師說:

忘緣之後寂寂,靈知之性歷歷,無記昏昧昭昭,契真本空的的。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今言知者,不須知知,但知而已。則前不接滅,後不引起,前後斷續,中間自孤,當體不顧,應時消滅。知體既已滅,豁然如託空。寂爾少時間,唯覺無所得。即覺無覺,無覺之覺,異乎木石。此是初心處。冥然絕慮,乍同死人,能所頓忘,纖緣盡淨,闃爾虛寂;似覺無知,無知之性,異乎木石。此是初心處,領會難為。入初心時,三不應有:一惡,謂思惟世間五欲等因緣;二善,謂思惟世間雜善等事;三無記,謂善惡不思闃爾昏住。

百丈懷海禪師說:

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問:“如何是大眾頓悟法要?”師曰:“汝等先歇諸緣,休息萬事,善與不善,世出世間一切諸法,莫記憶,莫緣,放捨身心,令其自在,如木石無所辨別,心無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現,如雲開日出相似。

黃檗希運禪師說:

唯此一心即是佛,佛與眾生更無別異,但是眾生著相外求,求之轉失。使佛覓佛,將心捉心,窮劫盡形,終不能得。不知息念忘緣慮,佛自現前。

忘境猶易,忘心至難。人不敢忘心,恐落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唯一真法界耳。

但自忘心,同於法界,便得自在,此即是要節也。

凡人多為境礙心,事礙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礙境,理礙事;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

臨濟義玄禪師說:

一日師上堂雲:“汝等諸人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向諸人面門出入。汝若不識,但問老僧。”時有僧問:“如何是無位真人?”師便打雲:“無位真人是什麼乾屎撅!”

南嶽石頭希遷禪師說:

吾之法門,先佛傳授,不論禪定精進,唯達佛之知見,即心即佛,心佛眾生,菩提煩惱,名異體同。汝等當知,自己心靈,體離斷常,性非垢淨,湛然圓滿,凡聖齊同,應用無方,離心意識。三界六道,唯自心現,水月映象,豈有生滅,汝能知之,無所不備。

看了以上各位祖師對於參禪觀心的教導,善領會者,一定能受到很大的啟發。

概要言之,必須以無心之法治其妄心,真心才能透露。生死涅槃本來平等,妄心無處即是菩提。

有人疑惑,以為人若無心,便同草木頑石,如何參禪?這種看法是錯誤的。所謂無心,非無心體,名為無心;但心中無物,名曰無心。

德山鑑禪師

說:“汝但無事於心,無心於事,則虛而靈,空而妙。”

歷代祖師說無心功夫,有多種方法,今據《真心直說》略舉三種以作參究:

一曰覺察:謂做功夫時,平常絕念,提防念起。一念才生,便與覺破,妄念覺破,後念不生。此之覺智,亦不須用;妄覺俱忘,名曰無心。古德雲:“不怕念起,只恐覺遲。”三祖《信心銘》雲:“不用求真,唯須息見。”這是覺察息妄功夫。

二曰休歇:謂做功夫時,不思善,不思惡,心起便休,遇緣便歇。如石霜圓禪師道:“休去歇去,直教唇皮上醭生去,一條白練去,一念萬年去,冷湫湫地去,古廟香爐去。”直得絕纖塵離分別,如痴似兀,方有少分相應。這是休歇妄心的功夫。

三曰透出體用:謂做功夫時,不分內外,亦不辨東西南北,將四方八面只作一個大解脫門,圓陀陀地,光皎皎地,體用不分,無分毫滲漏,通身打成一片,其妄何處得起。古德雲:“通身無縫罅,上下忒團團。”這是透出體用滅妄的功夫。

上面三種做功夫的方法,不須全用,但得一門相應,即便習之。功夫成就,妄念自滅,真心即現。

對於觀心的方法,經論上也有許多闡述,茲舉《起信論》之說以結束本文。論上說:

“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相,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相,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若從坐起,去來進止,有所施作,於一切時,常念方便,隨順觀察。久習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漸漸猛利,隨順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煩惱,信心增長,速成不退。”

禪林網

公眾平臺宣告

以上內容並不反映或代表禪林之意見及觀點,轉發及引用請自行核實或抉擇。本平臺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注明來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請聯絡本平臺及時增補。重編錄用者請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犯著作權及版權。

TAG: 觀心參禪功夫無心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