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起來、潮起來、紅起來——嶺南優秀傳統文化的“承”字訣

《南方》雜誌全媒體記者丨影子

傳統文化不再是束之高閣的東西,而是越來越“潮”、越來越融入現代審美,成為現代生活中“科技+”“文化+”的活躍元素。

粵起來、潮起來、紅起來——嶺南優秀傳統文化的“承”字訣

2021年9月10日,大型民族交響樂詩《嶺海長歌》首演圓滿成功。

在廣東,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親近傳統文化,變得十分容易。

春節,你可以去參加廣東省文化館舉辦的節慶“嘆”非遺——非遺年貨墟市,不僅能購買到廣東非遺年貨、品嚐到非遺美食,還能體驗到傳統投壺遊戲和佛山木版年畫印製;

國慶假期,你可以到廣東省博物館參加“巧手剪紙慶華誕”“非遺新國寶,國慶會國潮”等非遺體驗活動,親自體驗一把剪紙的成就感;

平時有空,你還可以在廣州藝術博物館裡學習喜聞樂見的粵語童謠,念一念妙趣橫生的“氹氹轉,菊花園,炒米餅,糯米糰……”

如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廣東正用自己的“承”字訣精彩破題,讓傳統文化“粵”起來、潮起來、紅起來。

粵起來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廣東的,也可以是世界的。

“大國泱泱、山河雄壯、千年綿延、如日方東、蒼天厚土、子嗣蔥蘢、億人同心、有志竟成。”2021年9月,一場逾200人陣容聯袂演繹的大型民族交響樂詩《嶺海長歌》音樂會,為聽眾帶來了極具震撼、恢宏大氣的聽覺體驗。

這是作曲家劉湲繼大型民族交響詩《粵海風》之後,與廣東民族樂團再度攜手的又一部民族音樂作品,它將廣府、潮汕、客家、瑤、壯、疍家等多種民間素材與民族器樂、聲樂結合起來,給民族音樂帶來了一股全新的廣東聲音。

“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勇往直前。我們用感恩之心,溫情地描述對祖國、對南粵大地的愛!”至今,劉湲提及《嶺海長歌》仍顯得很激動。

《嶺海長歌》詩作者譚暢告訴《南方》雜誌記者,這是一次非同尋常的創作:“為了和民樂碰撞出火花,詩稿前前後後進行了許多次的調整。”

“《嶺海長歌》不直接照搬各地音樂原曲原樣,而是將嶺南音樂的元素進行提煉、昇華,在傳承中,運用現代技術進行融合和提高,將這些燦爛的傳統文化提升到一個嶄新的高度,使其在現代文化語境中展現民族音樂的巨大活力,使中華民族的精氣神綻放出新的耀眼光輝。”廣東省當代文藝研究所音樂研究室副主任陳浚輝向《南方》雜誌記者解讀道。

“這次的創作為民樂樹立了新的音色,成功探索了民樂團與合唱團的新模式。”廣東民族樂團原團長、打擊樂演奏家陳佐輝說。

從演奏家過渡到管理者,陳佐輝見證了廣東民族音樂對廣東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樂團姓‘廣’,所以我們一直不斷打造原創音樂,用嶺南元素、廣東特色輻射更廣闊的主題。”陳佐輝告訴《南方》雜誌記者。

廣東民族樂團正是這樣做的。近年來,廣東民族樂團在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的支援下,徵集、委約海內外知名作曲家創作並首演了幾十部嶺南風格的民族音樂新作,結合樂團年度樂季演出計劃相繼推出了《嶺南變奏》《絲路粵韻》《粵海風》《嶺海長歌》等獨具廣東特色的主題音樂會。

據悉,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從2021年起啟動廣東音樂新經典工程,計劃未來幾年持續推出一批獨具廣東特色且廣受歡迎的民族音樂作品。

和民族音樂一樣,有著500多年曆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粵劇同樣肩負著“粵起來”的使命。早在2003年開始,每年11月最後一個週日的“粵劇日”已經成了粵港澳三地粵劇人最重要的節日之一。2019年是粵港澳三地聯合推動粵劇成功申遺十週年。這一年,眾多文化藝術活動相繼在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等城市舉辦。2021年5月上映的電影《白蛇傳·情》成為中國戲曲電影30年來票房冠軍,令粵劇火出圈。這是廣東粵劇精品不斷,粵劇發展進入“最好的時代”的縮影。

同飲珠江水、同根同源、血脈相通,一直以來,不僅僅廣東,粵港澳三地共同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而努力,讓粵劇走向世界。

潮起來

觀眾透過5G和VR技術欣賞廣州大劇院的新年音樂會、透過裸眼3D技術觀賞陳家祠文物、近距離觸控會遠端遙控噴煙火的廣東“非遺”專案陽江風箏……

國潮復興,國風崛起。被譽為“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的第十七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文博會”),為各式各樣的中國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搭建了交流展示的平臺。廣東傳統文化潮起來,“科技範”十足,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

其中,位於深圳國際會展中心12號館的廣州館以“科技賦能,文旅提質”為主題,內容酷炫,吸引不少年輕人圍觀。和常規的展區不同,館內特設了廣州寶藏裸眼3D和時空旅行VR兩個沉浸式體驗專區,市民和遊客可以在這裡體驗裸眼3D、AR、VR、全息、5G等技術下的羊城元素。

賦予傳統的文化新的生命,有距離感的東西“活”起來了。最讓觀眾尤其小朋友們驚喜的莫過於裸眼3D技術—在這裡,清光緒廣彩繪錦邊鬥雞圖魚碟、貝殼紙面繪十三行商館及庭園人物圖扇子等寶藏“復活”。

2019年,廣東省制定出臺《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圈”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深圳以“設計之都”“國際文化創新創意先鋒城市”為目標,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圈”建設發揮著重要作用。《南方》雜誌記者發現,2021年舉辦的“2021灣區文創節”“第十七屆創意十二月專案”等展覽,都充滿著“科技+創意”的身影。

科技賦能傳統文化,同樣為彰顯廣東省文化傳承發揮著積極作用。近年來,廣東藉助網際網路、大資料、人工智慧、VR/AR等科技手段,推動了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不再是束之高閣的東西,而是越來越“潮”、越來越融入現代審美,成為現代生活中“科技+”“文化+”的活躍元素。

紅起來

《紅棉紅》《巾幗雄魂·高恬波》《嶺上梅》……2021年9月29日,廣東省第七屆嶺南舞蹈大賽經過為期9天的緊張角逐,在廣東藝術劇院圓滿落幕。197個原創舞蹈作品中,紅色劇目佔據了半壁江山。

小舞劇《嶺上梅》將“左聯”五烈士之一馮鏗的革命事蹟用舞蹈進行呈現,獲得舞蹈大賽創作銅獎、作品銅獎、表演銅獎,同時獲小舞劇最佳主演、最佳舞美燈光、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原創音樂等殊榮。

當舞臺上代表著兩個時空的光芒投向男女主角時,他們各自捧著一件佈滿彈痕的手織羊毛背心,它象徵著1931年的那個寒夜,24歲的馮鏗與其他23位左翼作家壯烈犧牲的情形。《嶺上梅》震撼人心的畫面不止一次地感染著在場觀眾,遠去的紅色歷史在這裡和大家的共鳴交織在一起。

《嶺上梅》總編導餘端嶸告訴《南方》雜誌記者:“希望讓觀眾一起來銘記馮鏗這個名字,讓其女性的革命光輝永遠閃爍在人們心中。”

《嶺上梅》是廣東近年來著力深挖紅色資源的縮影。紅色文化是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注入了紅色的血脈。紅色文化正在以更時尚的方式變得可親可感。

文化興則國運興。2021年4月,中央宣傳部正式印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十四五”重點專案規劃》,對做好未來5年的傳承發展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該規劃制定出未來五年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路線圖,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文化新期待。

廣東在人文灣區建設的號角下,在傳統文化的深沉積澱和深厚滋養中,嶺南文化將綻放出璀璨的新時代光芒。

本文責編丨蔣玉

統籌丨趙媚夏 張蓓蕾

編輯丨莫群 林琳

TAG: 文化廣東2021傳統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