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產業》 警惕思想被資本馴化

《思想產業》 警惕思想被資本馴化

《思想產業》 警惕思想被資本馴化

【譯者簡介】

李剛

南京大學資訊管理學院教授、中國智庫研究與評價中心首席專家,“中國智庫治理論壇”聯合創始人,主編有“南大智庫文叢”。

《思想產業》 警惕思想被資本馴化

《思想產業》

作者:(美)丹尼爾·W。德雷茲內

譯者:李剛、鄒婧雅等

版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9年1月

【作者簡介】

丹尼爾·W。德雷茲內(Daniel W。 Drezner)

塔夫茨大學國際政治學教授,布魯金斯學會非常駐高階研究員,著有《體系運轉:世界如何阻止另一場大蕭條》《國際關係與殭屍理論》等。

致敬辭

傳統的公共知識分子,曾在美國的政治和政策制定上扮演重要角色,如今卻被新興的思想領袖所取代。《思想產業》揭開了當下美國知識分子、財閥、思想產業和政府決策之間的複雜關係,財閥透過大規模贊助大學、智庫和研究機構,進而影響思想市場和政府決策。

我們致敬《思想產業》,致敬它對美國思想市場歷史脈絡的細緻梳理,它揭示了傳統權威公信力下降、政治極化和經濟不平等加劇,是造成美國思想市場權勢轉移的深層動因,為我們觀察當下的文化狀況提供了有效入口。我們也致敬作者德雷茲內,他從思想產業內部出發,頗具勇氣地批判了思想領袖為得到富人賞識而喪失信仰和原則的犬儒行為,並重申知識分子的公共責任與道德底線。

答謝辭

得知《思想產業》入選《新京報》年度推薦圖書,感動和感謝之餘,我一直在思考,讀書界和知識界為何為這本書點贊?在芸芸眾書中,為何會選中這本翻譯作品?

我覺得,首先《思想產業》徹底揭開了美國以及西方發達國家思想生產流通與消費的“皇帝的新裝”,丹尼爾不僅是那個大膽喊出“他什麼也沒穿啊!”的兒童,也是一位反對思想異化、反抗現代思想產業化的自我救贖者。而這對一些知識分子來說,無疑是一場“毀三觀”的顛覆。多少年來,我們構建的美國故事,都認為美國存在一個思想獨立、多元、交鋒的思想市場,它能持續地自我出清錯誤觀念。而丹尼爾的《思想產業》告訴我們,這個思想市場和資源配置的市場一樣,深受黨同伐異、利益集團與新媒體科技的操縱。

其次,《思想產業》所描繪的場景在當下中國已顯端倪。偽“思想領袖”以公共知識分子的面貌出現,與奉行流量經濟和內容經濟的全媒體平臺形成共謀,思想開始成為產業,中國需要未雨綢繆,警惕思想的過度產業化,警惕各路資本對思想市場的侵蝕。

公共知識分子被新晉思想領袖取代

新京報:公共知識分子與新晉思想領袖在知識背景、思想立場和言說方式上有何不同?公共知識分子為何逐漸失去思想市場?

李剛:“公共知識分子”在《思想產業》中的定義和在中國語境中有極大差異。《思想產業》中定義的“公共知識分子”是指建設性、理性地開展政策辯論和社會批評的知識分子群體。而“新晉思想領袖”則是熟稔社交媒體傳播技巧、有強烈價值觀灌輸訴求,又能在知識資本、社會資本、經濟資本自由勾兌的少數精英分子,他們可能來自知識界,也可能來自政界,甚至本身就是大企業家。“新晉思想領袖”的知識和思想更多來自自我的經驗、體會和建構,他們的理念和思想更具體系性,是所謂的“刺蝟”;他們的思想立場鮮明,標誌性顯著,是所謂有溫度的思想;為形成傳播效應,他們的言說則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特徵,直指人心,人們往往忘記他們要表達什麼,但是一定記得他們的標誌性“概念”和“金句”。

“思想領袖”從來就有,人類社會從來就不缺乏善於社會動員,給社會帶來希望和引導社會潮流的思想領袖,從正面的意義來說,“思想領袖”是社會前進的驅動力,但是,偽“思想領袖”也一直存在,他們蠱惑人心,利用人性弱點,或威懾、或引誘、或麻醉、或腐蝕,操控群眾,在各種資本間自由轉換,攫取自我或者所代理的利益集團的利益。網際網路代表著去中心化和多元化,傳統科層化傳播結構的瓦解,釋放出的空間為各類善於表演的思想領袖提供了空前機遇。在西方,民粹主義的興起,加上社交媒體的疊加,流量經濟的興起,新晉思想領袖粉墨登場。傳統的公共知識分子由於無法適應社交媒體、融媒體和全媒體的競技場,加上一貫的精英主義傲慢,甚至甘於象牙塔內的寂寞,失去思想市場是自然而然的。

失去批判性,思想便會走向終結

新京報:書中所提到的從思想市場到思想產業的轉變,對美國的政治和社會發展意味著什麼?中國是否也在發生著類似轉變?這本書對中國的學界和讀者有何借鑑意義?

李剛:從思想市場到思想產業的轉變本身是美國極化政治、資本操控社會思潮、新傳媒技術與新傳播模式終結傳統媒介的產物,很難區分誰是因,誰是果。但是,思想的產業化恰恰意味著美國獨立思想和批評性意見越發缺失,美國思想界的反思能力急劇衰退。中美關係近年的惡化,原因之一就是美國的少數極右思想領袖,如班農等人能夠以極其鮮明的反華立場,以捍衛美國國家利益為號召,迅速動員思想界和輿論界,形成一邊倒的對華不友好的意識形態氛圍,淹沒了少數知華派專家的聲音。這就是美國思想產業化的一個典型後果。

中國體制內思想市場相對健全,體制內的政策協商機制執行良好,但是包容國家、社會和個人的思想市場不夠健全,機制也有待完善。可是,思想產業化也露端倪,各路大咖,比如網紅財經作家、網紅思想寫作者、頂級網路寫手在流量經濟和內容經濟的推波助瀾下,透過思想秀論壇等線上線下平臺,也塑造了中國思想產業雛形。

《思想產業》以深刻的批判和自省意識,不僅揭露了美國和西方思想產業的“底牌”,也警示我們,思想一旦成為產業,思想就一定會被資本馴化,會被技術所規制,失去思想的批判性,思想的終結也就開始了。社會上就會充斥著包裝精美的宏大敘事,遊走著危言聳聽的先知先覺者,公共知識分子也會在資本的誘惑下蛻變為偽思想領袖。

中國需要借鑑現代智庫知識

新京報:你主編“南大智庫文叢”的心願和目標是什麼?過去一年,主要完成了哪些工作?

李剛:新型智庫建設在中國起步不久,知識儲備相對不足,我們認為知行需合一,在進行新型智庫建設的同時,借鑑現代智庫的知識非常重要,他山之石,互鑑互學很重要,這就是我們組織“南大智庫文叢”的心願。我們要了解美國,必須瞭解美國的戰略規劃和政策生產機制,我們的目標就是希望透過系統地翻譯出版現代智庫的重要著作,讓我們智庫界更瞭解美國和西方的思想機制。但是,我們只有路線圖,沒有時間表,根據我們的能力和環境,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迄今“南大智庫文叢”已經翻譯了7種書,其中6種有機會再次校訂重印,特別是《思想產業》《蘭德公司》和《完善智庫管理》獲得智庫界和讀書界的高度認可,堅定了我們的信心。2019年,我們課題組還翻譯了兩種研究美國遊說產業的專著,2020年將正式出版。

採寫/新京報記者 徐學勤

TAG: 思想智庫產業領袖知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