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登堂”第一講 盤古開天,易道生焉

“周易登堂”第一講 盤古開天,易道生焉

《周易》被譽為大道之源,其理論的出發點和立足點乃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貫穿整部《周易》,《易·繫辭傳》所謂“《易》與天地準”。大道乃天地之根、萬物之本,自然而然,老子謂之“恆道”,孔子謂之“大道”。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的形成起源於宇宙大爆炸,神話傳說謂之盤古開天地。盤古一斧頭下去,沉寂乍破、混沌裂崩、鴻蒙開闢,這實際上指就是宇宙大爆炸。宇宙大爆炸給予了天體運動變化的原始動力並由此形成天體系統,天體系統就是在這種原始動力的作用下不停地運動演化。古人認為,宇宙大爆炸發生後,清輕上浮者形成天,重濁下沉者形成地,於是天地開矣。天地開而萬物生焉,《聖經》謂之“創世紀”,《道德經》謂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生於天地而隨道演化,《易》理在其中矣。故《易·繫辭傳》開篇便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周易登堂”第一講 盤古開天,易道生焉

天地是自然的產物,乃道之所生。《周易》起源於伏羲畫卦,《易·繫辭傳》載:“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可見,伏羲(庖犧氏)創《易》之初,就是以客觀事物為研究物件,以觀察實踐結果為依據,是唯物主義的精神。“《易》與天地準”,《易》以天地為模型,推演萬物及人類社會的演變規律,從而形成我國古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並上升為一種哲學思想。《周易》思想實質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的源泉,而並不是世俗所認為的算命打卦的唯心主義思想。

“周易登堂”第一講 盤古開天,易道生焉

宇宙是天地萬物得以存在的根據和形式。宇者,空間也;宙者,時間也。萬物都是以空間和時間為其存在的根據和形式。“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因為萬事萬物都是發展變化的,此一時彼一時,此一物彼一物,那是以一定的空間和時間為形式存在和變化的。《周易》就是研究客觀事物在空間和時間中的存在和變化規律的。那麼,為什麼說《周易》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的源泉呢?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可以高度概括為三句話: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變化的;物質的運動變化是有規律的。《周易》思想完全同意這三點,並以高度概括和精巧的陰陽理論和哲學思維對其進行了系統和詳細的闡述。

“周易登堂”第一講 盤古開天,易道生焉

《周易》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就是建立在陰陽理論基礎上的“三易之法”。這“三易”就是指“變易”、“不易”和“簡易”。“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變化的”,這就是《周易》的變易思想;“物質的運動變化是有規律的”,而客觀規律是不變的,這就是《周易》的不易思想,這也是《周易》最核心的世界觀;另外,《周易》認為,掌握了客觀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後,就可以把紛繁複雜的事物簡單化,用極簡單的方法來預料和處理一切複雜的事情,這就是《周易》的簡易思想。簡易之道,通乎天地萬物,鬼神不測,這也正是《周易》兼具神秘和科學性的方法論。《周易》總結萬事萬物最本質的特點,把萬事萬物抽象為陰陽,然後用陰陽來推演萬事萬物的存在和變化規律,可謂是“大道至簡”,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也。兩儀、四象、八卦乃至64卦皆為陰陽之範,《周易》之道,一陰一陽而已矣。

“周易登堂”第一講 盤古開天,易道生焉

習《易》之法,站不在哲學的高度,不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為指導,必將誤入歧途或鑽入牛角尖,最終陷入唯心主義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即使窮經皓首,耗盡畢生精力,最終不過是一個固執己見、自欺欺人的偽學者或混跡江湖的風水先生。斯言不信,且聽後話。

“周易登堂”第一講 盤古開天,易道生焉

TAG: 周易天地思想萬物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