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陶裡裝載了四千餘年的西雙版納……

時代在變化,變更的過程中有好有壞,雲南本以多元化民族文化著名,但近期機器替代傳統工藝的資訊越來越多,很多傳統手工逐漸從我們身邊褪色,

傣陶

便在其中。傣陶有著四千餘年的歷史,2006年成為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單

《百夷傳》稱:傣族“惟陶治之器是用”。

傣陶裡裝載了四千餘年的西雙版納……

有幸瞭解到傣陶是經過我的一位好友,她的外婆就是

傣族慢輪製陶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傣陶,是西雙版納一項傳統技藝,在版納除了玉勐還有一批傳承者依舊在堅持做傣陶,但比起以往,這項傳統手藝逐漸在減少。

傣陶裡裝載了四千餘年的西雙版納……

玉勐咪濤

,按輩分算我稱呼外婆,我在曼鬥寨子裡第一次見到她,傳統傣樓便是製作傣陶的地方,見到時她正好在樓下做傣陶,和常見的咪濤一樣,盤發、愛穿花花的傣裝,我們與她打招呼便迴應我們一聲後繼續沉靜在傣陶世界中,一張木凳、一個慢輪,絲毫不被外人打擾。

傣陶裡裝載了四千餘年的西雙版納……

玉勐外婆一家是

曼鬥寨子裡唯一還在堅持製作傣陶的

,牆面掛著的照片都是她過往幾十年的經歷,但這些並不足以表達她,她的製陶手藝是向一位來自曼勒寨的藝人學習的,一千多年前,

曼勒寨就是專門為王宮做陶器的寨子。

傣陶裡裝載了四千餘年的西雙版納……

傣陶裡裝載了四千餘年的西雙版納……

傣陶從土、厚度、手工經驗、再到燒製每一步都相互牽連。

兒子巖溫叫叔叔告訴我們,

“小時候版納還未像現在開發起來,從曼鬥到曼閣那時候有一條專門製作傣陶的泥土層帶,現在不行了,能使用的土也越來越少嘍。”

傣陶裡裝載了四千餘年的西雙版納……

傣陶主要用於製作生活的器具,常見的製陶使用快輪進行拉胚,只要熟悉轉眼間就可以拉出一個器狀來,但傣陶是慢輪出不了快活,產量雖比不上其餘器具,卻在於

“精細”。

傣陶裡裝載了四千餘年的西雙版納……

傣陶裡裝載了四千餘年的西雙版納……

談話間,玉勐外婆已製作好三個傣陶胚,先是用泥打平當底座,再將泥條一段段地往高盤,

兩手一腳

相互配合,這時泥的厚度也有講究,

太厚影響外觀,太薄又容易裂開

,但她已經非常熟悉,厚了就拿掉一些土,薄了就加上,全憑手感經驗。

傣陶裡裝載了四千餘年的西雙版納……

為了讓器狀更好看,用竹刮片進行一些修飾,

然後使用沾水的布向罐口抹上一圈使之光滑,接著一手持木拍,敲打著陶罐內壁和外壁,這樣既能使傣陶更緊實,又能使木拍上刻痕在外壁拍出特別的紋路。

傣陶裡裝載了四千餘年的西雙版納……

屋內安靜的,木拍打在外壁上發出聲響“咚咚咚”,彷彿讓我回到了歷史的程序。

看似簡單卻難把握手法,我們也親自體驗了一下,用巖溫叫叔叔的話來說“和前幾天的來的小學生差不多了”。

傣陶裡裝載了四千餘年的西雙版納……

傣陶胚製作好後,需要通風地方放上幾天,等完全乾燥後在進行烤制

叔叔說道“烤制完全看老人心情,今天開心了那今天就烤制,要不然就得等”。

傣陶裡裝載了四千餘年的西雙版納……

烤制使用的還是最古老的

平地堆燒

,底部鋪上木材稻草,在堆積上晾曬乾燥的陶胚,最後裹著一層稻草,最重要的還要將稻草外部塗上一層泥土,但泥土不能蓋嚴實,需要留個點火口和通風口,這種平底堆烤,

能使溫度達到800-1000攝氏度,不僅能使溫度保持較久,烤製出來的傣陶顏色也均勻。

在談話間叔叔指著櫃子中間的刻畫的傣陶無奈的說“這些就是我們現在還在不斷更改的新式傣陶,比之前的傣陶外壁形狀更好看,時代不一樣了,大家追求的不一樣了,雖然不想更改但也沒辦法”。

傣陶裡裝載了四千餘年的西雙版納……

傣陶裡裝載了四千餘年的西雙版納……

玉勐外婆曾說過的一句話

“也許我們這一代知道傣陶是怎麼製作的,如果我們也不做了,到了下一代可能只能在博物館看傣陶或者文中去了解傣陶認識傣陶了”。

傣陶裡裝載了四千餘年的西雙版納……

傣陶裡裝載了四千餘年的西雙版納……

聽完這些話,我沉思了,作為我們這代人對於傳統文化傳承及認知稀少深表愧疚,但還好有這些手工藝者的堅持,她們繼續在用雙手為世人演繹自己的故事。

傣陶裡裝載了四千餘年的西雙版納……

期間,玉勐外婆與姐妹相約到來,雖隔著輩分我們依然能一起嬉談,不由的讓我想起了遠方的外婆,和玉勐外婆一樣,她們這代人只想把最好的留給下一代。

—玉勐傣陶

本期編輯丨玲玲

文章宣告丨魅力版納親測出品,如需轉載,請聯絡授權!

TAG: 傣陶外婆玉勐烤制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