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齊齊哈爾洪河遺址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首次在嫩江流域揭露和明確了史前聚落的形態,對於中國史前考古的聚落研究具有特定的意義。環壕的出現,大型房址的使用,說明嫩江流域新石器晚期漁獵文化存在定居模式的,縮短了新石器晚期嫩江流域社會發展程序與同時期中華文明核心區的時間差。

黑龍江齊齊哈爾洪河遺址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洪河遺址位置示意圖

洪河遺址位於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杜爾門沁達斡爾族鄉洪河村南約1公里處,坐落於嫩江中游右岸高出江面約10米、地勢平坦二級臺地的臨江邊緣,東北隔江與梁思永先生1930年發掘的昂昂溪五福C遺址相距約10公里相望,海拔156米。遺址堆積深厚,文化層厚2。5-3米,儲存良好。

為科學地界定梁思永先生髮現的昂昂溪文化內涵、性質與年代,在國家文物局的支援下,2013、2014、2015、2017年,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對洪河遺址進行了四次發掘,2018-2019年的發掘是第五次。2017年及以前的發掘成果,明確了洪河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存與昂昂溪文化屬於同一類遺存,屬昂昂溪文化的典型遺址,是昂昂溪文化的中心聚落。國內多家媒體對洪河遺址2017年的發掘情況進行了報道,發掘成果和學術意義受到到了國家文物局的重視。2018年3月,國家文物局辦公室專函黑龍江省文物局,對齊齊哈爾洪河遺址考古工作提出了指導意見。要求“進一步搞清遺址佈局,深化對其價值和內涵的認識。同時,積極開展周邊區域考古調查,充分掌握相關聚落分佈情況。考古工作中應注意開展生態環境、生業方式等課題研究,推進對黑龍江流域早期社會面貌和文明發展狀況研究。”

黑龍江齊齊哈爾洪河遺址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洪河遺址年度發掘區位置示意圖

黑龍江齊齊哈爾洪河遺址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2019年洪河遺址發掘航拍圖

2018-2019年洪河遺址的發掘工作是按照國家文物局指導意見的要求開展的。分為東、西二區進行,相距約90米。布方加上擴方,揭露面積約1600平方米。清理出新石器時代、夏商時期、兩週時期、清代等不同時期文化遺存。

黑龍江齊齊哈爾洪河遺址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發掘東區新石器夏商時期遺存俯瞰

黑龍江齊齊哈爾洪河遺址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發掘西區新石器夏商時期遺存俯瞰

黑龍江齊齊哈爾洪河遺址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蚌飾(19QHF13 :1)

黑龍江齊齊哈爾洪河遺址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骨梗石刃刀(19QHF7:1)

黑龍江齊齊哈爾洪河遺址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骨槍頭(19QHF16:1)

黑龍江齊齊哈爾洪河遺址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骨飾(19QHF16內H)

黑龍江齊齊哈爾洪河遺址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骨魚鏢(19QHF10:1)

黑龍江齊齊哈爾洪河遺址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骨魚鏢(19QHF10:2)

黑龍江齊齊哈爾洪河遺址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骨魚鏢(19QHF12:?)

黑龍江齊齊哈爾洪河遺址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骨魚鏢(19QHH42:1)

黑龍江齊齊哈爾洪河遺址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骨魚鏢(19QHHG5E:1)

黑龍江齊齊哈爾洪河遺址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骨錐(19QHF16:2)

黑龍江齊齊哈爾洪河遺址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環狀石器(19QHF13:6)

黑龍江齊齊哈爾洪河遺址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施紋骨梗(19QHF7:2)

黑龍江齊齊哈爾洪河遺址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施紋骨權杖首(19QHF8:1)

黑龍江齊齊哈爾洪河遺址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石鏃(19QHF16:3)

黑龍江齊齊哈爾洪河遺址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陶罐(19QHF8:2)

黑龍江齊齊哈爾洪河遺址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陶罐(19QHF13 :1)

黑龍江齊齊哈爾洪河遺址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陶罐(19QHH18:2)

黑龍江齊齊哈爾洪河遺址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陶罐(19QHN260E150:1)

清理新石器晚期昂昂溪文化房址12座,東、西區分別為6座,其中完整的6座。面積在40-105平方米之間,以60-80平方米的居多。均為圓角長方形半地穴式,確切地應稱為長條形,多數寬(面闊)不及長(進深)的二分之一。進深方向多設3或5排柱洞,中間一排為承重柱洞。另有若干輔助柱洞。有的房址還設有壁洞。居住面較厚硬、經踩踏。門道為不規則長方形,方向以西北東南向為主,零星東北西南向。出土器物包括陶、石、骨角蚌等質地,陶器器形有罐、碗、壺、杯等。石器主要為壓制石鏃、刃、鑽,還有磨製環狀器等。骨角蚌器主要包括骨鏢、槍頭、錐、骨梗石刃刀、刀梗、飾品、權杖首,角錘,蚌飾品等。尤以骨鏢形制富於變化,工藝精湛。

清理夏商時期房址1座(在西區),為昂昂溪文化與白金寶文化之間的過渡遺存。圓角長方形半地穴式,面積為28。2平方米。門道為不規則長方形,方向為北南向。房址的長寬比縮小。遺存面貌更接近於昂昂溪文化。

黑龍江齊齊哈爾洪河遺址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發掘西區兩週時期遺存俯瞰

清理兩週時期白金寶文化房址12座,東、西區分別為5座和7座。面積在25—55平方米。均為不規則圓角長方形半地穴式,房址的長寬比接近,不設門道。有的能看出利用木梯出入的跡象。出土器物包括陶、石、骨等質地,陶器器形有鬲、罐、碗、壺、支座和紡輪等。

黑龍江齊齊哈爾洪河遺址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發掘西區清代墓葬俯瞰

清理清代墓葬81座(僅在西區),為長方形半地穴土壙有單木棺,絕大多數為仰身直肢,以單人葬為主,還有雙人、三人和四人葬;墓向基本一致,東北西南向,隨葬品較為繁雜,包括銅、鐵、骨、石、錫、琉璃、木、瓷、釉陶等質地,以飾品、小型工具和武器為主。

黑龍江齊齊哈爾洪河遺址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3號環壕西段解剖清理

黑龍江齊齊哈爾洪河遺址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5號環壕東段(左)、4號環壕西段(右)通江剖面

新石器晚期環壕的發現與清理,是此次發掘工作的重點。新鑽探出新石器晚期環壕3條,加上2017年已鑽探的2條新石器晚期環壕。洪河遺址已發現5條沿嫩江相鄰並列分佈的新石器晚期環壕(沿嫩江自東北向西南編號為HG1-HG5)。2013年發掘區在HG3內,2014、2015、2017年發掘區在HG4內。2018-2019年東發掘區在HG4內,西發掘區在HG5內。洪河環壕是新石器晚期修建並利用,沿用到夏商時期;兩週時期已填平,並在之上建造房屋。

對5條沿嫩江相鄰並列分佈的新石器晚期環壕中相鄰的3條(HG3-HG5)分別進行了東西二段的解剖清理,並清理出其通江剖面。

透過對3條新石器晚期環壕的解剖清理及其通江剖面的清理,基本弄清了其形狀與結構、挖建年代與時序、挖建過程、使用與廢棄過程。初步判定此類環壕不是封閉的,開放的一側利用嫩江做為天然屏障。

2018-2019年洪河遺址的發掘,為嫩江流域新石器晚期至清代的考古學研究和人群的經濟社會發展研究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首次在嫩江流域揭露和明確了史前聚落的形態,對於中國史前考古的聚落研究具有特定的意義。環壕的出現,大型房址的使用,說明嫩江流域新石器晚期漁獵文化存在定居模式的,縮短了新石器晚期嫩江流域社會發展程序與同時期中華文明核心區的時間差。這將改變中國歷史的傳統認識,將嫩江流域進入文明社會門檻提前了千餘年,進而改寫黑龍江流域的文明史,極大地增強了黑龍江省人民的地域自信和文化自信。

(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富拉爾基區文物管理所 張偉)

編輯:韓旭川

稽核:賈昌明

轉載請在醒目位置註明來源及作者 侵權必究

TAG: 環壕發掘洪河新石器嫩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