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我們如何觀察人

孔子教我們如何觀察人

《論語 為政》第十章,孔子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大意是:“看他所做的事,瞭解他的行事之道,探究他行事的心願,這個人還有什麼能隱匿的呢?”

孔子教我們觀察一個人,可以從這樣三個方面去觀察。首先,最為基本的,就是看他做了些什麼。“所以”就是“所為”的意思。其次,就是看他做事情的方式、風格、路徑等。“所由”,就是“所由之路”,也就是行事之道。最後,就是看他行事的動機,他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才安心。這三個方面看下來,一個人就很難把他的本質隱藏起來了。

某地發生了嚴重的自然災害,三個企業的大老闆,甲、乙、丙,都帶領滿載救災物資的汽車數輛,前往災區救濟災民。看看他們的所為,知道他們都不錯,都在做善事。

到了災區,老闆甲和老闆丙,在給災民分發救災物資的時候,噓寒問暖,很是親切。老闆乙呢?覺得自己是救濟者,佔有道德優勢,對災民一副施捨者的做派,接受救濟的災民,有一種吃了“嗟來之食”的感覺。這三個老闆的兩種行事之道不同吧?他們之間,有沒有高下之分?

老闆丙,看到電視上播出了關於自己在災區發放救災物資、對災民噓寒問暖的新聞,以及媒體對自己的採訪後,第二天,儘管物資還沒有發放完畢,就卸下車,堆在一塊空地上,和部下一起打道回府了,因為,他提升企業知名度和形象的目的,已經達到了,他可以安心了。

老闆甲呢?救災物資發放完畢後,看到災民生活已經不成問題,生產也可以在短時間內恢復,也就放心了,於是也打道回府了。

那麼,老闆甲和老闆丙相比,有沒有高下之別?

TAG: 老闆救災物資災民行事災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