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與罰》:一個人痛苦的根源,高估自己

作者 | 樊登讀書 · 木木林

主播 | 樊登讀書 · 北辰

解讀預告

遇見 · 在書中遇見未知的自己。

各位書友晚上好,歡迎來到由樊登讀書出品的讀好書欄目

《遇見》

魯迅曾說自己最敬仰的作家只有兩位,一個是寫《神曲》的但丁,還有一個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

今天給大家分享為陀思妥耶夫斯基帶來世界性聲譽的鉅著——

《罪與罰》

1860年,一位俄國作家在閱讀法國的刑事案件彙編時,被一宗殺人案吸引。

一名法學系的青年,為了搶錢殺死一位老太婆。

被捕後,青年寫詩歌和回憶錄辯解,說自己不是普通的罪犯,而是與社會不公作鬥爭的勇士,是社會的犧牲品。

作家為此深受觸動,決定將它改編為小說。

此時作家或許不會想到,這部小說會在6年之後,將他推向文學界的又一座高峰,使他成為與托爾斯泰齊名的人物。

這位作家,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

而這部凝結了他深邃思想的鉅著,是被《紐約時報》評為“世界十大文學經典”的《罪與罰》。

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透過對一個殺人犯內心世界事無鉅細地剖析,勾勒出人性的善與惡,罪與罰。

有人說:《罪與罰》寫透了人人都知道,但卻不敢說的人性陰暗面。

它讓我們在善惡交織的縫隙中,窺探到人心的一種惡,那就是高估自己,低估人性。

《罪與罰》:一個人痛苦的根源,高估自己

高估能力,釀成災禍

拉斯柯爾尼科夫是一名法律系的大學生。

因家境貧寒,他不得不早早輟學,靠著家裡的接濟艱難度日。

他想靠學識謀求一份工作,可面試的人見他衣著破舊後立馬將他攆走。

他無力償還房租,但房東太太步步緊逼,甚至為此還斷了他的餐食。

走投無路的困境裡,拉斯柯爾尼科夫得出一套“價值理論”。

他認為人類社會有兩種人,一種是凡人,一種是非凡的人。非凡的人,像凱撒和拿破崙,可以為了更崇高的目的而清除一切必要障礙。

而拉斯柯爾尼科夫認為自己屬於“偉人”行列。

為了驗證這一點,他計劃殺死那些醜惡的富人,搶走他們剝削窮人獲得的錢,把錢財分給飽受苦難折磨的窮人。

這個計劃令他無比興奮,他感覺自己彷彿變成了超人,在對這個醜惡的世界宣戰。

一個月後,他按照計劃,殺死了放高利貸且平日裡對窮人尖酸刻薄的老太婆。

可殺了人後,拉斯柯爾尼科夫卻陷入了深深的恐懼中。

他發現,“殺人”並沒有讓他成為偉人。

一方面,他時刻擔心事情敗露,不敢用搶來的錢救助窮人;

另一方面,他始終無法逃脫內心深處的自我詰責,即便殺死的是他認為對社會有害的人。

結果,拉斯柯爾尼科夫陷入了漫長的痛苦與掙扎。

其實,拉斯柯爾尼科夫的痛苦,從他自視為“偉人”那一刻起,就已如同命運的齒輪般無法逆轉。

詩人魯藜曾說:“老是把自己當作珍珠,就時時有被埋沒的痛苦。”

一個人一旦自恃過高,就會變得浮躁,對很多目標判斷不清,導致事情超出自己能力。

就像小說裡的拉斯柯爾尼科夫,明明連經營好自己生活的能力都沒有,卻不切實際地幻想成為劫富濟貧的大英雄。

生活中,那些太拿自己當回事的人,往往都是太過高估自己的能力。

他們沉浸在自己編織的夢境裡,目空一切,自命不凡。

殊不知,當能力配不上野心時,夢想只會成為身上的枷鎖。

把自己抬得越高,最終只會摔得越慘。

《罪與罰》:一個人痛苦的根源,高估自己

高估位置,難得人心

古希臘哲學家特萊斯曾說:“人生最困難的事情是認識自己。”

現實中,讓人飽受折磨的,往往不是能力的缺陷,而是無法認清自己的位置。

小說中,家境富裕的盧仁就是這樣一類人。

盧仁是杜尼婭的未婚夫。

但他選擇和杜尼婭訂婚,並非出於真心,而是出於一種齷齪的想法:娶一個家境貧寒的妻子,能更有利於操縱對方。

在得知杜尼婭同意這樁婚事後,他更加篤定了這一信念。

隨後,他大搖大擺來到杜尼婭的哥哥——拉斯柯爾尼科夫家中,以為對方會對他畢恭畢敬。

沒曾想,拉斯柯爾尼科夫絲毫沒將他放在眼裡。

吃了癟的盧仁心生恨意,寫了封信寄給杜尼婭和她母親。

在信中,他將拉斯柯爾尼科夫描述成為壞人,誣陷他與一名妓女有不正當的金錢往來。

並以此要挾杜尼婭,稱在當晚的聚餐上,不想見到拉斯柯爾尼科夫。

然而,盧仁還是高估了自己在杜尼婭心中的位置。

起初,杜尼婭只是為了能供哥哥繼續念大學,才考慮嫁給盧仁。

後來,在得知盧仁信中控訴哥哥的內容子虛烏有後,杜尼婭對他更加反感。

最終,杜尼婭決定和他解除婚約,盧仁只能悻悻離開。

他想不通,為何自己以一介富商的身份迎娶杜尼婭,對方竟如此“不識抬舉”。

他沉浸於自己金錢、權力、地位在對方面前的壓倒性優勢中,始終以高人一等的姿態示人,以為杜尼婭離不開自己。

但其實,他所以為的不可替代,在他人眼中不過是可有可無。

反觀我們生活中,也不乏像盧仁這樣的人:

職場上,有人仗著自己資歷老,理所應當地認為新人要在自己面前低三下四;

生活中,有人仗著自己擅長某個領域,在請教的人面前裝腔作勢,耀武揚威;

他們總以為別人離不開自己,以為別人怕失去自己。

可實際上,這世上並沒有誰真的離不開誰。沒有了他們,別人的日子照樣過。

村上春樹說:

“自以為是,是最可怕的東西”

人一旦無法認清自己,過高地估計自己對周遭的影響,只會被一葉障目,看不見山外之山,人外之人。

為人處世,不把自己看得太重,是一種智慧;不把別人看得太輕,是一種修養。

《罪與罰》:一個人痛苦的根源,高估自己

認清自己,才能自救

離開老太婆家後,拉斯柯爾尼科夫發了高燒,昏迷了3天。

等他醒來後,警察找上了門,所幸與這起案件並無牽連。

可當他準備離開警局,聽到有人在議論老太婆被殺案時,又被嚇暈過去。

清醒後,他越想越怕,擔心自己在警局昏厥會引起懷疑。

巨大的壓力下,老太婆死前那張驚恐的臉如夢魘般,在他腦海裡揮之不去。

他想去自首,結束這可笑的鬧劇。但一場車禍改變了他的主意。

一名酒鬼被馬車碾壓,拉斯柯爾尼科夫將他送回家中。

期間,拉斯柯爾尼科夫認識了酒鬼的女兒索尼婭。

談話中他了解到,索尼婭和她的後母和弟弟妹妹們並無半點血緣關係。

在父親死後,索尼婭完全可以瀟灑離去,追尋自己的生活。但索尼婭卻寧可犧牲自己,也要扛起照顧他們的重擔。

拉斯柯爾尼科夫對索尼婭十分同情,將全身積蓄給了她。

完成這樁善事後,拉斯柯爾尼科夫感覺內心的罪孽感消散了不少,他似乎有了新的目標。

他放棄自首的想法,繼續用那套“價值理論”麻痺自己。

不久後,案子有了進展。一個油匠撿到老太婆的耳環拿去抵押,成為警察懷疑的物件。

但這反而讓拉斯柯爾尼科夫內心更加不安,因為他知道油匠是個善良的人。

後來,在酒鬼葬禮上,索尼婭遭盧仁陷害,蒙受了不白之冤。

可當拉斯柯爾尼科夫問她是否可能報復盧仁時,索尼婭堅定拒絕:“我怎麼可以決定他人生死?”

這句話猶如一道閃電,直擊拉斯柯爾尼科夫的心靈。

是啊,不管一個人有多醜惡,也不論擁有多麼堂而皇之的理由,誰都無權去左右他人生死。

索尼婭的善良,讓拉斯柯爾尼科夫幡然醒悟。

他終於意識到,自己並不是什麼偉人,僅憑一己之力,他根本無法改變社會不公的現實。

如今,他唯一能夠做的,便是直面過錯,這樣他的靈魂才有被救贖的可能。

西班牙有句諺語:

“自知之明是最難得的知識。”

人活一世,只有擺正自己的位置,看清自己的真實水平,既不高估自己,也不低估別人,才能分清是非曲直,把人生走得平坦。

因為當你認識到自己很渺小的那一刻,可能就是你強大的開始。

認清自己,是我們一生的修行。

《罪與罰》:一個人痛苦的根源,高估自己

寫在最後

故事最後,拉斯柯爾尼科夫接受法庭審判,被流放到西伯利亞。

在漫長的流放歲月中,雖然西伯利亞的寒風冷到刺骨,繁重的體力活讓他疲憊不堪。

但他的內心,卻得到前所未有的安寧。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藉由一個殺人者的救贖之路,記錄整個人類文明可能涉足的泥潭和經歷的苦難。

而這些苦難,或許正源於我們無法看清自己。

《道德經》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看清自己的上限,才不會在好高騖遠中走向沉淪;

看輕自己的分量,才不會在沾沾自喜中迷失方向。

很多時候,打倒我們的不是生活的艱辛,也不是世事的無常,而是深藏在我們內心的自大和狂妄。

終其一生,我們都在和自己的認知做較量。

點個

「在看」

,與書友們共勉。

作者 | 木木林,用光影去雕琢,用文字去詮釋。

欄目主理人 | 徐徐來

排版 | 鄭向北

圖片 |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音樂 | love

《罪與罰》:一個人痛苦的根源,高估自己

TAG: 柯爾尼科夫拉斯自己杜尼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