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如果人生實苦,不如放過自己。

泱泱大唐三百年,數不盡詩詞與歌賦。

歲月不居,道不盡人間滄桑;時節如流,說不完悲歡離合。

李白醉笑: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杜甫輕吟: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唐人之詩,一貫浪漫寫實,大開大合之間自有一番氣魄,自成一派風格。

01。宗室王孫

他是中唐時期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

他被後人稱為“鬼才”,創作的詩文為“鬼仙之辭”。

文學史上常流傳“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

敵兵滾滾,大軍壓境時,他寫下: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聽到絕妙的箜篌聲時,他吟道: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溼寒兔。

行於秋夜的田野時,他發出:

石脈水流泉滴沙,鬼燈如漆點松花。

他還留下了許多絕妙的詩句,有“

天若有情天亦老

”,還有“

雄雞一唱天下白

”。

李賀,今河南宜陽縣人。他自幼體型細瘦,通眉長爪,形銷骨立,長相特別,人稱“鬼像”。

李賀:如果人生實苦,不如放過自己。

他的父親擔心他活不成,便給他取名李賀,字長吉,希望他能夠長命百歲,吉祥如意。

李賀本為唐宗室鄭王李亮(唐高祖李淵的叔叔)的後裔,他對自己有李唐宗室高貴血統非常自豪,他經常提起:“唐諸王孫李長吉”“宗孫不調為誰憐”“為渴皇孫請曹植”。

但實際上李賀家道中落,彼時非常窮困潦倒。

雖然家境不好,顏值不怎麼樣,但是李家非常重視家風的傳承。

他小小年紀便才華出眾,堪稱神童,自小一身傲氣,人稱“鬼才”。

02。聲名鵲起

公元804年春,東都洛陽,花開滿城。

但對於雲韶府中管理宮廷音樂的樂工來說,相比於花開,他們更在意譜新曲,作新歌,供奉皇宮裡的貴人。

一時之間,昌谷李府門外圍滿了慕名求詩的樂工。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李賀的詩歌經過樂工的傳唱竟風靡一時,李賀因此名聲大噪。

可這並不是李賀想要的,身為皇族後裔,卻不料家道衰微,流落於昌谷,現如今藩鎮割據,大唐的疆土已經變成了任人分割的菜園子。

當時慘淡的政治局面,令李賀這個一心擁護李唐王朝的忠實粉絲痛心不已。

漸漸他愛上了兵書,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改變大唐的頹廢。

李賀:如果人生實苦,不如放過自己。

公元807年,京都長安。

頗負盛名的大作家韓愈,倡導古文運動,受到了當朝宰相的賞識,風頭正勝。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韓愈受人詆譭,他怕留在長安會招來禍患,便主動請纓前往東都洛陽任國子監博士。

在洛陽的李賀聽聞訊息,甚是振奮,希望可以得到韓愈指點一番,那必將受益無窮。

於是李賀白日騎驢覓句,暮則探囊整理,焚膏繼晷,十分刻苦,為面見韓愈作了一番準備。

再說韓愈自從擔任國子監博士後,韓家門庭若市,前來求學者絡繹不絕。

愛才惜才的韓愈對此也是來者不拒,有求必應。

投卷求學者雖多,但都是千篇一律,陳詞濫調,毫無新意。韓愈對此不禁失望,激情也慢慢退卻了。

直到一日,下人呈上了一篇新詩卷。

《雁門太守行》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李賀:如果人生實苦,不如放過自己。

一詩念罷,韓愈立即讓下人請李賀進門。

韓愈誇讚李賀,此詩可謂百年難遇,詩中用詞機巧,設色濃妙,意趣瑰詭,才力絕人。

韓愈當時在文壇的地位非常高,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李賀能得韓愈如此誇讚,實屬不易。

在韓愈的舉薦之下,李賀也漸漸融入了以韓愈為中心的文人群體,使得初到洛陽的他名聲大震。

03。仕途失意

就在此時,李賀想借此機會參加科舉一展才華時,命運和他開了個天大的玩笑。

他的父親,李晉肅病逝了,李賀只得回家守喪。

當時,服喪務必以三年全期為限,所以直到元和五年(810年)韓愈才給李賀寫信勸他考取進士。

公元809年,李賀“丁憂”期滿,他再次來到東都洛陽,為了自己的仕途重新拼搏,結交人脈。

韓愈聽聞李賀又回東都,便和皇甫湜一同看望李賀。

李賀遂作詩一首:

《高軒過》

華裾織翠青如蔥,金環壓轡搖玲瓏。

馬蹄隱耳聲隆隆,入門下馬氣如虹。

雲是東京才子,文章鉅公。

二十八宿羅心胸,九精照耀貫當中。

殿前作賦聲摩空,筆補造化天無功。

龐眉書客感秋蓬,誰知死草生華風。

我今垂翅附冥鴻,他日不羞蛇作龍。

李賀:如果人生實苦,不如放過自己。

韓愈和皇甫湜聽後大讚,兩人建議李賀繼續參加科舉,這和李賀的計劃不謀而合。

李賀:如果人生實苦,不如放過自己。

《李賀詩人像》袁武 作

公元810年秋,21歲的李賀參加河南府試,作《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並閏月》。

不出所料,獲得鄉試第一名,年底計劃前赴長安參加科舉考試。

此時的李賀並不知道,一場針對他的陰謀正向他席捲而來。

從洛陽來長安的考生,統一被安排在河南府設在長安的驛站。

此時一則揭發李賀不避父親名諱,入試進士,是為不孝的帖子四處流傳。

李賀父名“晉”與“進”同音。

世俗的偏見是可怕的,李賀氣憤難當卻又無計可施。

他最終還是沒有頂住輿論的壓力,放棄了科舉考試的機會。

他也是幸運的,因為他是王室皇孫,官位上可以享受世襲,再加上韓愈的推薦,公元811年,李賀來到長安,任太常寺奉禮郎。

在這個職位上,李賀整整幹了三年,他空有一番抱負,卻毫無用武之地,而且微薄的收入只能維持基本的生活開銷。

李賀不願如此平庸地活著,文不行那就從武,他確定去邊塞從軍。

04。棄文從武

公元813年,李賀以生病為由辭去了奉禮郎的職務,隻身前往潞州投奔朋友潞州節度從事張徹。張徹熱情地招待了李賀,並讓他在軍中擔任文職。

當時北地藩鎮割據,各地節度使自以為是,妄自尊大。朝廷對藩鎮的態度也是忽冷忽熱搖擺不定。時任昭義軍將領郗士美也是心有圖謀而無所作為。

公元814年春,兩處藩鎮人馬想要奪取潞州地盤的輜重和糧草。

李賀隨張徹開赴前線,當昭義軍兩日急行到達之後,發現敵軍並無南下跡象,郗士美便下令進城休息。

李賀覺得此舉不妥,應該向北進軍,和張徹研究了一番作戰計劃。張徹隨即上報郗士美,郗士美大呼妙計,此戰昭義軍全殲敵眾。

但是,受到打擊的敵眾彙集了周邊幾十萬人馬打擊昭義軍的兩萬人馬。

附近的藩鎮也被昭義軍的大勝深深震撼,他們紛紛封鎖邊境,並經常上書朝廷彈劾昭義軍。

李賀對此異常氣憤,他恨各藩鎮兵將擁兵自重,垂涎大唐,他怨朝廷為何不能狠下決心,剷除藩鎮。

李賀:如果人生實苦,不如放過自己。

《李賀畫像》1986年 範曾 作

公元815年,唐憲宗元和十年六月的一天。

大唐鐵血宰相武元衡和主戰派大臣裴度走在上朝的路上。突然,一群黑衣死士襲來,武元衡當場被殺,首級被取走。裴度跌入水中,僥倖逃過一劫。

訊息傳來,朝野震驚,唐憲宗龍顏大怒。

千里之外滁州昭義軍大營內,一個身形枯槁,慘白似鬼的年輕人聽到這個訊息後卻兩眼放光,透著一股狂熱。

他知道機會來了。

公元816年,元和十年正月。唐憲宗下令討伐藩鎮。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這便是李賀的志向,輔佐將帥,報效朝廷。

05。英年早逝

隨著曠日持久的戰事,李賀發現大唐的人心已經散了。再也不是皇帝登高一呼,將士們前仆後繼的場面了。

如今的李唐已經不是當初的李唐了,李賀逐漸感到憤懣,總是昭義軍在孤軍奮戰,那些節度使都暗懷鬼胎相互算計。

這人間怎麼變成了地獄,到處都是惡鬼。

這段時間,李賀的詩歌創作突然改變了方向。神秘、悽清、空靈、虛幻,憂國情懷溢滿筆尖。

這一仗毫無懸念,昭義軍疲憊不堪,潰不成軍,最終郗士美僅帶幾百殘兵逃了回來。

半個月後,在朝中一片主和聲中,郗士美無可奈何,只能告病。

張徹也整日裡無事可做,回到長安家中。

李賀知道自己已經無緣為軍隊效力,便也踏上了歸途。

《苦晝短》

飛光飛光,勸爾一杯酒。

吾不識青天高,黃地厚,

唯見月寒日暖,來煎人壽。

食熊則肥,食蛙則瘦。

神君何在,太一安有。

天東有若木,下置銜燭龍。

吾將斬龍足,嚼龍肉。

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何為服黃金,吞白玉。

誰似任公子,雲中騎碧驢。

劉徹茂陵多滯骨,嬴政梓棺費鮑魚。

李賀:如果人生實苦,不如放過自己。

李賀漸漸無望,感到自己時日不多,在詩中經常出現鬼燈、秋墳、衰蘭、腐草等。

奔波多年的李賀身體已經油盡燈枯,卻依舊壯志難酬,大唐的江山始終是他的執念。

公元817年,李賀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詩作,不久病卒,英年早逝,享年27歲。

少年喪父,中年喪偶,晚年喪子乃人生三大悲事。

李賀少年時父親就病逝了,獨留母親和他相依為命,所以他的性格極為敏感。

成年後本想為朝廷效力,但仕途上的失意和當時慘淡的政治局面更是給了他沉重的打擊。

李賀的勤奮雖然沒有換來“收取關山五十州”的現實理想,但給後人留下了雄奇、詭譎的詩篇,足以名垂詩史。

人生最難的修行是與自己和解。

他最終還是沒有放過自己,在憤懣和憂鬱中離世。

其實越長大就越發現,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世界很大,我們很小。

我們總是渴望實現少年的抱負,但結果卻不盡如人意。

其實,活著便是活一種心態,如果人生實苦,不如放過自己。

END

李賀:如果人生實苦,不如放過自己。

愛我,請給我點在看

TAG: 李賀韓愈張徹郗士義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