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龍仁 | 遺失在海外的南北朝佛教雕塑

《5—14世紀中國雕塑》一書為初版於1925年,為西方中國藝術史研究巨擘喜龍仁的名作,直至今天仍被西方學者奉為研究中國古代雕塑的“聖經”,對梁思成《中國雕塑史》的寫作影響巨大。書的圖錄部分收錄了近千張圖片,這些圖片又以佛教雕塑為主。這一點喜龍仁在開篇就提到了:“5—14世紀的中國造型藝術主要服務於佛教。”他對中國佛教雕塑評價頗高:“中國的佛教雕塑一方面有意忽略了人物的性格特徵和形體結構,比西方的宗教雕塑更受約束、更為刻板;另一方面又具有更深、更廣的影響力,其中的佳作已經超越了西方社會生活與藝術的典範,達到了精神層面的成功和完美的平衡。”

書中提到:“進入公元5世紀,佛教主題的雕塑開始佔據主導地位”。的確,南北朝時期是佛教文化在中國的迅速傳播發展時期。這一時期大量的佛學經典被譯成漢語,湧現了一批講經傳道、創立宗派的佛學大師。作為佛教文化藝術重要表現的佛雕雕塑,在這一時期開始迅猛發展,在中國雕塑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山西雲岡石窟、河南龍門石窟是從這一時開始興建,其中的早期石窟造像特徵鮮明,有別於隋唐巔峰時期的造像。不過這些早期石窟造像多有損毀,加之後世的粗糙修復,留有許多遺憾,“只有在個別遠離寺廟、不太重要的小洞窟內,或者是某些高處的摩崖窟龕中,才能看到一些躲過修補、儲存相對完好的造像”。這一時期的其他佛教雕塑,如人物造像、造像碑等,都具有明顯的早期佛教雕塑特徵。這些早期佛教雕塑歷經歲月洗禮與歷史洪流留存下來的相對較少,有些輾轉流落海外,成為海外博物館、美術館以及古董商、私人收藏家的珍藏。然而相當一部分已經下落不明,更有一些屢遭劫難,絕跡世間。由此可見,書中展示這些雕塑影像尤為珍貴,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與歷史意義。

南朝·宋、齊、梁 公元420年—557年

喜龍仁 | 遺失在海外的南北朝佛教雕塑

佛首。位於南京棲霞寺內壁龕中(參見寺內吳越時期寶塔的相關介紹)。佛首很尖,造型非常古樸,進一步表明壁龕和石窟開鑿於梁代。淺灰色砂岩。高5英寸。作者收藏。

喜龍仁 | 遺失在海外的南北朝佛教雕塑

釋迦牟尼佛坐像。坐於四足臺座上,結禪定印,葉形大背光上刻有渦紋和火焰紋。南朝宋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鎏金銅像。高1英尺2。5英寸。此前由端方收藏(參見端方《陶齋吉金錄》,第8卷,第1~2冊)。

喜龍仁 | 遺失在海外的南北朝佛教雕塑

釋迦牟尼佛坐像。結跏趺坐於方臺上,置於四足基座上。雙手缺失,頭部毀壞。葉形背光上刻有火焰紋和兩尊菩薩。南齊建武元年(公元494年)。淺灰色石灰石。高1英尺6英寸。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收藏,波士頓。

這座石碑是我們已知的唯一一件標明確切年份的南朝石雕作品。

喜龍仁 | 遺失在海外的南北朝佛教雕塑

釋迦牟尼佛坐像。坐於四足臺座上,結禪定印,葉形背光上刻有火焰紋以及三尊浮雕小佛。造像屬於犍陀羅樣式。南朝宋元嘉二十八年(公元451年)。鎏金銅像。高5英寸。弗利爾美術館收藏,華盛頓。

北朝·北魏 公元386年—534年

喜龍仁 | 遺失在海外的南北朝佛教雕塑

雲岡石窟4號窟。中央立柱南面。柱子在這個小洞窟中佔據了一半空間,刻有一尊立佛和兩尊菩薩,上方有許多淺浮雕信徒。這些造像底部遭受侵蝕,但是上部儲存相對較好,是雲岡石窟早期雕塑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

喜龍仁 | 遺失在海外的南北朝佛教雕塑

雲岡石窟11號窟外側壁龕。佛像結跏趺坐,可能是釋迦牟尼。兩側各立一菩薩,還有一些小壁龕,每個小壁龕裡都坐著一尊菩薩。主佛比真人稍大,是雲岡石窟最富表現力的作品之一,完全沒有後世修補的痕跡。

喜龍仁 | 遺失在海外的南北朝佛教雕塑

雲岡石窟13號窟外側壁龕。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右手施無畏印。葉形大背光上裝飾著小佛和火焰紋。兩側各站一信徒,再遠處各有一稍大些的菩薩。龕樑上裝飾著很多小壁龕,裡面有坐佛。主佛比真人要大,是雲岡石窟早期風格的典型代表。

喜龍仁 | 遺失在海外的南北朝佛教雕塑

雲岡石窟20號窟。洞窟前半部分已坍塌,大佛現在幾乎處於露天狀態。主佛被稱為奇蹟,即一佛化千佛。大佛正在打坐,雙手損毀,雙腿埋入土中。地上部分高約32英尺。

喜龍仁 | 遺失在海外的南北朝佛教雕塑

菩薩坐像。結跏趺坐,右手施無畏印。風化粗糙的砂岩。高5英尺。萬涅克收藏,巴黎。賽努奇博物館展出。

喜龍仁 | 遺失在海外的南北朝佛教雕塑

菩薩坐像。結跏趺坐,右手施無畏印。風化粗糙的砂岩。高4英尺9英寸。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紐約。

這兩尊造像都來自雲岡石窟,可能是23號窟或29號窟。

喜龍仁 | 遺失在海外的南北朝佛教雕塑

大造像碑正面。釋迦牟尼佛立像,葉形背光。頭光裡有過去七佛,背光外緣飾火焰紋。佛右側是九個小供養人。石碑下面已損壞,其他的次要人物只能看到部分。高7英尺。西奧多·考特收藏,北京。

喜龍仁 | 遺失在海外的南北朝佛教雕塑

造像碑。正面是釋迦牟尼佛坐像,結跏趺坐,右手施無畏印。背光上飾有過去七佛和飛天。主佛兩側各立一菩薩,基座上裝飾著一排淺浮雕供養人。背面有一佛兩菩薩,以及眾多供養人,均為極淺的浮雕。景明元年(公元500年)。灰色硬質石灰岩。高4英尺2英寸。查爾斯·維涅收藏,巴黎。

喜龍仁 | 遺失在海外的南北朝佛教雕塑

菩薩頭像。來自石窟寺。灰色砂質石灰石。高12英寸。帝國大學文學院收藏,東京。1923年9月可能毀於地震。

喜龍仁 | 遺失在海外的南北朝佛教雕塑

坐佛。禪定印不夠標準。造像下部缺失,鼻子修補過。砂質石灰石。高3英尺1。5英寸。帕裡什·沃森收藏,紐約。

喜龍仁 | 遺失在海外的南北朝佛教雕塑

坐佛。和前一張圖坐姿相同。灰色石灰石,這種石材更像出自龍門石窟而非石窟寺。高3英尺7。5英寸。查爾斯·維涅收藏,巴黎。

喜龍仁 | 遺失在海外的南北朝佛教雕塑

菩薩坐像。頭戴高寶冠,身披長帔巾,結跏趺坐於方形基座上。長裙衣紋流麗。右手施無畏印,左手缺失。菩薩直面前方,身後原本應該有一塊大背光,或原本位於壁龕內。來自洛陽白馬寺。灰色石灰石,外部有黃色泥層。高6英尺。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收藏,波士頓。

喜龍仁 | 遺失在海外的南北朝佛教雕塑

造像碑正面。釋迦牟尼立像,右手施無畏印。右側是彌勒菩薩,左側是持蓮觀音,兩菩薩均立於蓮座上。主佛背光上裝飾著幾尊小佛和一些飛天,邊緣裝飾著火焰紋。風化的灰色石灰石。高4英尺3英寸。查爾斯·維涅收藏,巴黎。

觀音菩薩立像。身後是葉形大背光。紅色砂岩,有彩繪痕跡。高19。5英寸。據說來自鄜州石泓寺。東京美術學校收藏,東京。

造像碑正面。釋迦牟尼佛立像,右手施無畏印,左手結與願印。兩側分別為觀音菩薩和彌勒菩薩,立於蓮座上,下方各有一個扭曲的夜叉。頭光的圖案是一朵大蓮花,外圍兩圈刻有坐佛和飛天。葉形背光上部破損。灰色石灰石,彩繪保留較多。高3英尺6英寸。弗利爾美術館收藏,華盛頓。

釋迦牟尼佛和多寶佛坐像。結跏趺坐。寬大的葉形背光上刻有火焰紋和華蓋。方形基座下方有一個四足高臺座,臺座前方兩足上各有一個平雕人像,手持蓮花。背面為平雕的釋迦牟尼佛和多寶佛。神龜二年(公元519年)。鎏金銅像。高9。5英寸。斯托克雷特收藏,布魯塞爾。

菩薩立像。可能是彌勒菩薩,立於覆缽上,下方有一雙層高臺座。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持寶瓶。葉形背光上裝飾著火焰紋。神龜三年(公元520年)。鎏金銅像。高10。5英寸。弗利爾美術館收藏,華盛頓。

北朝·西魏 公元535年—556年

釋迦牟尼佛坐像。結跏趺坐,右手施無畏印。兩側侍立觀音和彌勒,兩菩薩腳下各有一護法獅子。背光頂部已破損,上面裝飾著彎曲的藤蔓和葉子。四足臺座正面刻有兩個手持蓮花的沙門和一個小香爐,均為淺浮雕。來自西安府草堂寺。黃色蛇紋石灰石。高16。5英寸。早崎收藏,東京。

造像碑正面。三尊菩薩立像,中間最大的一尊雙手各施無畏印、結與願印。高基座正面裝飾一香爐兩獅子。大魏元年(公元554年)。蛇紋石灰石。高16。5英寸。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收藏,波士頓。

北朝·東魏 公元534年—550年

造像碑正面。菩薩站在蓮座上,旁邊是兩個手持蓮花的比丘。葉形大背光只有下部保留下來,邊緣裝飾著火焰紋。高基座上是淺浮雕,一個蹲著的童子託舉起一個香爐,香爐兩側站著一男一女兩個供養人以及他們的僕人。天平四年(公元537年)。灰色石灰石。高1英尺11英寸。耶內收藏,於1923年4月在紐約售出。此前由端方收藏。

造像碑正面。釋迦牟尼立像,右手施無畏印,左手結與願印。大背光頂部破損,剩下的部分邊框內裝飾著蓮花和童子,邊緣有火焰紋。灰色石灰石,有彩繪痕跡。高4英尺3英寸。費城大學博物館收藏,費城。

造像碑正面。釋迦牟尼立像,右手(部分已毀壞)舉起,施無畏印,左手放低,結與願印。他的旁邊有兩個淺浮雕比丘,可能是佛的弟子。上方還有兩個拜倒在地上的比丘,再往上是兩尊坐在蓮座上的佛,頂部有兩個飛起的那伽。背光裝飾著纏枝花紋。天平四年(公元537年)。灰色硬質石灰岩。高17。5英寸。帝國大學文學院收藏,東京。

這座石碑來自山東曲阜,材質是一種硬質灰色石料,在其他的山東雕塑中也可以見到。該造像可能已在1923年毀於地震。

菩薩半身像的上部。腰部和肘部以下被砍斷。雲母大理石。高11英寸。可能來自直隸定州。作者收藏。

持蓮觀音立像。手持蓮花花苞以及常見的葉形標誌物。圓形臺座上裝飾著蓮花,下面是方形高底座。葉形大背光上沒有裝飾。衣褶在兩邊形成羽翼狀的尖角。元象元年(公元538年)。雲母大理石,部分彩繪。高1英尺4英寸。耶內收藏,於1923年4月在紐約售出。之前由端方收藏。

北朝·北齊和北周 公元550年—581年

菩薩立像(從正面砍下)。立於蓮座上,雙手持一葫蘆狀物體。橢圓形大背光。雕像正面向前,很平,背部貼牆。從材質和風格來看,這件雕塑來自天龍山早期洞窟。紅色砂岩。高2英尺1英寸。作者收藏。

造像碑正面。方形大壁龕分為兩層,上層是一尊佛,坐在祭臺樣式的底座上,兩旁各站著四個人——比丘和菩薩。這些人物上方是坐在蓮花上的四尊佛,與主佛一起構成五方佛。下方區域是六尊坐在蓮花上的佛,中間是一些供養人,還有一個大香爐或聖物匣。灰色石灰石,帶有棕色光澤。高2英尺1英寸。保羅·馬隆收藏,巴黎。

造像碑正面。兩菩薩並排在樹下打坐,上方的小壁龕裡有兩佛像。壁龕由一些小飛天托起,樹枝間的其他飛天托起花環,兩那伽托起頂部的小佛塔。主像旁邊有兩小比丘,其中一個已丟失。基座正面有一香爐,香爐下方有一童子,兩側各有一坐獅一護法。獅子上方有兩個小壁龕,裡面坐著比丘。河清元年(公元562年)。雲母大理石。高3英尺2英寸。弗利爾美術館收藏,華盛頓。

五尊造像。可能原本出自同一座大造像碑。中間可能是釋迦牟尼佛坐像,兩側是阿難和迦葉兩弟子以及兩菩薩,分別立於蓮座上。白色大理石。主像高1英尺8英寸,其餘造像高1英尺5英寸。費城大學博物館收藏,費城。

菩薩立像。做出論辯的姿態(左手結與願印)。戴高寶冠,上飾流蘇。長袍垂下,在身體兩側形成羽翼狀的裂片,周身裝飾極為華貴,瓔珞繁複。鎏金銅像。高1英尺7。25英寸。東京美術學校收藏,東京。

釋迦牟尼佛立像。立於蓮座上,身穿長袍,上方衣紋為同心圓式,下襬衣紋作波折式。雙手缺失。灰色石灰石,有彩繪痕跡。高約6英尺。南院博物館收藏,西安府。

釋迦牟尼佛立像。寬大有力,和左側佛像一樣。立於蓮座上。舉起的右手已缺失,左手垂下。衣紋和左側佛像相同。灰色石灰石,有彩繪痕跡。高約5英尺。南院博物館收藏,西安府。

持蓮觀音立像。立於雙層蓮座上,左手持蓮花花苞,右手缺失。衣紋流暢,瓔珞繁複。長帔巾從肩頭垂下,在腳邊兩側形成羽翼狀尖角。寶冠上裝飾著花環和一小阿彌陀佛。基座四角各守一小獅子。灰色石灰石,有彩繪痕跡。高8英尺2英寸。來自西安府。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收藏,波士頓。

釋迦牟尼佛立像。立於蓮座上,右手舉起,施無畏印,左手結安慰印。前胸部分袒露,長袍垂下,在腳邊形成尖角。鎏金銅像。高1英尺11。5英寸。來自西安府。竹內收藏,東京。

喜龍仁 | 遺失在海外的南北朝佛教雕塑

參考資料:(瑞典)喜龍仁著,趙省偉編,欒曉敏、邱麗媛譯《西洋鏡:5—14世紀中國雕塑》,廣東人民出版社,2019年5月。

TAG: 收藏英寸英尺造像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