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巴黎,流動的盛宴。

“如果你年輕時有幸停留巴黎,那麼你的餘生無論去往哪裡,巴黎永遠會與你在一起,因為它是一席流動的盛宴。”

——海明威

午夜巴黎,流動的盛宴。

今天解讀的是由伍迪·艾倫指導的浪漫和奇幻電影《午夜巴黎》

影片以法國巴黎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年輕人對巴黎的熱愛,他陰差陽錯地穿越,由此展開發生的一切。導演用“穿越劇”的老套形式把現代的巴黎和“黃金時代”的巴黎拼接在一起。

We‘re All In The DanceUnknown Artists

開篇足足三分多鐘的巴黎風情,每一幀都是一幅畫。這是導演寫給巴黎的一封情書,觸不可及的迷人。輝煌的建築,悠久的歷史,開放的氛圍,浪漫的人們……這裡是巴黎,一座塞納河孕育出的藝術之都,左岸自由浪漫,右岸富庶奢華。

午夜巴黎,流動的盛宴。

劇情介紹

影片中文藝青年吉爾同未婚妻伊內茲一家人來到巴黎度假。挑剔的準岳父母、缺乏共同語言的未婚妻、以及她“掉書袋”的友人,吉爾自然在酒餘飯後與他們不歡而散。

午夜巴黎,流動的盛宴。

午夜巴黎,流動的盛宴。

他們一家人一同遊歷了各處景點,但相處時間越長吉爾越覺得和友人甚至未婚妻有著無法逾越的鴻溝。這位面熟的博物館解說嚮導,由前法國第一夫人客串。

當午夜的鐘聲響起,轉過一個拐角,吉爾鬼使神差地坐上一輛老爺車,回到了1920年代的巴黎。

午夜巴黎,流動的盛宴。

午夜巴黎,流動的盛宴。

午夜巴黎,流動的盛宴。

之後,菲茨傑拉德夫婦領著吉爾去拜訪他的另一位作家朋友——上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海明威。能跟海明威一起喝酒談天,真是一個文藝青年的美夢。

午夜巴黎,流動的盛宴。

吉爾明白了自己身處的年代,音樂、美酒、聚會、沙龍、與各大文豪藝術家們高談闊論,這才是他激動人心的文藝夢想。

午夜巴黎,流動的盛宴。

而,回到白天的現實中,吉爾與未婚妻一家愈加格格不入。

現實的失意使他午夜再次來到這個年代,這次吉爾又進入了詩人斯坦因、畫家畢加索,高更、狄更斯等藝術家的文化圈子。

午夜巴黎,流動的盛宴。

他向酷愛畫犀牛的達利傾吐心事,然而他們根本無法進行正常的交流。

故事的發展是浪漫的,吉爾還邂逅了一個迷人的虛構人物——阿德里安娜。他們漫步在午夜巴黎安靜的街頭,從詩詞歌賦談到人生哲學。

午夜巴黎,流動的盛宴。

午夜巴黎,流動的盛宴。

午夜巴黎,流動的盛宴。

一輛馬車駛過,載著他們奔赴一個名流薈萃的歡場—1890年代,即一戰前的巴黎。影片最經典片段之一的二重穿越,他們闡述了各自對時代的見解。

午夜巴黎,流動的盛宴。

吉爾認為這就是你的現狀,你對它不滿意,那是因為人生本來就不是令人滿意的。回到過去,過去就成了你的現在,“現在”又會羨慕另一個過去。嚮往過去沒什麼不對,但是不是逃避現實的理由。

午夜巴黎,流動的盛宴。

身逢1920年代的阿德里安娜認為文藝復興時期才是黃金時代,眼神裡滿是傾羨,就如同吉爾剛來到20年代一樣。就這樣,他們各自做了不同的選擇,安娜選擇留下,吉爾選擇迴歸原來的生活軌道。

午夜巴黎,流動的盛宴。

影片末尾下起了雨,舊戀情澆熄,他遇見了那個同樣也愛漫步夜色巴黎、雨中巴黎的她,蜂蜜色的色調,透明甜蜜。

午夜巴黎,流動的盛宴。

午夜巴黎,流動的盛宴。

人物原型解讀

午夜巴黎,流動的盛宴。

格特魯德 斯坦因(Gertrude Stein)

斯坦因的一生中大多數時間都在巴黎度過,她的沙龍是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巴黎名氣最大的文藝沙龍,在這個沙龍里出入的名人除了影片裡出現或提到的海明威、菲茨傑拉德、喬伊斯、畢加索、馬蒂斯、喬治斯 布拉克等,還有舍伍德 安德森、格里斯、阿波里奈爾等等。“迷惘一代”這個詞語就是斯坦因給海明威等作家群體起的名號。可惜好景不常,她與海明威於30年代交惡。

午夜巴黎,流動的盛宴。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迷惘一代”代表作家,美國精神領袖式的人物。在他所有的作品中,《老人與海》最能體現他獨特的寫作風格和手法。1921年,婚後不久的海明威攜妻往巴黎工作,經此前他在美國做助理編輯時認識的小說家舍伍德 安德森寫信介紹,他成為巴黎文藝界“教母”格特魯德 斯坦因的座上客,後者成為了他的精神導師,他與斯坦因的這種關係在影片中也有表現。

晚年的海明威,遭受十幾種病痛的折磨,1961年,這位曾經的軍人,於家中飲彈自盡。

達利(Salvador Dalí)

在達利長達70年的藝術生涯裡,可謂做盡了讓我們瞪目結舌的事。在西班牙繪畫史上,他與委拉斯凱茨、戈雅、米羅、畢加索等繪畫大師一同傳奇著西班牙的繪畫史。達利喜歡描繪夢境中的景象,以一種稀奇古怪、不合情理的方式,將普通物像扭曲或者變形。達利對這些物像的描繪精細入微,幾乎達到毫髮不差的逼真程度,通常將它們放在十分荒涼但陽光明媚的風景裡。在這些謎語一般的意象中,最有名的大概是“記憶的永恆”。

午夜巴黎,流動的盛宴。

畢加索(Pablo Picasso)

作為20世紀最偉大、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之一,畢加索本人或其作品或多或少為普羅大眾所熟悉,20世紀早期,他的時間基本可以分成“巴塞羅那”和“巴黎”兩部分。以立體派創始人為人熟知,當他的作品出現了新面孔,就表明他又換了情人。

菲茨傑拉德夫婦( Zelda n Scott Fitzgerald)

1925年出版的《了不起的蓋茨比》奠定了菲茨傑拉德在美國現代文學史地位,使其成為 “迷惘一代”代表作家。富家女澤爾達於1920年嫁給菲茨傑拉德,在1932年出版半自傳體小說《最後的華爾茲》。20年代前半期,菲茨傑拉德夫婦活躍於紐約社交界,成為“爵士時代”縱樂代表;20年代後半期,二人搬到巴黎居住,澤爾達對丈夫與海明威的友誼很不滿,覺得自己因此受到冷落,而海明威則形容澤爾達是“瘋的”,認為澤爾達鼓勵丈夫酗酒使他無法認真寫作。

午夜巴黎,流動的盛宴。

時尚歷史解讀

作為成功的藝術家,導演伍迪艾倫對電影的畫面質感、服裝的把控都很細膩,尤其是在還原各個年代的時裝風格上,對細節的把控無可挑剔。

20年代是時尚史上一個重要的年代,那時候的法國鼎盛而富足,上流社會生活優渥奢華,同時誕生了很多偉大的藝術家、畫家、文學家。這一時代也被稱為巴黎美麗年代Le Belle Epoque、爵士時代。Flapper Girl則用來形容20時代美麗輕佻的年輕女郎。Flapper Girls酷愛閃亮的鑽石髮帶,當時的珠寶非常偏愛裝飾繁複的Art Deco風格。Art Deco風格來源於建築,但用在時裝上也有著大量對稱重複的幾何構圖,加上絢麗的色澤,給人一種流光溢彩的裝飾質感。Art Deco後來發展為一項藝術運動,在各個領域均掀起巨大的浪潮。而這一鎏金浮華的時代縮影也被後人稱為“黃金年代”。對這個一紙醉金迷的年代想有更直觀的瞭解,可參考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

午夜巴黎,流動的盛宴。

每個年代都可能是別人眼中的“黃金年代”。

午夜巴黎,流動的盛宴。

最好的時代,留在歷史裡。

最好的巴黎,留在電影裡。

生活總在別處。

END

TAG: 巴黎海明威年代20吉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