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書”大戰

撕“書”大戰

——論一論電子書和紙質書的短長

小記:本文不作為百書計劃的讀書有感被列入記錄,因為鄙人最近收到很多身邊朋友的建議讀紙質書,感覺有必要討論這個電子書和紙質書的短長問題了。

撕“書”大戰

讀紙質書

最近突然發現自己隨心公開寫的百書計劃有感居然還有粉絲了,雖然還沒突破十位數,不過也是覺得很開心,畢竟百書計劃是一個個人發起的計劃,並沒指望有什麼社會影響,就是純粹滿足一下自己的文字慾望而已。不過最近總是收到私信,關於為什麼作者都是從某某APP上閱讀電子書的說法,我覺得身為一個窮讀者,有必要來論個短長。

先說說電子書吧,電子書的發展史可謂恢弘霸氣,以我個人的記憶裡,恐怕最開始我們這代人接觸的電子書就是把一些從網上下載的小說文字(大多是TXT檔案)偷偷放到帶有螢幕的裝置上,為上課提供消遣服務的,就比如我上初中的時候總會偷偷下載一些比較有名的電子書到電子詞典上,每到不喜歡的課程時就偷偷拿出來,反正算是學習工具,隨便找個理由就開始消遣,要是能再偷偷帶個耳機,聽聽收音機或者歌曲,那就更美了,反正是比枯燥無味的課堂有趣多了。

記得那時候我的同桌是個瓊瑤迷(一下子就暴露了年齡),已經喜歡到隨時隨地都離不開的程度,我個人覺得要是當時她能把這心思用到學業上,估計準能在北京清華校園裡看到她在裡散步了,她的手段更加高明,把電子書藏到只有非常小螢幕的MP3中,一行一行的按,偶爾插插耳機聽聽流行歌曲,也是美哉美哉的。

不得不承認,在當下什麼都講究效率和價值的社會背景下,電子書無疑算是最方便的知識獲取渠道,而且貯藏容易,小到一個隨身碟,大到專業的電子書裝置,都是一般人能夠接受的,而且隨著智慧機的普及和APP技術的提升,電子書已經向著智慧化邁進,功能更加豐富,聽書、看書、分析書三位一體,這的確是一種進步。

再說說紙質書吧,這可是歷經上千年都沒被拋棄的文字知識記錄方式,而且至少目前大多數的文字愛好者還熱愛那整齊印刷出來的鉛字感覺,喜歡那種書韻美感,這是中華文化歷經千百年的瑰寶和沉澱。

同樣舉一下自己小時候偷偷看書的例子,畢竟那時候電子裝置普及程度肯定沒有現在這麼高,不是每個人都有那種機會上網(不知道還有沒有記得那個電話線上網的年代)弄電子書的,更多的還是依賴到街邊小書攤上去買書籍,不過那時候班主任老師也是打擊甚嚴,課外讀物那都是洪水猛獸,不可近之。所以憑藉那時候的小腦袋,也算是玩出游擊戰打法的精髓——化整為零,各個擊破。我記得那時候有把書封面撕下來,再用各種課本封皮包裹的瞞天過海計,還有把書按順序拆成一頁一頁的,在課本中夾雜進去,每當上課就開始找尋的快樂,也就是三十六計之化整為零了。最絕的我曾經有一個愛書的朋友,每每有新的課外書,就把每頁粘在書桌上,用捲紙課本覆蓋,每每上課整理桌面偷偷溜幾眼,也是不畏艱苦,夏天在那麼熱的天氣裡看書都能一身透汗,也是盡力。

撕“書”大戰

電子書

其實說了這麼多,也都是回憶一下當年偷偷看書的經歷,但是從中我也發現,紙質書本的內容給我留下的記憶要遠遠深於電子書,那些年我讀過的電子書如果不是因為反覆看過的,大多隻剩下過眼雲煙了,而紙質圖書的記憶總是那麼新鮮,每每想起相關的情節,我不但能夠會想到書本上的文字,我也經常回想起我在看這段時的心態和樣子。

在這裡我並不是想貶低電子書,而只是想說,電子書和紙質圖書作用是相同的,只是能在大腦中留下的記憶深度不同。如果您只是希望把這些知識和文字一走一過,那我更推薦電子書,因為電子書的情趣性充足,隨著聽書技術的普及,更有利於資料的快速獲取。而如果您是希望獲得更深層次的記憶,我仍然建議您閱讀紙質圖書,撰寫讀書筆記,千百年來的讀書習慣並不一定是最有效的,但一定是最符合實際情況的,否則它也不會流傳到今天。而其實我更建議一種學習方式,那就是先看電子書,如果這個電子書在您看過一遍之後記憶深刻,那麼我推薦您買一本對應的紙質圖書吧,畢竟文字打動一個人不容易,天下文章千千萬,打動會意能有幾篇。買來的圖書不但是對您的會意尊重,也是一種紀念,讀書如交友,一眼過則順心意,則情誼萬古長青。

在這裡呢,我想說那些糾結電子書和紙質書的朋友,尤其是跟進一步糾結碎片化閱讀和整體化閱讀的朋友,沒必要這樣。怎麼閱讀,用什麼閱讀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平靜下心來,靜靜閱讀,深深體會,和文字靈魂交融,產生共鳴,到那時候,你手裡是紙張還是裝置,並不重要。

TAG: 電子書紙質偷偷文字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