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藝術之美(一)形象之美

語言的藝術之美

一,形象語言之美

楊振

透過文字表情達意,境界不在文字本身,借文字繪畫人物就鮮活生動;借文字碰撞文字就有動態;借文字傳遞情緒文字就漸漸起伏起來……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這大概是最早的形象刻畫描寫的詩句了,其作者不詳,他是基於何種規律探索,成為形象藝術的開山之祖?真不愧文化之源,至今另後人驚歎!

形象藝術是怎樣產生的?如果說勞動創造了美,而形象語言恰恰證明了藝術來源於生活的道理。

藉助一些生活中物象,把文學的情感隱含其中,再透過想象對受眾的感觀產生動能。

如果世界是相通 的,基於這條理論,文字是不是也能達到它想要傳遞的地方?

顯然文字的表達功能是有邊界的,但正因此,文字會誕生演變各種表現手法表達方式突破本身侷限,最大化的發揮應用功能,直到藝術語言的產生,之形象語言!

《紅樓夢》林黛玉之描寫:

“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

語言的藝術之美(一)形象之美

這段看似非是若有還無的描寫,曹雪芹好像什麼都說又好像什麼都沒說,這是否到了一個恰好——即意境呢?

罥煙眉,似蹙非蹙;含情目,似喜非喜;作者著力把靜態之美轉為動態之美,使人物呼之欲出!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淥波。”

形象語言有意把語言後撤,用世間萬物。象形運墨,著力刻畫客觀物件,豐富內涵,調動受眾感觀能動,使其沉浸多維體驗。

綜上所述,無論黛玉還是洛神,都是從形象的“有”延伸 至詩化的“無”。形象語言的生動性與傳神性,即是動態到靜的轉化,也是“物”“我”相生的主客呼應。

此境正如老子所言“返者道之動”,就是事物的極致一定會走向其反面。

語言的藝術之美(一)形象之美

(圖片來自網路)

【個人簡介】:

楊振,詩人,漢族,安徽臨泉人。自幼熱愛文學,擅長詩歌與散文創作,作品深受讀者喜愛!文字崇尚質樸、清新,畫面感與感染力……喜歡抒寫生活,感悟人生,閱讀與耹聽文字所帶來的藝術之美!《現代詩歌文化藝術》微刊創始人。

TAG: 文字語言之美形象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