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描寫四季以春天居多,原因其實很簡單,古人愛在春天做這些事

中國古代的詩歌,有著大氣磅礴、氣象萬千的豐富內涵,

時至今日,古代文人墨客在詩歌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仍然在中國文學史上熠熠生輝。中國古詩的內容總是包羅永珍,就連一年更迭變化的四季,都能成為詩人筆下浪漫優雅的詩詞。就在這些描寫四季的詩詞中,人們絕對會發現,關於“春天”的古詩數量,要遠勝於其他幾個季節。比如賀知章筆下的

“二月春風似剪刀”

,再比如白居易的

“誰家春燕啄春泥”

,就連王安石的這首思鄉詩《泊船瓜洲》都借用

“春風又綠江南岸”

,來表達他自己思念家鄉的深切感情。為何如此多的古詩中,文人墨客總是偏愛“春天”呢?

古詩描寫四季以春天居多,原因其實很簡單,古人愛在春天做這些事

春之“意象”

中國古人的觀念裡,變化更迭的四季從來都不是一個抽象概念,每個季節都有著自己的具體形象。

比如說到春天,人們就想到了桃花、梨花、春柳、黃鶯這些代表春日的美好意象;夏日的意象則為炎日、荷花;秋日的意象主要有落葉、梧桐、秋蟬;能夠代表冬日意象的則是霜雪、松柏等事物。這四個是季節的意象美學,就成為了古詩中借物抒情的具體物件,也決定了古代詩人關於春夏秋冬的抒情模式。據統計資料顯示,在中國古典文學中,春秋景物被採擷入古詩詞的比例,遠遠要高於夏冬景物,詩詞意象中的春與秋相比,春天又更加具有數量優勢。

古詩描寫四季以春天居多,原因其實很簡單,古人愛在春天做這些事

氣候與農業影響下的春天

中國古人之所以如此喜歡春天,其實是受到了自然氣候的影響。

我國本就是一個溫帶大陸型季風氣候為主的國家,四季分明、晝夜交替的規律性特點,讓中國古詩詞形成了一種所謂的“週期性季節病”。其實早在1987年,日本學者在研究中國古代詩歌中四季出現的頻率與強弱時,早就提出了中國古詩詞所存在的“氣候論”,春秋兩季所表現出來的自然規律,相較於夏冬其溫度更加具有不穩定性。

春天是乍暖還寒,是草木萌芽,是萬物的甦醒,這種季節的變化與推移,彷彿是在瞬間所完成的。

自然氣候所造成的這種春天的季節特徵,讓文人騷客在與春季相遇時,其情感更加容易感化宣洩,這就增加了古詩與春天相遇的可能性。

古詩描寫四季以春天居多,原因其實很簡單,古人愛在春天做這些事

其次,春天之所以在古詩詞中如此頻繁的出現,這與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以農業文明為主的特性有關。農業大國有一個特點,這就是在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歷史長河中佔據重要地位的“民以食為天”,說到糧食問題,自然就涉及到了中國的24節氣。根據中國古人的農耕生活經驗,四季農時擁有著無須贅言的重要性,《漢書·食貨志》中就有記載:

“春,令民畢出在野”

,由此可以看出,即便是在幾千年的古代,

春天也代表著播種、希望、青春、生命,這種與自然生活緊密聯絡在一起的季節,同樣也自然而然地蘊含在了詩人的情感內涵中,成為了中國詩歌的一部分。

古詩描寫四季以春天居多,原因其實很簡單,古人愛在春天做這些事

節日習俗中的春天

再者,節俗文化也是讓春天頻繁出現在中國詩歌中的一個主要原因。以白居易的《長恨歌》為代表,在這首長篇愛情故事中,也是緊緊圍繞“春”來寫,比如

“春寒賜浴華清池”、“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從春遊夜專夜”,

這首古詩之所以會極力突出“春”這個字,其實是因為中國古代的男女情事,常發生於春季。之所以會發生在春季,就是因為在春天有一些特別的歲時節日,會不會以往素不相識,毫無瓜葛的男女提供一個相戀的機會,比如元宵節、清明節、三月三是古代極為隆重的節日。

古詩描寫四季以春天居多,原因其實很簡單,古人愛在春天做這些事

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中,由於封建教條的枷鎖,女子常年幽居深閨,她們能夠與外界接觸的機會並不多,只有在元宵、清明、三月三這些全民狂歡的節日裡,女子才能打扮一番,走出家門遊玩。所以在是中國古詩中,就有很多描寫男女之情萌芽於春季的古詩,比如歐陽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時》: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古詩描寫四季以春天居多,原因其實很簡單,古人愛在春天做這些事

這首相思詞,就是寫於春季物是人非、舊情難續的感傷之詞。其實中國古代許多愛情作品,男女主相遇的設定背景大多都發生於春季,比如白娘子與許仙就相遇於清明節。

這些節歲禮俗,為男女之前的產生提供了一個特定的時間,那些與愛情相關的故事也因此而誕生。

古詩描寫四季以春天居多,原因其實很簡單,古人愛在春天做這些事

踏青郊遊中的春天

中國文人墨客之所以如此喜歡春季,將這個季節寫入詩詞當中,還與歷史悠久的春遊踏青密切相關。

踏青從中國古代到現代社會,仍然是一項有著重要意義的時令習俗,所以它才能代代沿傳。從《武林舊事》中早就記載過古人踏青春遊的習俗,就連《清明上河圖》這幅名畫其實描繪的都是清明時節古人踏青出遊的熱鬧盛況。古人踏青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他們可以遊覽名勝美景、觀賞山川風光,也可以野炊、放風箏、狩獵,充實踏青活動,所以這句

“逢春不遊樂,但恐是痴人”

,就足以看出歷代文人騷客與春遊踏青的不解之緣。

古詩描寫四季以春天居多,原因其實很簡單,古人愛在春天做這些事

尤其是在唐、宋以後,踏青春遊的習俗比以往歷朝歷代更加盛行,所以這個時候與春遊踏青相關的古詩,相比昔日更多。唐朝詩人韓愈的這首《寒食》、宋朝程顥的《郊行即事》,還有清代書畫家鄭板橋內嵌54個“春”字的《春詞》,

這些膾炙人口的古詩,都體現了歷代文人騷客與春遊踏青的不解之緣

,如若不吟詩作賦將這種盛況記載下來,古人又如何回味春遊踏青時的美好風光呢?

(感謝閱讀,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參考資料:

《春秋季節與傳統詩詞》

《春意象與中國詩藝綜論》

《中國古代文學中的春恨主題初探》

TAG: 踏青春天古詩春遊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