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錯別字現象”,對書壇有哪些警示……

為公眾人物的“痛點””把脈

——文化名人”錯別字現象”

對書壇的警示

文/泉城子

關於跨界與破圈,就連孔夫子也表示支援,曰:“君子不器“。但是,觀當今文化名人的跨界與破圈,無善可陳者多,不被吐槽者少。

近日,央視“經典詠流傳”在新浪微博發起的“跟著康震老師寫書法”,引發大批網友打卡練習。

書法專業人士發現:北師大文學院博導、康震教授在此微博上連續發出自己抄錄的十幾首古詩作品圖片,竟然頻見“錯別字”,使人大跌眼鏡。

文化名人“錯別字現象”,對書壇有哪些警示……

“跟著康震老師寫書法”

微博話題

閱讀超過300萬

例如,把詩人陸游誤為陸“逰”,把“道人輕打五更鍾”的“鐘”誤寫為“鍾”,把“百穀東南匯”中的“谷”(山谷)誤作“穀”(穀的義項很多,其一指莊稼與糧食作物的總稱。)把“吾道虛舟裹”的“裹”誤作“裡”,把“閒看槐蔭滿亭臺”的“臺”誤為“臺”,把“垂楊蔭御溝”中的“御”,誤作“禦”(抵抗、阻擋),把“慚餘數載為名利”中的“餘”(第一人稱)誤寫為“餘”(多餘、空餘)……此外還有添字和落字之處。

文化名人“錯別字現象”,對書壇有哪些警示……

康震字

陸游誤為陸“逰”

事實上,此類文化名人“跨界”“破圈”作書寫錯別字現象由來以久,至今愈演愈烈。

十多年前,奢名作家、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就曾為慶祝某文學雜誌創刊十五週年時題寫:“風華正茂”,把“茂”字下面“戊”寫成“戍”。

只因多此一點兒,便為錯字。賈平凹先生打圓場,說書法多一點少一點、多一筆少一筆都不算錯。果真如此嗎?否!應該具體字例具體對待的。對於某些事而言,多一點兒就是別字了。舉個簡單的例子:“大”字,多加一點兒就變成“太”或“犬”了。

文化名人“錯別字現象”,對書壇有哪些警示……

文化名人“錯別字現象”,

一方面說明“術業有專攻”,書法自身的專業性和文化辨識度之高難,不寫錯字是有一定門檻的,遠非寫書法就是寫繁體(把簡化字統統轉為繁體字)那麼簡單。

文化名人在本專業一般而言是非常完美、舉重若輕的,但不一定在相關專業就一定不在話下、唾手可及的。

另一方面則說明,文化名人不夠愛惜自己的羽毛,跨專業一知半解而乏自知之明。

以本專業領域的知名度來帶動、拓展自己在其它專業領域的“曝光率”,在行家裡手眼裡,又豈能以“彼好”遮“此醜”?

文化名人“錯別字現象”,對書壇有哪些警示……

徐靜蕾寫《送元二使安西》

渭和謂,輕和清

塵和晨,青和清,盡和進

全都寫錯了

為文化名人“錯別字現象”的“痛點”把把脈,診斷其病症為劣幣驅逐良幣。開出的藥方是:首先“打鐵還需自身硬”,其次應當有延遲滿足感。至微至顯,善作善成。即使文化名人不便拜師求學,也應反求諸己。正如心學創始人王陽明所說:“勤與求知,細與做事。”

文化名人“錯別字現象”,對書壇有哪些警示……

賈平凹題“傅作義將軍故裡”七字

因不識繁簡字的區別

將“故里”作成了“故裡”

對於書法專業人士來說,也應對文化名人錯別字現象有所省察。“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莫要“五十步笑百步”,閒看文化名人的笑話,更不要不以錯別字為恥。應當嚴於律己,引以為戒,自我省察,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書法五體,博大精深,往往書作時一不留神,錯別字在所難免。尤其創作草書、篆書,完全無誤,殊為不易。以第十二屆國展入展篆書為例,篆法有誤者夥矣竟然皆逃過評委的法眼,讓人唏噓不已。由此可見,上述為名人的“痛點”把脈之良方,對於書法家群體仍然適用。

文化名人“錯別字現象”,對書壇有哪些警示……

“故里”的“裡”字寫成“裡”

關於書法之字法,知其然,還應知其所以然而然。特殊情況,區別對待,既要減少不必要的爭論,又要與時俱進。

例如,增減筆畫是有著文化寓意的。西安“碑林”(林則徐書),“碑”字右上部少一撇,這是因為唐朝時還未發明印刷術,如寫上這一撇就出格了,故而省略之。此省筆習慣延續後世,多為書家們採用。孔府楹聯:“與國休慼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上聯“富”字省略首點,寓意為“富不過頭”;下聯“章”字末豎出頭,寓意為“文章通天”。被譽為“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其石碑立於山東省濟南市趵突泉公園內,上書“趵突泉”三個大字雄健勁挺,為明朝山東巡撫胡纘宗所書,“突”字省略首點,寓意為:傳說勁挺如柱湧起的三股泉水把“穴”字頭的“蓋子”頂掉了,以此形容強烈地水湧之勢。

文化名人“錯別字現象”,對書壇有哪些警示……

林則徐書西安“碑林”

上述字例,如果放在國產中算不算錯?是以古以有之來肯定它?還是以與時俱進、寫規範字而否定它呢?

我認為,無論延續古已有之的寫法,還是遵循當今規範寫法,都正確。否則就會引起不必要的爭論。

但是,關於古代“缺筆避諱”,當時雖不算錯,但今人盲目效仿就是錯,還應與時俱進才可。無論文化名人,還是書家錯別字現象,皆”根深蒂固”而老生常談。含有錯別字的作品,即使技巧再高也不是完美的,而且還有讓人詬病和誤人子弟的社會負面影響。因此,二者皆須在古文字學上多下功夫,謙虛謹慎,延遲滿足。

文苑書壇形成一定的咎錯威懾力,才能從根本上杜絕此類現象的發生。

注:已有“天天練字書法學堂”好友的不需重複加好友!

TAG: 錯別字文化名人書法痛點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