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侍坐”故事!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孔子跟弟子們坐在一起,討論個人志向的故事,也就是《論語》中著名的“侍坐”的故事。我先大概地複述一下這個故事,然後再說說這個故事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啟示。

有一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個人陪在孔子身邊坐著。

孔子對四人說道:“我已經老了。我的年紀比你們都大,沒有人會重用我了。你們平日裡都抱怨,沒有人知道你們的才能。假如現在有人知道你們有才能,要重用你們,你們打算怎麼做呢?”

《論語》中的“侍坐”故事!

《論語》侍坐

這裡孔子提出了一個問題,要四個弟子談談自己的政治理想。假如讓他們來治理一個國家,他們分別會怎麼做?我們先來看看子路怎麼回答:

子路率先脫口而出,回答道:“只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被圍困在幾個大國之間,外有強敵,內有饑荒。假如交給我去治理,只需要三年光景,這個國家的人民就會個個都充滿勇氣,並且知書達禮。”

孔子聽完子路的話,不置可否,微微一笑。轉過頭來又問冉有:“冉求,你會怎麼做呢?”

《論語》中的“侍坐”故事!

孔子顯然對子路的回答並不滿意,他覺得子路有些誇大,並沒有治理一個國家該有的謙遜。於是他又問了冉有,我們來看冉有怎麼說:

冉有回答道:“國土面積縱橫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國家,讓我去治理,三年以後,可以使這裡的人民個個都豐衣足食。至於施行禮樂之教,我能力不足,只有等待比我更加高明的賢人君子來實施了。”

孔子又問公西華:“赤啊,你又會怎麼做呢?”

冉有看見子路的回答並不討喜,於是就退了一步,只說自己可以讓百姓富足,而無法施行禮樂之教。孔子聽完也不滿意,於是又問公西華。

公西華回答孔子:“不是說我已經具備這樣的本領了,我願意從事這樣的學習。宗廟裡的祭祀工作或者與外國的盟會,我願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小的贊禮司儀。”

孔子最後問曾皙:“曾點啊,你又有什麼打算呢?”

公西華的態度就更加謙虛了,他覺得自己只能做一個小小的司儀,而且需要不斷學習。孔子還是不滿意,他又問曾皙。

曾皙正在彈瑟,剛好接近尾聲。他“鏗”的一聲把瑟放下,站起來回答:“我的想法跟他們三個人都不太一樣。”

孔子說:“那又有什麼妨礙呢?我正是想聽聽你們各自有什麼志向。”

曾皙這裡給了大家一個懸念,他的想法跟其他人都不一樣,孔子告訴他但說無妨,那曾皙到底會給出怎樣的回答呢?

曾皙於是說道:“在暮春三月的時候,穿好春天的衣服,我陪同五六個大人和六七個小孩一起,去郊外遊玩。我們在沂水旁邊沐浴,在舞雩臺上吹風。遊玩結束了,我們就一路唱著歌一路走回家。”

孔子長嘆了一聲,說:“我同意曾點的想法!”

《論語》中的“侍坐”故事!

曾皙的想法獲得了孔子的首肯,他表示贊同曾皙的觀點,那到底是為什麼呢?

子路、冉有、公西華三個人先出去了,曾皙還沒有走。曾皙請教孔子:“我那三位同學的回答,您怎麼看呢?”

孔子說:“他們也不過是各自說出了自己的志向罷了。”

曾皙又問:“那您為什麼對仲由(子路)笑了笑呢?”

曾皙在這裡提出了自己的疑問:為什麼孔子對子路的回答做出了微微一笑的表態?為什麼又對其他兩位同學的回答不置可否?

孔子回答:“治理國家應該講究禮讓,他的話說得一點都不謙虛,於是我笑了笑他。”

“難道冉求說的就不是國家的大事了嗎?”曾皙追問道。

“怎麼見得土地面積縱橫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一個國家呢?”孔子回答。

“公西赤所講的不是諸侯的大事嗎?”曾皙又問。

“有宗廟祭祀,有國際盟會,不是諸侯的大事又是什麼呢?公西赤只願意做一個小小的司儀,那誰來做大司儀呢?”

《論語》中的“侍坐”故事!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孔子認為子路不夠謙遜,而冉有和公西華的政治理想則不夠遠大。孔子之所以認同曾皙的說法,不是因為曾皙的回答獨闢蹊徑,而是因為這正好代表了儒家天下大同的社會崇高理想。

曾皙的回答看似只是春天遊樂,其實描繪的卻是一幅暗合儒家禮樂文化,載歌載舞其樂融融的太平盛世場景。在這幅春遊圖裡面,大人小孩寄情山水自得其樂,他們唱著歌跳著舞,和大自然融為一體,感受著春天的美好。

我們不禁會聯想到:在這樣的場景下生存的人們,他們的社會一定是政治清明的,一定是幼有所養、老有所終、長幼有序、富而有禮的。儒家的著作裡面不止一次地描繪過類似的場景,這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儒者們夢寐以求的理想社會。

曾皙的回答點中了儒家的社會理想,因而獲得了孔子的讚揚。我們換個角度,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在春遊圖中,每個人都其樂融融,樂在其中,這難道不是一種快樂的人生境界嗎?儒家對快樂其實也很推崇,認為“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要你是真正喜歡自己現在的正當生活,併為之感到快樂,誰又能剝奪你獲取這種快樂的權利呢?

TAG: 曾皙孔子子路回答冉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