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見南子,為何子路會不高興?孔子為此還說了:天厭之!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語出《論語·雍也》,也是一直備受爭議的一則,有各種解釋,到現在也沒有一個定論。

原文比較簡單,主要是解釋的問題: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孔子見南子,為何子路會不高興?孔子為此還說了:天厭之!

前提:“南子”是誰?孔子為何見她?

南子是衛國國君的婦人,長得非常漂亮,但傳言裡說其“失德”。其實就是因為南子長得太過好看,以至於衛靈公比較迷戀她,很多朝政上的事情都會和她講。

這並不是南子的過錯,但事實上因為這個關係,南子一直被衛國朝堂、宗族所嫉恨。

《左傳》中“定公十三年”,公叔戌就想要剪出南子所謂的黨羽,其目的就是想要對南子動手了。於是南子和衛國國君說,公叔戌想要造反。

而就在第二年,也就是定公十四年,衛國太子找了一個刺客,要他等自己的訊號,就在朝見南子的時候趁機殺了她。結果這個太子發了很多次約定好的訊號,這個刺客根本就不理他。南子也看明白了事情緣由,於是就找到衛君哭訴,說太子要殺她。

這件事情的結果就是太子事洩出逃,黨羽被掃滅。

孔子見南子,為何子路會不高興?孔子為此還說了:天厭之!

有意思的是,後來有人問這個刺客為什麼不動手,這個刺客說,太子無道,讓他刺殺太子的母親,這怎麼可以呢?

透過這兩件比較重大的政鬥就能看出,南子很多時候都是被迫反擊的,她真正有什麼大的過失嗎?如果有的話,《左傳》當中不應該遺漏才對。

也就是說,南子在衛國是一個比較有權勢的女人,倒不是說她主動干預朝政,而是她向國君提的“建議”一般很容易被採納,不管這個“建議”合不合理。

所以,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在衛國停留的時間很長,也遇到了很多對他不錯的人,從國君到朝臣都比較尊敬他,予以其庇護,這裡面自然也包括南子。

孔子想要在一國治政,實踐自己的主張,這是當時都知道的事兒,於是有人就和他講:如果想要在衛國發展,最好去見一見南子。南子也表示願意見一見孔子。

但是這個途徑被孔子拒絕了。

孔子見南子,為何子路會不高興?孔子為此還說了:天厭之!

這件事情被記載在《史記·孔子世家》中,並且很詳細:

靈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願見。”孔子辭謝。

但是,畢竟生活在衛國,這個國家的最高層想要見一見孔子,孔子也是很難拒絕的事情,這就有了一個轉折:

不得已而見之。

注意,孔子見南子,是一個不得不見的情況。

那麼,見過之後發生了什麼?

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佩玉聲璆然。孔子曰:“吾鄉為弗見,見之禮答焉。“

孔子與南子的這次見面實際上只是隔著簾子說了幾句話,行了幾個禮而已,並沒有真的見到。而這個過程是符合當時的禮制的,所以孔子並沒有抵制。

孔子見南子,為何子路會不高興?孔子為此還說了:天厭之!

但是,這件事情讓子路不高興了,估計沒給孔子好臉色。所以孔子才賭咒發誓地講:

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而爭議也就在這裡。

子路為何不高興?這是解釋疑惑的關鍵

一般比較流行的解釋就是字面的意思,是說子路對於孔子見南子這件事情非常不高興,所以孔子賭咒發誓地講,自己並沒有做什麼違反道德原則的事情,否則天都厭惡我。

這個解釋很模糊,前半段只是說子路不高興,並沒有闡明子路為什麼不高興。而後半段解釋就顯得有點生硬,它預設為孔子是在賭咒發誓地講自己沒有過錯。

這和孔子在弟子,尤其是子路面前的形象是不符合的,太不穩重,反而有點“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味道。

孔子見南子,為何子路會不高興?孔子為此還說了:天厭之!

所以,南懷瑾先生對後半段的解釋就要合理一些。

他認為,孔子是對子路講,他所否定的人,是那些做了傷天害理的事情,被老天都不容的人。而不是像南子這樣的人。

那麼,這就涉及到子路到底為何生氣的解釋了。

第一種說法,子路對於孔子見南子這種人有不滿情緒。

這種解釋裡,子路認為南子的品行不好,孔子不應該與這樣人交往,所以孔子對子路進行了教育。

孔子見南子,為何子路會不高興?孔子為此還說了:天厭之!

孔子對人的看法,像“宰予晝寢”的故事裡曾經說過:

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孔子之前也聽說過南子的名聲,但是兩人見面之後卻發現,整個過程南子都是非常遵守禮制的,那麼傳言是否有問題暫且不論,在孔子的印象裡,南子並不是那種連老天都厭惡的人。

所以,孔子藉此來教育子路,如何對一個人進行正確地評價,不能相信傳言。

孔子見南子,為何子路會不高興?孔子為此還說了:天厭之!

第二種說法,子路對孔子見南子的目的感到不滿。

上文說過,孔子想要在衛國做官,所以有人建議他去見一見南子。

這明顯就是“走後門”的行徑,孔子自然是不想做的,所以才有了“辭謝”的舉措。但不得已之下,兩人還是見面了。

兩個人說了什麼、做了什麼,子路自然是不知道的,但他對孔子的行為有誤會,認為孔子真的為了做官去“走後門”了。

學生質疑老師,還是這麼一個長時間跟隨孔子的人對他的質疑,孔子自然非常生氣,所以才有了賭咒發誓的說法,告訴子路,如果自己做了什麼有違道德原則的事情,就讓上天都厭惡自己。

一連兩句“天厭之”,可以想見孔子是多麼憤怒。

所以,這句話不是孔子的自證清白,而是表達對子路懷疑的憤怒,認為子路沒有根據地懷疑自己的老師,這是不對的。

這則記載到現在其實也沒有一個能讓人信服的解釋,各路學者也只是提出自己的見解而已。

孔子見南子,為何子路會不高興?孔子為此還說了:天厭之!

這樣的語句還有很多,都是頗具爭議的。

究其原因,大概就是因為《論語》本身並不是一部著作,而是孔門弟子學習的筆記。記筆記的時候自然不會考慮別人能不能看懂,所以這些內容的背景可能當時的孔門弟子都清楚,所以在編纂《論語》的時候並不用特殊說明。

但是,一兩千年過去了,我們現在已經沒有辦法知道當時事件的具體背景,自然就會出現非常多的爭議。只要解釋合理,能在邏輯和情理上說得通,就可備一說。

TAG: 孔子南子子路衛國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