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鐵牛”出土後,為何一直擱置露天不管?專家:不敢動

兢兢業業,如霆如雷。

——《詩經·大雅·雲漢》

兢兢業業,經常被用來形容一個人在自己崗位上的狀態,出於責任心的原因,在做每一件事情時都小心謹慎,不敢有絲毫的差錯。在普通的崗位上,個人尚且承擔著一份責任,在有關於歷史文物的工作當中,就更加不容得絲毫的差錯。

歷史文物承載著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數百年前的記憶,對人們的文化自信心,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再加上這些文物經歷了成百上千年的時間,稍有不慎便容易造成難以挽回的破壞,因此在對待時必須慎之又慎。

“開元鐵牛”出土後,為何一直擱置露天不管?專家:不敢動

正是出於以上的原因,我們一般見到的文物都是放在博物館裡,受到了較好的保護,輕易不會受到傷害。那麼,有人見過露天放置的文物嗎?

實際上,在現實中,

1989年出土的

開元

鐵牛就是露天放置的

一、“開元鐵牛”的來歷

中國自古便是農業社會,鐵犁牛耕的生產方式,自從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以後,便一直沿用到清朝滅亡。期間雖然小有改動,但是大體上而言,仍然是以牛作為主要的動力。

也正因為如此,牛在中國古代社會十分的重要,對於一戶自給自足的小農家庭而言,有了耕牛才能夠將自己自足的生活繼續下去。

一旦失去了耕牛,那便就是失去了一樣重要的生產工具,很有可能將會面臨著破產的風險。因此,

牛在中國古代社會一直受到尊重和保護,私自宰殺耕牛將會受到法律的懲罰。

“開元鐵牛”出土後,為何一直擱置露天不管?專家:不敢動

在《易經》當中還有牛能夠克水的記載,正是由於這些原因,因此在開元時期,為了固定在黃河蒲津渡的一座浮橋,當時的人們鑄造了四頭鐵牛。這些鐵牛沉重無比,依靠自身的重量固定在黃河兩岸,使浮橋能夠平穩的供人通行。

在這些鐵牛的旁邊,還站著一位鐵人,就好像是一位正在看牛的人,他手中拿著鞭子,正在驅趕著牛奮力向前,栩栩如生。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不僅具有極高的智慧,而且審美也極富趣味。

在古代沒有任何重型機械的情況下,能夠將這些沉重的鐵牛鑄造出來,這就已經是一種奇蹟了。要知道鑄造一件兵器倒還好說,可是要鑄造鐵牛這種幾噸十幾噸重的龐然大物,沒有成百上千工匠的通力合作根本就難以完成。

由此表現出中國古代社會嚴密的組織性和高超的鑄造技藝。

另外,這些鐵牛可不是模模糊糊的四塊鐵疙瘩,而是

有模有樣,栩栩如生,紋理清晰四頭“鐵牛”

。這說明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有著極高的審美,他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牛有著極為細緻的觀察,因此這才能夠將這些牛塑造得如此栩栩如生。

而牛旁邊站立著一個牽牛人,這就是古代工匠們的生活情趣了,鐵製牽牛人並沒有什麼實際的用途,但將鐵牛與牽牛人放在一起觀賞時,就會發現其中蘊含著的田園趣味。

“開元鐵牛”出土後,為何一直擱置露天不管?專家:不敢動

隨著歷史的發展時間來到了元朝,此時由於黃河之上的浮橋被毀,

因此這些用來固定浮橋的鐵牛也就失去了用途,被人們遺棄在了黃河岸邊

。在這之後,黃河改道,再加上新中國成立後在黃河上游修建的一系列水利設施,這些

鐵牛也就因此被泥沙掩埋在了河床之下。

被泥沙掩埋的鐵牛,他們又是如何重見天日的呢?

他們是被鐵牛所在地區的政府花了大力氣從泥沙之中挖掘出來的。

二、重見天日的鐵牛

新中國成立之後,對於黃河的治理,在最開始的時候便被提到了一個很高的地位。在黃河上游先後修建了一系列水利設施,包括三門峽等,這些水利設施有力的將黃河水控制了起來,對黃河兩岸人民的生產與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過,由於黃河水流變緩,這也導致黃河的泥沙淤積更為嚴重。本來在40年代的時候,在黃河枯水期時,黃河水位下降,人們還可以在河床之上摸得到鐵牛的牛角,甚至在黃河之上來來往往的船隻,由於水深不夠,還可能會被牛角給傷及。到了50年代之後,鐵牛就被徹底的掩埋在了泥沙之中。

“開元鐵牛”出土後,為何一直擱置露天不管?專家:不敢動

直到

1988年,鐵牛所在地的永濟縣博物館,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援之下,透過實地探訪和史書查閱,最終確定了鐵牛的所在地。

在1998年的8月,當地政府並組織人手

將這四頭鐵牛從泥沙之中給挖了出來。一時之間引起了當時人們的廣泛議論。

當地政府之所以想要將這些鐵牛重新挖掘出來,主要是出於經濟方面的考慮。他們想要將這些鐵牛作為吸引物,從而吸引遊客前來。有了遊客,地方政府便可以順理成章的發展旅遊業。

實際上,也確實有不少的遊客慕名而來,在鐵牛挖掘出來之後,當地政府便在鐵牛出土的地方,設定了一個遺址景區,用來安放和保護這些鐵牛。

既然這個景區是用來安放和保護這些鐵牛的,那又為什麼說鐵牛是露天安置的呢?保護文物不應該將他們嚴密的保護起來嗎?

“開元鐵牛”出土後,為何一直擱置露天不管?專家:不敢動

事實上,對於這些巨大的鐵牛,文物專家們也是絲毫都沒有辦法。

三、專家對鐵牛的保護

在歷史文物保護領域,對於鐵製文物的保護一直是一個巨大的難題。

一般而言,鐵質文物在出處的時候就可能已經產生了鏽蝕。這個時候對這些文物的保護,只需要讓他們復原即可,而無需太多的工作。畢竟文物專家們可沒有辦法將已經鏽蝕了的鐵再重新恢復到以前的模樣。

這四尊開元鐵牛由於沉浸在泥沙之中,隔絕了氧氣,因此儲存的狀態十分完好。也正因為如此,保護鐵牛就成為了一個巨大的難題。因為鐵質文物本來就少,再加上鐵牛如此笨重,在文物界幾乎沒有什麼保護的先例。

要將這些鐵牛運到博物館當中精心儲存,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一來博物館也沒有這麼大的地方,而來這些鐵牛。實在過於笨重,如果強行採用重型機械的話,可能會起到適得其反的後果。

對此,文物專家們表示:不敢搬著到處亂動。

“開元鐵牛”出土後,為何一直擱置露天不管?專家:不敢動

於是,專家們便就索性將這些文物放在了露天的環境之下,只對出現了破損的地方進行了修復。鐵牛本身就在完全露天的環境之下已經存在而上千年的時光,現在再將它放回到最開始的環境中,這其實是對它最好的保護。

在這鐵製文物的保護當中,就曾經出現過對文物擅自修復,從而造成了文物破壞的事件。

專家們將鐵牛放在室外,其實是一種順其自然的方式,減少了人為的干預,讓鐵牛又重新在自然環境之中找到屬於它的平衡。

現在人們去這個遺址旅遊時,還可以看見這些雄赳赳氣昂昂的鐵牛威風凜凜的站著。就像數千年前一樣,昂首闊步向著更遠的未來邁進。

小結

開元鐵牛之所以被放在了室外,主要是由於專家們謹慎的原因。畢竟這些鐵牛可是大傢伙要將他們保護起來,還是需要費一番腦力的。放在室外可以說是最為省心省力的辦法,這種“不保護”,正是對鐵牛文物最好的保護。

“開元鐵牛”出土後,為何一直擱置露天不管?專家:不敢動

如果強行施加人為的干預,說不定鐵牛並會由於其自身平衡狀態的破壞而過早的產生腐蝕現象。沒有人想要看見文物的破壞,民眾不想,專家更不想。如今鐵牛受著遊客們的參觀,它將遊客們帶回到數千年前它剛被鑄造時的歷史當中。

參考資料:《詩經·大雅·雲漢》《易經》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TAG: 鐵牛文物黃河保護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