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溼地治水 水美溼地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浙江湖州:溼地治水 水美溼地

浙江湖州下渚湖溼地 胡鑑攝

湖州是太湖邊上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湖州因湖而生、因湖而興、因湖而美,是浙江省溼地型別最豐富的地市之一,有4類8型多種溼地形態,總面積73。16萬餘畝(不包括水稻田),被譽為長江三角洲儲存最完好的原生態溼地。

近年來,湖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溼地治水、水美溼地”生態建設模式,透過溼地保護治理推進全市生態文明建設。2014年,湖州成為全國首個地市級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2016年成為全國首個實現國家生態縣(區)全覆蓋的地級市;2017年南太湖流域成為浙江省唯一入選首批國家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試點;2019年成為全省首個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縣全覆蓋的地市。

規劃引領 完善體系

湖州市充分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加強溼地保護工作。2007年,《湖州市溼地保護規劃(2006—2020年)》編制完成,成為浙江省首個地市級溼地保護規劃;2016年起,溼地保護被納入全市森林浙江建設目標責任制考核範圍;2017年,修編完成《湖州市溼地保護規劃(2016—2025年)》,各區(縣)同步編制溼地保護規劃。

目前,湖州市建成國家級溼地公園2處、省級溼地公園5處、國家級城市溼地公園1處,合計面積超過8。25萬畝;另有省級重要溼地10處、縣級以上重要溼地63處,全市溼地規劃體系基本形成。

制度保障 規範實施

實現溼地保護與永續利用,必須要有完善的制度做保障。

2016年,湖州市政府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溼地保護管理工作的意見》,明確了溼地保護的任務和職責;2017年市溼地保護委員會印發《湖州市溼地生態保護五年行動計劃(2016—2020年)》,分割槽域、分階段,大力推進溼地保護管理和修復,同時把溼地修復列入市“五水共治”“811”美麗湖州建設任務清單。

生態修復 相容幷蓄

湖州市積極推進溼地資源生態修復和保護工程建設,採取自然恢復、人工促進方式,有計劃地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還溼,恢復水生植物群落。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恢復溼地植被面積5。13萬畝,治理溼地面積24。23萬餘畝。

與此同時,營造生態保護林和水源涵養林,改善溼地生態環境和生態功能;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計劃,在水域河道、湖泊中投放鰱魚、鱅魚等淨水魚類等,加速溼地水質淨化和生態修復,提高溼地的抗逆性;實施溼地生物多樣性保護,開展珍稀瀕危物種棲息地保護與種群恢復,推進溼地保護和生態修復。

近年來,中華秋沙鴨、野鴨、蒼鷺,甚至天鵝、黃嘴白鷺等不少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鳥類飛抵湖州溼地越冬,成為當地的新景觀,充分顯示出湖州溼地治理修復取得的突出成效。

綠色發展 低碳共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同樣也是發展生產力。

湖州市在保護溼地的同時,著力尋找保護與發展的最佳契合點,堅持綠色發展,低碳共富,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湖州市打造溼地“金名片”,發展文旅經濟。依託豐富的溼地資源,做水、景、文、遊有機結合文章,使自然風光與文化遺存相得益彰,形成“保護—利用—提高”的可持續發展模式,釋放生態紅利。如德清下渚湖國家溼地公園透過舉辦防風文化旅遊節等活動,將“防風文化”與溼地旅遊經濟巧妙融合,帶動了當地生態旅遊的發展。長興仙山湖國家溼地公園正常年份觀光人數超過25萬人次,旅遊經營收入超過1200萬元,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助力低碳共富。

湖州正以多年溼地保護利用的探索實踐,營造“清幽、柔情、似水”的生態意境,維護溼地生態功能及生物多樣性,讓人們透過溼地,看見美麗湖州,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張科 趙希元 林麗)

TAG: 溼地保護生態湖州市湖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