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欲速則不達,成功在速更在久

《論語》:欲速則不達,成功在速更在久

“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記載,子夏被派到莒父去做地方官,臨走之前他專門去拜望老師孔子,請教如何才能治理好一個地方。孔子告誡他,做事不要單純地追求速度,也不要貪圖小利。過於追求速度,反而達不到目的;只顧眼前小利,不講長遠利益,什麼大事也做不成。

《周禮·冬官考工記》裡也講:“凡為弓,冬析幹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寒奠體,冰析灂。”意思是說,凡是製作良弓,必須冬季剖析乾材,春季用水煮治角,夏季治理筋,秋季用膠、漆、絲三種材料將幹、角、筋組合在一起,天寒時節固定弓體,最後待到冰凍之時再檢驗漆紋是否剝落。經此六個環節,“春被弦則一年之事”。器物有形,匠心無界。不管是製作良弓,還是幹其他工作,都需要下足長久功夫、穩紮穩打,功到自然成。

事實一再證明,急功近利、投機取巧,勢必影響質效,甚至適得其反。“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揠苗助長的故事,正是諷刺了那些不按客觀規律辦事,急於求成、主觀冒進,反而把事情搞砸的人。

能力的提升,經驗的獲取,成績的創造,離不開一點一滴地積累,需要下一番慢功夫、長功夫。“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大凡有所建樹之人,多是心無旁騖地久久為功、孜孜以求,經歷過“千錘萬鑿出深山”,才迎來“守得雲開見月明”。晚清名臣曾國藩早年資質平庸,但他卻不肯放棄,堅持多學多讀多記,四書五經滾瓜爛熟,書本知識不留死角,慢功打基礎,厚積而薄發,最終成就了非凡的人生。

素以“不著急”聞名的學者馮友蘭,80多歲才動手寫《中國哲學史新編》,90多歲才宣告完成,但此書對整個中國哲學史作出獨創性研究,提出一系列對學術界產生重要影響的新見解。慢工出細活,坐足冷板凳,攢夠基本功,最後月中折桂便是必然。當然,強調“慢”並不是完全否認“快”,正確的做法當是悟透快與慢的辯證法,因時因事靈活應對,該快的事快起來,該慢的事慢下去。

成功在速更在久,無論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還是十年磨一劍、板凳坐得十年冷,這些經驗之談都是倡導人們多下慢功夫、長功夫,以立長青之業、達天地之遠。俗語有言,氣不圓不揭鍋,是說在煮飯、蒸饅頭時,只有等到大火將鍋完全燒開、鍋內熱氣充分聚集直至從鍋蓋四周完全冒出後再揭開鍋蓋,這時的飯和饅頭才會被蒸熟;反之,如果火候不到就急於揭開鍋蓋,蒸出來的食物就會夾生。功不唐捐。“三萬六千錘,少了不行,你糊弄它,它就糊弄你。”古法制作中,一口純正的鐵鍋須經過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一千度的高溫、三萬六千次的鍛打,這便是經久不衰的秘密。

“作之不止,可以勝天;止之不作,猶如畫地。”實際生活中,很多人希望自己成就一番事業,但靜不下心來,沒有恆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唯堅定者長久”,成功並沒有太多的奧秘,也沒有捷徑可走,只有保持專一純樸,反覆錘鍊,下一番慢功夫、長功夫,如此才能最終把“技”練成“藝”、把普通招法練成絕世高招。

◎本文原載於《中國紀檢監察報》,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TAG: 功夫小利鍋蓋千錘良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