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一爐香事了

宋人一爐香事了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一半春秋尚有味(打一字)

有一門學問專攻嗅覺,卻是中外古今都深深迷戀之物,在不同的地域和時代,在不同的居室與場合,往往散逸出不同的精彩。

《遵生八箋》中寫它用途廣泛,無論心性如何,只要你焚香,你就能大受裨益:幽閒者。。。焚之可以清心悅性;恬雅者。。。焚之可以暢懷舒情;溫潤者。。。焚以遠闢睡魔;佳麗者。。。。焚以薰心熱意。

宋人一爐香事了

宋 趙佶《聽琴圖》 故宮博物院藏

宋代《天香傳》中有言:“香之為用從上古矣。”先民們相信

“燎祭”

方式可與鬼神溝通,上達天聽,故而也相信焚香所產生的香氣,是鬼神也願意接受的供奉,時至如今,我們在祭拜神明先祖時,往往也會焚上幾支香。

而據考古發掘成果可知,龍山文化、良渚文化的遺址中都有發現灰陶燻爐,可見早至新石器時代,人們已經開始製作專門的陶燻爐來焚香。且其體量不大,更可能是作為生活用具使用。

宋人一爐香事了

竹節紋灰陶薰爐 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遺址出土

在生產力相對低下的商周時期,使用的香料多是蒿、澤蘭、蕙草等草本類植物,考慮到香料難得以及香本身具有的神異屬性,香更多的被用於祭祀等儀式。在《周禮》中,我們便可以看到多處以鬯酒(讀作chàng,一種帶香氣的酒)浴屍的記錄。

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可利用的草本植物更多,故而香料也更多地成為了日常使用之物,如屈原辭中大量對香草的歌詠——扈江離與闢燕兮,紉秋蘭以為佩。

宋人一爐香事了

唐 鏤空纏枝紋銀香囊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到了後世,隨著生產力發展,中外交流的深入,木香、海外香料等也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從漢代開始,甚至有了將多種香料調和搭配的合香。

另一方面,香具的製作也蓬勃興盛,為焚香而作的專門器具以

漢代博山爐

為代表,這種被稱為香爐之祖的爐具姿態若群峰簇擁,每以此焚香,輕煙飄散繚繞,便如山嵐籠峰,眾獸浮動,彷彿是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博山”。

李白就曾作詩盛讚此景“博山爐中沉香火,雙煙一氣凌紫霞”。此外,被額外賦予添香功能的器物也不在少數,如香枕、香奩等。

宋人一爐香事了

漢 博山爐 滁州市博物館藏

而到了宋代,香文化更是發展到了一個頂峰,《夢粱錄》中寫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四般閒事:“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宜累家。”焚香甚至被列為首位。

其時,可以說是“巷陌皆香”,尤其是在文人集體中,如黃庭堅便自稱有香癖。許多名仕還會自己制香,如蘇軾花了七年才製成的“

雪中春信

”:

沉檀為末各半錢,丁皮梅肉減其半,揀丁五粒木一字,半兩朴硝柏麝拌,此香韻勝殊冠絕,銀葉燒之火宜緩。此香氣味幽涼,聞之使人心靜。然於冷香中嗅得花開之味,故名雪中春信。

宋人一爐香事了

清 蓮頭香 故宮博物院藏

今天,就讓我們回到宋代,一嗅宋代香事的蘭麝之芳。

宋代香爐造型眾多,既有繼承前代造型的多足香爐、單足香爐、長柄香爐等,又有開創新時尚的仿古香爐,如我們如今最熟悉的鼎式香爐、鬲式香爐、簋式香爐等等。

在許多佛教繪畫尤其是羅漢圖中,我們往往可以看到多足爐的身影,多為三足與五足,多足香爐的造型與裝飾在唐代最為繁複,因為此時佛教大興。

宋人一爐香事了

宋 陸信忠《十六羅漢圖·阿氏多尊者》

宋代的多足爐基本沿襲了唐代的時尚,但大多為瓷爐,如河北定縣靜志寺真身舍利塔塔基出土的帶蓋五足薰爐:蓮花鈕、爐蓋高隆、環形圓座、五獸足亭亭而立,頗為清俊。

宋人一爐香事了

北宋 定窯白釉五足燻爐

單足香爐的造型則往往更像杯子,常被誤認為燈具。因為造型相對簡單,製作相對簡便,故而在民間尤其流行,反而在宮廷中比較少見。

貴族社會中也有流行的單足香爐——

蓮花香爐

,如李嵩《羅漢圖》、趙佶《聽琴圖》等古代繪畫中,都有蓮花香爐出現。這是一種以蓮花為設計主題的高足杯式香爐,其口部就為花口,整體更是若一朵盛放的蓮花。

宋人一爐香事了

宋 李嵩《羅漢圖》

長柄香爐則是一種佛前供養器,佛教壁畫中常有飛天或供養人手持此爐的場景,在禮佛時手持長柄香爐可以表示自己的虔誠與真摯。這種爐最早因尾部造型被稱為“雀尾爐”,唐代又被稱為“行爐”,宋代的長柄香爐則與蓮花香爐關係密切。

宋人一爐香事了

南宋 金大受《十六羅漢圖·阿氏多尊者》(區域性)

還有一種極富趣味的傳統香爐——

仿生香爐

,即以動物為造型製作的香爐。而動物的選擇也並不拘泥於現實中存在的禽鳥、猛獸,傳說中的瑞獸如鳳鳥、狻猊也在其中。

因為佛經中有將佛祖比作人中獅子的說法,受到佛教文化深刻影響的唐人最愛獅爐;而宋人則更偏愛仙鶴、鴛鴦、鴨子等世俗生活中常見的形象,原本帶有宗教色彩的蓮花、博山等物,在宋器上也被弱化了其宗教意味,更多地是作為美學元素被大量使用。

宋人一爐香事了

北宋 李公麟《維摩演教圖》(區域性) 故宮博物院藏

而仿古香爐的出現則與此時的禮制改革和仿古風潮密切相關,如呂大臨之言:“觀其器,誦其言,形容彷彿以追三代之遺風,如見其人也。”宋代的復古風潮從上至下,席捲整個社會,官方編《宣和博古圖》,民間則有《考古圖》、《集古圖》、《金石錄》等著述以追古。

宋人一爐香事了

北宋《宣和博古圖》書影

將青銅古器的造型移植到香爐可謂是一個精妙的創舉,一方面,青銅古器本身內部空間足夠使氣體流通,擁有了作香爐的實用性。而能工巧匠對其材質的拓寬和造型設計的改造也使得青銅古器能更好地發揮作為香爐的作用。

另一方面,其古典莊嚴的造型與風骨恰是文人士大夫所追求和臻愛之物,以此焚香,無論是伴琴棋書畫,還是助小憩酣眠,都能給予人額外的精神滿足感。

宋人一爐香事了

南宋 《槐蔭消夏圖》 故宮博物院藏

鼎式香爐如李嵩《聽阮圖》,用帶束腰託泥的四足方香幾承託鼎式香爐,觀其皮相,或為銅製,器型則頗似呂大臨《考古圖》中的一件乙鼎。

劉松年的《秋窗讀易圖》中也有一件鼎式香爐,似陶瓷製成,上作八卦紋,折沿處比《聽阮圖》的多一耳,三足則更短更外撇。

宋人一爐香事了

南宋 劉松年《秋窗讀易圖》 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外,鬲、奩、簋等造型也頗受歡迎,吳文英詞中便有:“古鬲香深,官壺花換,留取四時春好。”而宋代的《西園雅集圖》、《女孝經圖》、《竹間焚香圖》等繪畫中便有此類器物的形象。

宋人一爐香事了

宋 《竹間焚香》 故宮博物院藏

香事是以香為主題衍生的一系列應用活動,如制香、焚香、販賣香、以香製作花果茶酒等物,要知道,宋人對香的應用,絕不僅僅止於焚香一途。

如前所述,香的使用與佛教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但實際上,不僅禮佛時人們會用香表示虔誠,在天慶觀年年舉辦的老君誕會上,人們也會用香:

燃萬盞華燈,供聖修齋,為民祈福。

士庶拈香瞻仰

,往來無數。崇新門外長明寺及諸教院僧尼,建佛涅勝會,羅列幡幢,種種香花異果供養,掛名賢書畫,設珍異玩具,莊嚴道場,觀者紛集,竟日不絕。

宋人一爐香事了

拈香

就是一種用香的獨特儀式,據《西湖老人繁勝錄》記載,拈香即用右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拈起一小撮香粉, 提至眉中,向受祀者行注目禮,再將香粉放回到盛香器皿中。

當然,自遠古時人們就有的

祭祀用香

之習,在宋代時也沒有改變。宋代祭祀包括兩種:郊祭和常祭,其中郊祭規格更高。

宋人一爐香事了

郊祭是天子祭祀天地的一種儀式,以前的燎祭是挖出深坑焚燒香料和犧牲,宋代郊祭則是用尺寸較大的香爐。往往是在儀式的末端,才由一個人把所有香料祭品放進爐中焚燒。

常祭則是日常對鬼神宗廟的祭祀,還有一些求不得之物的祭祀也會用香,宋仁宗無子,便設求子大典,天子三上香。若逢災害,人們也會焚香祈禱,如宋代鹹平二年民間遭遇大旱,人們也會設香案祈雨。

宋人一爐香事了

而香作為貴族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也在貴族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更多的作用,如宋代貴族

宴飲

需四司六局,六局中便有香藥局——“專掌藥碟、香球、火箱、香餅、聽候索喚、諸般奇香及醒酒湯藥之類。”楊萬里詩中也有“主人更恐香無味,沉水龍涎作伴燒”。

世俗生活中對香的運用還有著更多的奇思妙想,據《香譜》等文獻記載,人們還會在酒中新增香藥,製成

香酒

,北宋名酒荼蘼酒正是加了菊科植物木根之香,羊羔酒、雪花酒等名酒也是如此。

宋人一爐香事了

《清明上河圖》中的香料鋪子

在反映北宋世情生活的《清明上河圖》中,除了明顯的香料鋪子,我們還能看到兩處小攤,攤前放著牌子“飲子”和“香飲子”,看起來是一種價格低廉的飲料。

這就是一種新增香藥製作而成的飲料,唐代便有,如《大業雜記》中:籌禪師又作五香飲,第一沉香飲,次丁香飲,次檀香飲,次澤蘭香飲,次甘松香飲,皆有別法,以香為主。

宋人一爐香事了

《清明上河圖》中的香飲子小攤

《西湖老人繁盛錄》中記載了許多宋代飲料,其中縮脾飲、大順散、甘豆糖等都屬於香飲子,這些香飲子多用於夏季,可以祛暑熱,解煩渴。

除此之外,香料還被應用於醫療領域,《本草綱目》中木部便有許多香料的功效記錄;閨閣也是極費香料之地,除了前述的焚香,其護膚品、化妝品要加香料,衣裙手帕要用香薰,力求做到處處生香。

宋人一爐香事了

宋 蘇漢臣 妝靚仕女圖

文人生活比之閨閣也不遑多讓,小姐們愛護膚化妝,文人就在茶墨等物中新增香料,香茶配方比比皆是,但也有文人嫌棄,比如蔡襄“恐奪其真香”。

香墨則是文人爭相追逐之物,宋代的潘谷曾在大相國寺販賣香墨,其墨“香徹肌骨,磨研至盡而香不衰”,不僅價格不高,他還常送墨以資助貧苦書生,故而被稱為墨仙。

香是供神之物,也是助興之物,還是怡情之物,宋人一爐香事了,人間還有新香存。

- END -

TAG: 香爐香料焚香宋代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