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罕見!四川廣安明代古墓出土外形完好的雞蛋

封面新聞記者 戴竺芯

500年前的雞蛋長啥樣?古人為何把雞蛋放入陪葬品?近日,四川廣安文物部門工作人員在協興生態文化旅遊園區展開考古挖掘時,在一座明代墓葬中發現了穿越500年的雞蛋。

蜀中罕見!四川廣安明代古墓出土外形完好的雞蛋

廣安協興園區現明代古墓 出土500年前雞蛋

11月11日,廣安市開展全民水庫規範化建設及西溪河流域綜合整治工程中,在協興園區扯渡村九組葫蘆島西側的窟窿嘴發現了兩座古墓。隨後,文物部門組織專業人員對墓地進行了搶救性的發掘清理。

從墓地出土的墓誌銘可知,墓葬為明代廣安人楊銘(字自新,1435—1501)及妻鄭氏、範氏等之墓。楊氏墓葬坐北朝南,兩座,一字排列。

一座石室墓(編號M1),明代中晚期;一座土坑墓(編號M2),年代稍晚。M1為一座典型的四室明代石室墓,寬4。9米,長3。24米,高1。94米,由墓門、棺室、墓室、後龕、墓頂組成。棺臺上置木棺,木棺內底鋪滿石灰層。M2位於M1東側,豎穴土坑墓,墓室狹窄,僅能容下一口木棺。棺底鋪滿石灰層,與M1葬俗一致。由於未發現陪葬品,且地層資訊因施工而破壞,確切年代待考。

據介紹,明代楊氏墓地共出土了各類文物17件,有釉陶穀倉罐、瓷碗、青銅簪、銅鏡、墓誌銘等。最為特別的是M1二號後龕放置的穀倉罐,罐內尚存的稻穀中包裹著外形完好的雞蛋,雞蛋數量暫不詳。

蜀中罕見!四川廣安明代古墓出土外形完好的雞蛋

四川首次出土雞蛋 儲存完好得益於石室墓密閉空間

據廣安博物館館長唐雲梅介紹,目前我國考古出土了雞蛋並見諸報端的案例僅兩起,一是貴州習水黃金灣遺址發現的2000多年前的漢代被泥土包裹的雞蛋殼,二是江蘇溧陽上興鎮土坑墓發現的2500年前春秋時期一罐已鈣化的雞蛋殼。

“國內考古出土雞蛋的案例極少,四川更是首次出現,因而廣安出土500年前外形完好的雞蛋實為蜀中罕見。”唐雲梅說,此次出土的雞蛋放置於陪葬品穀倉罐中。穀倉罐又名魂瓶,是死者靈魂的棲息地或寄託物。穀倉罐內盛放穀物的習俗在漢代就很流行,是死者對五穀豐登、子孫繁衍的祈求,以及對長生不死神仙生活的嚮往。

經過對現場的勘查,文物部門認為雞蛋能儲存得如此完好,得益於墓主之子楊淵對墓室的精心營建。首先石室墓做工精細,砌築規整,墓室封閉性好;其次所有的木棺內底鋪滿2—5釐米的石灰層,並枕以石灰枕,防潮防腐性好;三是裝有稻穀和雞蛋的穀倉罐有罐蓋保護,免受淤泥的侵蝕。換言之,楊淵相當於營造出了一個恆溫恆溼的密閉空間,陪葬的稻穀及雞蛋才得以完整儲存至今。

穀倉罐出土後,原來的儲存環境被破壞,文物部門已進行了密封處理,下一步將採用紅外無損檢測技術對出土的雞蛋進行無損分析,弄清雞蛋的實際數量及儲存狀況,以便採取更科學合理的儲存手段。

在楊銘擬辭職歸鄉之時,王府為其奏請朝廷加升奉議大夫、長史司長史(正五品),可不久他卻病死於王府,後扶柩回鄉,兒子楊淵將其卜葬在西溪河沙窩楊氏祖塋之地。

楊氏家族本為廣安望族,但《廣安州志》無楊銘這一支脈的記載。楊氏墓葬的發現填補了史料記載的空白,為研究廣安楊氏家族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實物資料。

TAG: 雞蛋廣安穀倉出土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