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是否被別人誤解過?

莫笑戲中人,人人都是戲中人。很多人都會笑別人愚笨之類的,站在事情外頭看戲,對事中人評頭論足。那麼,自己是不是也會扮演同樣的“笨角色”呢?

生活中,你是否被別人誤解過?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寓言故事,像聽笑話一樣的看待寓言故事。那寓言故事是怎麼來的呢?是真實發生的嗎?比如南轅北轍,削(xue)足適履,刻舟求劍。這些都是真實發生過的嗎?答案是否定的。那寓言故事是怎麼來的呢?舉個例子吧:戰國時候,齊國國君齊宣王想動員軍隊去攻打其他國家,用武力一統天下。孟子聽後就勸他放棄武力,採用仁慈的政治措施。孟子對齊恆王說:“大王如果想用武力征服天下,就好比‘緣木求魚’,結果肯定是徒勞無功,不但達不到目的,還可能造成禍害”。(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這個故事是〈緣木求魚〉這個成語的出處。孟子把梁惠王的那種行為比喻做“緣木求魚”(猶緣木而求魚也),這是莊子為了使梁惠王更加明白,而簡單形象的編造出來的一個例子。所有的寓言故事都是這樣,都是真實事情簡單化之後的產物。

生活中,你是否被別人誤解過?

為什麼簡單化,就是為了使它聽起來更容易讓人明白,而且更能代表普遍的一類現象。已有的事情後必再有,已行的事情後必再行。千年之後,我們同樣上演著南轅北轍,此地無銀三百兩之類的笑劇。就好比每個人的額頭上都貼了一個烏龜,人人看見別人頭上的都笑話別人,殊不知自己頭上也有。如何能看清楚自己頭上的?那就去照鏡子,照自己心裡的鏡子。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對別人有一種寬容,有一種慈悲。老子說他有三件可以當作寶貝的事情,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孟子說“惻隱之心”。

生活中,你是否被別人誤解過?

都是講對人要寬容,為什麼寬容?為什麼要對別人寬容?為什麼?並不是你聽了智者的話,所以才要對別人寬容,而是你不知道別人的痛楚,你不瞭解別人的情況。網上更有甚者,有人釋出一段影片,下面網友就紛紛開始評論,發表自己“公平正義”的看法。結果過了幾天,影片的另一部分發出來了,結果受害人才是肇事者。那些罵錯人的網友,少數閉了嘴,還有一些又倒戈相向,又開啟了自己的正義措辭之口。

生活中,你是否被別人誤解過?

不要輕易評論別人,你評論很快,說話大聲,並不意味著你就有理,瞭解事情真相之後,再進行評價,才是正確的做法。聖人之與常人,差距是什麼?差距就是看待事物的深度。就如同一件事情,最先對那件事情做出評價的,大多是淺薄之人,瞭解過一些原委後評價的,那些多是務實之人,深思熟慮之後作出正確評價的,就是個接近君子德行的人。口中心裡不言不說者,不是先天痴傻之人,就是聖人了。因為不知道怎樣說了才對,也不知道怎樣說了不對。

生活中,你是否被別人誤解過?

所謂大道至簡,越是厲害的人,越是對一件事物的概括的少。少之又少,以至於無。老君所謂“知者弗言,言者弗知”是也。天地不曾說什麼,仍舊輪轉四月,變換春秋,聖人不曾說什麼,卻能和光同塵,管理天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多多關注自身,謹言慎行,這才是智慧的做法。

TAG: 寓言故事別人孟子寬容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