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東菜園芯子燈

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東菜園芯子燈

五峰特色:東菜園芯子燈

“鑼鼓喧天慶元宵,芯子雜耍鬧花燈”。芯子燈是一種比較特殊的祭祀性民間舞蹈形式,多在我國北方東部和中部少數地區有其發展。五峰山街道東菜園村芯子燈是濟南市長清區獨有的一種藝術形式,是濟南市民俗類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民間藝人講述,東菜園芯子起源於明朝,是受顫轎的啟迪。起初人們為了驅逐邪魔祈求吉祥,將男女兒童裝扮成神話中的天神形象,在扎制的平臺上或方桌上移動。後來,逐漸演化成一種文化娛樂形式,芯子經過幾代民間藝人的創造與革新,在造型、製作工藝、演出內容、表演技巧等方面日益豐富和完善,具有較高的觀賞性和藝術性,頗受觀眾喜愛。

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東菜園芯子燈

芯子與轎子有點相似,其芯底是一個由正方形的木質框架構成的,四周根據芯子的內容不同彩飾成亭臺樓閣、山川石橋、花卉彩雲等,也有用高檔絲綢刺繡成各種圖案。底座裡面非規則地排放著大小不同的石塊,起到增加芯底的重量和調節芯底平衡的作用。從底座中央通出的是一根直徑約3釐米的細鐵條,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芯子,它支撐著整個芯子的重量。鐵條由下而上沿著人物的身軀從手部伸出,延伸至上邊扮演者的腿、腰部等,使人看不出真假。從手部伸出的鐵條裝扮成樹枝、酒杯、劍尖、花束等道具。綁芯子,是代代相傳的老藝人的絕技,也是保證表演是否完美的最重要一個環節。幼童的腋下及腰部被護杆撐起,以確保安全,芯子抬起後護杆才被拿開。

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東菜園芯子燈

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東菜園芯子燈

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東菜園芯子燈

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東菜園芯子燈

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東菜園芯子燈

芯子燈表演時,扛芯子燈的人合著鼓點顛碎步,按陣法路線走,有時還走兩三步往後倒一步。一般有四柱子陣、十字梅花陣、單勾陣、雙勾陣、七星陣、四門斗底陣、八卦連環陣等七種陣法。伴奏鑼鼓是民間藝術表演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用於“芯子燈”的表演中,作用是烘托氣氛,掌握節奏,引導排程,在舞蹈動作的基礎上升華、發展、美化,使舞蹈表現出的某種情緒更加強烈。通常以鼓為主,一般兩至八面鼓不等,再配以鑼、鈸、昂鑼等伴奏。芯子燈常用的鼓譜有《二鼓通》、《八步湊》、《八閣穗子》等。

擔任“踩芯子”的孩童一般5歲至12歲,需要精挑細選,既要扮相俊秀、機靈、漂亮,又要體形輕巧,還得有一站一坐幾個小時的吃苦耐勞精神。芯子燈以大人身體(頭部、肩部、腰部等)各部位扛著幼童隨音樂鼓點表演為主要特色,表演生動、詼諧,極富感染力,舞蹈動作輕盈瀟灑,細膩傳神,走法優美多變。常扮節目有《八仙過海》、《白蛇傳》、《九天仙女》等。

編輯:高長燚

TAG: 芯子表演鐵條菜園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