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生長時清潔而明靜

本文轉自:大連日報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彭杭?

4月5日,農曆三月初五,清明節。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宋代程顥作詩《郊行即事》,生動地描述了清明時節陽光明媚、草木萌動、氣清景明、萬物皆顯的景象。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關於清明的由來、與清明相關的節日、清明的舊時習俗、大連地區人們在清明節的風俗習慣等話題,大連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高日暉和原大連市史志辦公室副巡視員、研究員王萬濤作出解讀。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5°,時間是農曆三月初一前後,公曆4月4日至6日。按《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乃清爽明淨之意。古文獻《歲時百問》也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既是節氣 也是節日

高日暉介紹說,在二十四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與春節、端午、中秋一起,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清明作為一個節日,在唐朝正式形成,但與清明節氣相關的寒食節和上巳節卻由來已久。

寒食節在清明前幾日,傳說為紀念春秋時期的介子推而設。介子推曾經幫助過落難的晉公子重耳,割自己的肉給重耳充飢。後重耳做了晉國國君,即晉文公,介子推帶著母親隱居綿山不受封賞。晉文公為逼介子推出山,命令放火燒山,介子推母子被燒死,終不出山。於是,晉文公下令,每年此時全國禁火,皆涼食。按史料記載,漢代山西民間在寒食節紀念介子推曾有禁火一個月的習俗,曹操下令禁止,其後變為三日。

高日暉說:“介子推割肉、被焚之事不見於《左傳》《史記》等正史,寒食節紀念忠臣介子推一說當屬後人附會,這種情況在民俗中很常見,不必糾纏。但是,以節日為載體而傳承介子推功成身退的精神,正像端午節紀念屈原一樣,是一種很好的形式。”

唐代時,官員的寒食和清明假期合在一起放。《唐會要》記載,開元二十四年,寒食、清明放四天假,大曆十三年,寒食清明放五天假,貞元六年,放六天假。到了宋代,寒食漸漸成為清明節的一部分。《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汴梁的習俗:“清明節,尋常京師以冬至後一百五日為大……寒食前一日謂之炊熟……寒食第三節,即清明日矣。”《夢梁錄》記載南宋杭州習俗:“清明交三月,節前兩日謂之寒食。京師人從冬至後數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從這兩處記載來看,宋代寒食與清明合二為一,而以清明節為重。

上巳節原為三月上旬巳日,後確定為三月三日。按漢代鄭玄注《周禮》中“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的說法,則漢代上巳節是繼承了先秦袚除不詳、除災祈福的祭祀活動。東晉王羲之《蘭亭集序》開頭所寫“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修禊”也稱祓禊,就是上巳節的習俗,即在水邊舉行祭禮,洗濯去垢,消除不祥。

慎終追遠 親近自然

清明節民俗豐富,歸納起來是兩大節令傳統: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清明節不僅有祭掃、緬懷、追思的主題,也有愉悅身心的主題,“天人合一”傳統理念在清明節中得到了生動體現。

高日暉說,早期的祭祀活動應該以紀念介子推、除災祈福為主,後來祭祖成為大宗,而且是到墳前掃墓。《舊唐書》曾記載唐玄宗鑑於寒食日官民皆上墓祭掃,便下令把這一習俗納入五禮之中,定為常式。《東京夢華錄》載:“凡新墳皆用此日(注:指清明)拜掃。都城人出郊。禁中前半月發宮人車馬朝陵,宗室南班近親,亦分遣詣諸陵墳享祀。”民間和帝王都在清明掃墓祭祖,所不同者,皇族提前半月就開始了。

清明踏青郊遊的習俗同樣由來已久。唐代杜甫《麗人行》詩中寫道:“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當時的盛況可見一斑。其後,上巳節、寒食節與清明節逐漸合一,春遊與祭祀習俗也就一併傳承了下來。

古代寒食節還有賜新火的習俗。先秦時期有改火習俗,春夏秋冬,每到季節更替,滅掉舊火種,重新鑽木取火。後來變為一年一次,且只在寒食禁火後,重新取火,由皇宮取火賜予王公大臣。唐韓翃《寒食》詩:“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寫的就是帝王賜新火事。

“清明民俗非常多,大抵都與祭祀、遊玩相關,比如飲食方面的各種可以冷食的食物,遊戲中的盪鞦韆、放風箏,也有插柳、植樹這樣有生態意義的活動。”高日暉說。

清明忙種麥 穀雨種大田

清明時節,南北各地氣溫持續升高,正是春播的大好時節。南北各地都有很多相關的農諺,如“清明前後,種瓜點豆” “清明前,便孵蠶”“清明南風起,收成好無比”等等。

大連地區農諺雲:“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王萬濤介紹說,大連地區雖然清明斷雪不斷霜,但耐寒作物已到了播種季節。同時,清明也是大規模植樹造林開始之時。

關於大連地區的人們在清明節的飲食風俗,王萬濤曾在其所著《大連民俗》中作以介紹:清明節,大連民間有吃煮雞蛋和炒雞蛋菜的習俗,據說是取蛋清、蛋黃清潔明淨之意,實際上是農忙前改善生活的一種方式。有些人家還會做撒糕,用黏高粱米麵和大黃米麵加微量水,和成顆粒狀,一層一層地撒在蒸鍋裡蒸熟。娛樂活動方面,除踏青之外,還有“清明陽氣升,適合放風箏”的風俗習慣。

高日暉說:“至於清明祭祖,緬懷先人,表達的是我們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的思想觀念,表達的是我們吃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感恩精神。慎終追遠是一種家國情懷,懂得感恩,才能夠有奉獻精神。現在,我們把紀念革命前輩、緬懷英雄先烈的活動也放到了清明節,這就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TAG: 清明清明節寒食介子習俗